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云上石头城》解读纳西文化内涵

2018-01-25 09:22和必昌
壹读 2018年6期
关键词:东巴纳西纳西族

和必昌

宝山州,在城东二百四十里。汉越雋郡西境,后汉属永昌,唐为麽些蛮所据,元宪宗三年附,名其寨曰:茶罕忽鲁罕。至元十四年,置宝山县,寻升为州,属丽江。明因之,本朝省入府,址存。

导演选择此地作为电影基地,编剧以此地作为影片故事的发生地,原因有三。其一,宝山石头城历史悠久,是纳西族发源地之一;其二,鉴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客观条件造成被现代文明的渗透较少,保留了较为纯真的纳西文化;其三,顺应打造丽江文化旅游品牌的趋势,找寻丽江文化活态“化石”,树丽江文化的自信。

一、影片拍摄地的文化背景

宝山石头城,以多户纳西族先民世代居住于一块大石头而得名,从历史书籍记载中可以看出,宝山的历史已经非常的久远,世代的纳西先民把这块石头作为繁衍生息的乐园。忽必烈从今丽江奉科“革囊渡江”向南征伐的路线看宝山实属屯兵要塞。

处于西藏、大理、四川夹缝生存中的丽江,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相继传入,与本土的东巴教并行于纳西族的社会,造就了多民族大杂居,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纳西文化。东巴教的影响最为深远,渗透到纳西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融为一体。从纳西居住文化的变迁历程中,纳西先民从“穴居”、帐篷、木楞房、瓦房、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公寓,别墅的转化,无疑是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果。纳西族作为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文化变迁的本体,其历程犹如分娩是痛苦的、复杂的。影片《云上石头城》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充分涵盖了这一纳西文化的特点。

二、影片叙事的冲突与统一

影片故事的主线是围绕着木石龙一家非常寻常的,普通的家庭生活而展开:儿子要娶,女儿要嫁。这也是我国传统家庭生活当中的“头等大事”,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大儿子木然的爱情是一个悲剧,本来夫妻生活非常甜蜜,在纳西族的爱情观中,大儿子木然或许是应该走上殉情之路,在影片中也有暗示的(几天时间都找不到大哥,怕有危险),木然没有殉情,难道木然对爱情不够忠贞吗?显然不是,影片大量渲染了木然对爱情忠诚,从坟头、地头、路头到衣物,无时不再诉说他对妻子的爱。木然走上了修行东巴文化之路,其内心的挣扎、纠结、痛苦等思想的压力是巨大的,最后以透过一首让人肝肠寸断的曲子,下定决心把女方的父母接来到自己的家中,进行赡养,尽到儒家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道,充分体现了纳西族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与当下很多的反映婚姻生活影片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也是对目前现实生活中“中国式婚姻”的呐喊。

二儿子木树本身在村里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女性朋友,在本村的老少口中,眼里是“郎才女貌,天造地合”的一对,在丽江传统的农村社会中,这样的结合是完美的,或许很多父母辈的结合是这样,甚至连自己带回来的准新娘罗丽都误解为生活上的相互帮忙,物质上的相互帮衬就是爱情的表现,但爱情真的是这样吗?影片中的木树就是对这一“爱情观”束缚的一种挣脱和对抗。在我看来,丽江男人一般都是较为内敛的内在性格,木树在村民诸多不解的眼神、言语、行为中,他选择了自己默默承受。当然影片最后传递出了木树的心声,木树纠结很长时间后,几乎是吼的语言表达方式说出:“你知道我是爱你的……”“罗丽——罗丽——罗丽”影片中木树的感情犹如绝了堤的洪水,奔涌而出。从木树一进村口,逐一散烟,一个不落,看似平常的举动,特别是遇见村长时的敬重又不能娶村长女儿的愧疚,从父亲对自己行为的不解到想说又不敢说的复杂心情,从个人向全村赔礼道歉到捐助学校,淋漓尽致较为真实反映了传统纳西社会中生活中遵循儒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日常生活礼仪和态度,进而升华为“一己之力,惠及他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把这样鲜活的形象塑造出来是导演本身接人待物的真实反映,也是导演向当下对误解丽江形象,肆意践踏丽江文化现象,另有所图炒作丽江群体发出内心的又一次呐喊。

女儿木玉更是把影片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的又一重要推手,自己不仅学了英语,当了英语老师,更为甚者找了个“洋人”丈夫,而且在教堂里举行过婚礼,是向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开炮的又一炮手。没有在东巴主持下举行的婚礼在纳西人心目中是无效的,灵魂是回不到纳西先民故土的,况且有了身孕,是不干净的,是污秽的象征。影片里描写了纳西传统节日“三多节”本村要举行“祭天”仪式,不干不净的人是要回避,不能在本村生活,只有选择逃离家乡。当父亲故意站在家中的天井,目送着女儿,嘴里念叨着再见,挥手送别(船上的女儿是看不到父亲也来送别),既要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爱,又不能,不敢冲破现实观念的束缚。在面对集体的利益时,父亲选择了割舍个人的利益,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份舍小我,而顾大我的精神,不正是导演的再一呐喊吗?

从影片故事情节的线索来看,部分的观众,或者不了解导演意图,不了解纳西文化的观众误解为故事情节设计分成了三条线,电影镜头叙事没有重点,整个影片显得散。而笔者认为,本片的故事情节设计上从父亲木石龙的角度去分析的话是有道理的,且只有一条主线即:大儿子木然应殉情,结果没有;二儿子木树应与和梅结婚,结果没有,反而是找个外族人结婚;女儿木玉应操持家务,延续纳西妇女的任劳任怨的美德,结果没有,更是学英语,嫁“洋人”“未婚先孕”,整个故事冲突的设计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逐步把故事推向高潮。

导演截取纳西农村中三个子女,三件大事,用意在于表达传统纳西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是多方位,多角度的。父亲木石龙是典型的传统纳西家庭的一家之主,也是纳西传统文化的代表,面对诸多文化的冲击、对抗,承受那么多社会舆论的压力,无形是过去历史纳西文化在文化夹缝中生存境遇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丽江在当下文化大融合洪流中的具体反映,影片当中,父亲一度承受不住压力,寻求解脱,结束生命,被罗丽救了回来,而罗丽是汉文化的代表。历史上汉族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非常大,它是促进纳西族现代文明,促进纳西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引发纳西族重大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这与丽江历史上推崇儒家文化是保持高度一致的,且从电影的出场顺序,木树在经济上的创业成功来看,罗丽这一角色的设计在导演和编剧眼中可谓用心良苦。因此,笔者认为导演和编剧集一身的张春和在本片中的叙事设计上是很成功,非常符合古今纳西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三次充满正能量的呐喊,以小见大,值得观众深思。

三、影片内涵“和”的理念运用

在影片整体的布局上体现了纳西人民“和”的理念,纳西语之意为“和合”,“和络”,汉语为和谐、和平、和睦之意。纳西族自古坚持和倡导“和合”,把它作为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的基础,能否坚持用“和合”处事处人,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尺度。如木石龙的弟弟木石山,在影片中戏份不多,但在本片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发现自己的哥哥家中有大事件,第一时间出谋划策,为兄长分忧。木石龙与其子木树钓回鱼时说了句“让你二婶煮吧,她煮的好吃”,这意味着兄弟之间虽然分家了,各自经营着各自的家庭,经常还是在一块吃饭的,其一为兄弟之间的和谐。而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兄弟之间为了父母的遗产分割,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二为邻里之间的和谐,木石龙一家与村长家的爱恨纠葛达到不可调和时,村里的老人、东巴出来调解,共饮一杯酒,共吃一桌菜,什么恩怨烟消云散。其三为大民族的和谐,影片中的北京青年志愿者,木玉的英国丈夫麦小龙,木然的妻子罗丽都是外来的民族,虽然有各自的矛盾,最后村里如期举行“祭天”,木玉与麦小龙如期在东巴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影片在一派热闹、喜气、和谐的气氛中接近尾声。

剧末,一曲选自东巴经《创世纪》里的《祖先》以纳西语来演唱更是扣人心弦,歌词直指纳西族人民的心里,提倡万物同根,和谐共处,生生不息的文化核心。

四、结语

整个影片较为全面的诠释了丽江在不同文化冲击下,纳西人民如何融会贯通,衍生出丽江文化。影片浓缩了丽江文化古今,探究丽江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传承、发展值得令人深思。在市场经济调控下的电影艺术市场,充斥着以票房为目的各类大片,在明星泛滥,追求文化快餐的今天,本片犹如久旱的甘露,沁人心脾,也是文化艺术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践行者。

(本文作者为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东巴纳西纳西族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祭风
安纳西
安纳西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纳西鲁丁的微笑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
试论东巴画的特征及欣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