甘肃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而针对主干知识的问题设计也多是历史教材中含而不露的隐性问题,这是一类考查层次较高的智能型问题。处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线索,拓展通史视野,把握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体系和实现知识迁移。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主题意识,渗透家国情怀,浸润和关照学生心灵。因而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和深度挖掘就显得至关重要,接下来笔者通过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节复习课,结合两道高考题谈一谈对教材的挖掘与教学难点处理的几点拙见。
例1.(2015·浙江文综·18)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这道题正确答案为D,题目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的大意,“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胡雪岩垄断了蚕丝贸易,收购本土的蚕丝出口到国外,获利颇丰。但到1883年,适逢国际市场不景气,外商不收购,造成蚕丝滞销堆积,损失巨大,甚至令其一蹶不振。读懂材料的意思后,大多数学生会选C,因为材料从表面上看,表述的是国际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许多学生就会联系到1883年德、意、奥三国同盟这一军事集团的形成,实则不然,选C就忽略了这道题要考查的隐性知识。这道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中自然经济解体这一内容,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之一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其直接影响即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实,胡雪岩的兴与败是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背景下无数中国人的一个缩影,农产品大量出口极大地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并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而这道题隐性地考查了这一点。如果只看这一题,不足以理解其出题的目的,那么结合例2来探探这道高考题隐性的考查意图。
例 2.(2013·北京高考·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这道题正确答案为D,需要师生剖析其深意。洋纱与洋布是两回事,二者输入中国也有先后,洋纱先输入时,当时中国的百姓还对洋布持怀疑、抵制的态度。因洋纱物美价廉,且使用进口的洋纱纺布可以使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因此多地出现洋纱较洋布行销尤广的现象。而这只是表象,隐藏在表象后面的即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纺纱与织布的分离,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来发展经济。
由此可见,以上两道题考查的知识都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卷入世界市场,异而不同的是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表现以及世界市场对于中国的不同影响。
历史是一条切不断的长河,隐含着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线索,同时它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在时空坐标系里呈现它的独特性和不可逆性,因而了解一段历史需要在横向和纵线上把握发展线索。必修二第三单元讲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而第二单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二者是何关系?为何教材编排将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一前一后进行述说呢?不难发现,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和背景,中国的近代化主要是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而展开的,其后中国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也深受世界市场影响。有些教师不明其意,在讲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后直接接上第三单元,这种授课方式貌似在时间上完成了完美的连接,可是却恰恰打断了中外历史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深层蕴意。因而在做教材分析时,教师要明确单元内容间的联系,能够将孤立的历史事件放置到宏大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去看,这才是大历史的魅力和内涵。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却不是唯一依据。随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也应当被广泛采用。例如:“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与习题、不同版本的课本、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及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由于不同书籍、资料对同一历史问题的表述视角不一,所以同一知识在不同的书籍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属性。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甄别和检验,不断发现新知识。
前文中例1、例2两道题同样都考查的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但研究后可以发现,前者偏向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消极影响,而后者侧重其积极作用。许多学生不解题意,就题做题,不懂得挖掘教材难点,深化和升华主题,这就需要教师借鉴多样的教学资源,补充建立完整的历史叙事体系。
例1、例2两道题都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分析和解释,这就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处理题目难点时应充分运用史料,在解读史料、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中真正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为什么”“有什么”“怎么办”等任务的完成情况。使学生能够形成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内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激励学生学有所长,对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不断多样化,力求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积极的认同,使教学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