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术山
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一些学者把人文精神内涵的思想传播到我国,同时也在各个文化领域掀起了对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人文作为一种人类自我认识的精神体现,是人类智慧发展的载体,也是人在自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它在不同地域、民族的繁衍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在浩瀚无际的历史衍变中,人类就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否定自我、重新认识自我”中发展,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的:“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人文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于人类本身的认知与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对于科学、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于长远社会生活意义的追求。人文内涵的基本含义是尊重人类本身所体现的价值,尊重超越肉体升华后的灵魂、精神的价值。物质需求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但并不是以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为目标,在达到一定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更应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这种精神追求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区域内的追求,不应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思考人的本性追求才会联想到精神内涵问题:即人的本源、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问题研究是超越了事物本身物理之间的关系,是在有与无、虚与实之间的一种衡量。人文精神内涵所涉及的问题与研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和时代特色、民族精神的塑造,因此,具有正确方向和蕴含深厚哲学内力的人文精神内涵,势必会有跨时代、跨民族、跨文化的永久斗争力。
人文精神内涵表达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道德风气、个人修养、民族信仰的意境追求,即人类精神观念、个人发展、社会需求与大自然环境相融合。包含社会中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发展观,共同的行为规范等内容,目的是辩证地对待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地以“人类”为中心,也不能完全迷信于自然,要在满足当今社会共同发展的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适度开发,适度利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坚持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文化与西方的人文精神相比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周易》中最早对于“人文”有了明确的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①这段话语中“天文”是指四季变换、阴阳更迭、自然的变化,而“人文”则是指有文明记载以来,人类一些文化、制度发展及对于人本身行为规范的教化。观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不同时节忙不同的耕作;了解现实中“人文”思想,以明人与长辈、与亲朋好友、与陌生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彼此之间合乎礼仪。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内涵更加适合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文化,相对而言更加全面、完整,更加有说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释家思想都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和谐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和谐相处,追求人道与天道的融为一体;强调人与社会的和睦及本身的完善,这种传统的人文启发我们要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在人类一定需求下改造自然但是绝不能破坏自然。大自然衍生了世间万物,我们人类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改造自然,但我们不是自然的主人,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之中所处的位置,以真诚之心对待自然与世间万物,创造和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本质上是在自然之中明确自身发展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得以延传至今的坚实基础。这一文化思想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它促进了民族精神与文化思想的交融,使大家懂得如何去以史明鉴、辨别是非,理清梦想与现实等问题,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一种大义的体现,在亲和自然的过程中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像西方人文思想那样强调人类是核心,而是强调天、地、人、物和谐共处,互相弥补。因此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是内外化一,自然与文化、道德与宗教的整合,是中国民族精神境界的高级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灵魂所在,几千年流传的思想与精神是一种人类生存价值与自然变化的理性对待。
中国古代哲学学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儒、道两家,这两个学派也都着重“天人合一”思想观,在艺术设计领域我们也应该效法于自然,使设计能与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老子的思想是把天下万物都归于自然,万物在自然中都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都有着其内在的联系。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偏向于“天”这一重点,呼吁大自然是万物根源;但是道家则倾向于“人”,认为人心所向才能使万物成真,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只有儒道两家互相弥补,中国哲学才能朝着更辉煌的方向发展。在现代设计中,“天人合一”思想在具体方案中多表现出一种抽象的融合思维,这种思维表达的是内部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大环境的驱使下,多元化设计、低碳绿色化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
有些老师认为在艺术设计领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人性价值为主等一系列设计观念,同时它又决定着人文文化正确发展的方向,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是有所区别的。因此,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内涵集中反映出当代的人们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李砚祖曾讲:“设计预设着所有造物的价值,并规定着造物价值的取向。就其价值而言,设计是价值的缔造者。在设计缔造或预设的价值中,一为实用价值,二为审美价值,三为伦理价值即超越精神的价值。伦理价值于前两者而言,又是具有相关性,即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伦理价值的基础。”③设计的实用价值是设计的基本价值,即功能需求,各类事物的设计造物都是以实用性功能为前提,设计创造的物品,需要满足人在生活中的所需,它的尺寸、材料、造型必须确保相关功能需求。在设计中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对事物进行设计,用合适的成本来表达最高的实用价值。设计审美价值即艺术体现,在满足基本功能后,人们开始探讨对于样式美的追求,样式美是物体外在的形式美,有助于人们对于一件事物的偏爱,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慰藉。但是如果一件设计过度地追求样式而忽略了功能性,那会给使用者造成非善意的结果。在其美的追求中要建立在功能性基础之上,达到功能与样式美的和谐。设计伦理价值则是在设计中超越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全球化设计方向的指引。在资源紧缺的当代,设计的伦理价值就是提倡通过设计方式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循环利用一些材料,走可持续发展设计之路。
因而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三个方面相互协调统一,设计出充满人文精神内涵的事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顺应时代精神,实现富强民族的中国梦。
传统的人文思想时刻影响文化的传承,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当今设计理念中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内涵,创造富有时代特色的产品,引领未来科学生活方式、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服务于个人还是社会大团体的设计价值,都应深入了解自然演变的本质,处理好人类在大自然中所处的位置,从而获得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周易•贲卦》。
②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③李砚祖,《设计之仁》,《装饰》2007年第9期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