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术山
21世纪是信息化、大数据爆发的时代,各种网络、电子设备、高科技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国内许多博物馆都已建立自己的网站,陆续丰富网页内容,建立庞大的文化库,以便广大观众能够及时、便捷地了解到文物相关知识,了解每个展览的整体环境情况。但是大部分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博物馆要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通过网上观众的反馈,选择可取的意见及时进行网站修改,并不断维护、更新,着力打造智能化博物馆,激发观众亲自体验博物馆文化的兴趣,品味博物馆承载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由于人们开始慢慢注重精神文化的品质和几档关于博物馆的节目的陆续播放,博物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博物馆展览也越来越具有开放性、社会性。依赖于网络的发达,观众可以从网上搜索到不同博物馆的展览主题和开放日期,也可在网上大概了解每个展览的概况,参观展览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等因素限制。媒体传播的发展拓展了博物馆的受众群体,学者、工人、普通百姓纷纷对于博物馆展览产生极大兴趣。博物馆文化事业的发展标志着我们社会整体的教育范围越来越广泛,社会文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大数据显示,大部分游客去外地游玩的时候,参观当地博物馆是大家的首要选择。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有了更高标准。博物馆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庄严、神圣的文化传播场所,甚至被贴上“老古董”的标签印象,将新媒体技术巧妙地运用到博物馆展览设计中,走一条创新设计之路,达到“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会使展览设计以崭新的面貌奉献给广大观众,同时满足观众精神上和视觉上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国民文化素质的培养。
传统博物馆展览的设计形式手法比较单一、乏味,不能满足观众对于展览环境的高标准需求。在科技高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各种新科技、新工艺开始运用到展览设计中来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在博物馆展览中,陈列设计在满足观众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体现观众与文物展品的互动性,鼓励观众去了解文物展品的内在特性,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例如天津博物馆承办的“琉光溢彩——王桐发先生捐赠玻璃器展”,在展览设计中,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多姿多彩的玻璃器皿制作过程,博物馆工作人员专门去寻找制作玻璃器皿的老师傅,拍摄了一段制作工艺玻璃的视频,在展厅的特定区域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循环播放,静态的文物与动态的视频效果相互辅助,给观众以感官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让观众真正了解了文物形成的过程,对整个展览主题有了更好的认识。
文物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在观众眼里却披着神秘面纱的实物,许多观众不能一眼看透文物的文化价值与历史背景,这就需要文献记载和一些专家对于展品的解读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展品。新媒体技术作为新的媒介,可以更好地将文物信息内容通过立体、三维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辅助文字说明,将文物很好地融入图片、动画之中,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例如天津博物馆承办的“庞贝古城”展览,在展厅的中间区域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复原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庞贝古城庭院场景,实物与虚拟景象的结合,使观众一走进这个区域仿佛回归到了几千年前的庞贝,设身处地地感觉到在上千年前异国他乡的城市面貌、生活气息。大部分展览设计在结尾的部分都是一带而过,而此次展览在结束的部分特别制作了一个让观众流连忘返、意犹未尽的设计。展览的结尾处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区域中心是一件人体雕塑,挣扎的四肢表现出火山来临时那种渴望求生的本能,墙面四周的投影是经过电脑技术处理剪辑的火山爆发、海啸汹涌的景象,加上音效的配合,更加逼真地烘托出火山爆发时的惨状,表现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能为力。结尾处这一点睛之笔可以引发观众的深思,思考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从中汲取教训。
长久以来,博物馆展览设计方式是本着让“文物自己说话”的思路,除了简单的文字说明之外,几乎不提供过多解读文物的信息,意在让观众以自身文化积淀为基础去了解文物、剖析历史。但是博物馆是面向大众开放的,不同的人知识水平不一样,为了让大多数观众能够“看懂”并了解文物,许多博物馆开始使用语音导览系统。在每个展厅门口放置自助装置,观众可以通过指定的APP软件扫描二维码,交付押金获得免费使用权,用完归还即可。每件文物的说明牌都会编制语音号码,观众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在语音解说设备上选择性聆听文物的各种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观展热情。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涉及展览的各个方面,屏幕、投影与声光电的结合营造出符合展览主题的气氛,语音导览、触屏互动技术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这些科技的运用都是为了把更好、更全面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公众,通过立体化、多元素的风格吸引更多的观众,达到博物馆传播知识、教化育人的初衷。
在新媒体技术席卷而来的冲击之下,许多博物馆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如囫囵吞枣般地将各种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展览设计之中,其场景效果毋庸置疑,足以让观众眼花缭乱,但是过度地应用各种声、光、电混合展览技巧,很容易让甫一进展厅的观众产生晕眩的感觉。说到底博物馆展览还是应保持初衷,我们是一个通过文物历史知识来教化、培育广大观众文化素质的场所,如一个随时开放的社会大课堂一般等待着前来寻求知识的人。博物馆展览设计是要通过新媒体技术打扮好这个“社会大课堂”,但是各种技术的运用要适“度”,以免过犹不及。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各种炫技的设备也会使人们产生极大的好奇,但是过度的高科技展览形式运用就会使观众忽略了文物本身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这种喧宾夺主的展览设计方向是与博物馆展览的初衷相违背的,如不及时纠正将失去展览真正的意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要与展览的主题环境、实际情况相结合,展览的重点是文物,是向大众传播文化,所有的设计造型、科技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文物,如果展览设计原则脱离了展览本身的目的,那么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就毫无意义。
在确立展览主旨的基础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一定要保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博物馆一般的临时展览展期大概是两至三个月,常设展则要几年。一些展览为了赶工期没有完全调试好设备就直接使用,这会给展览后期造成诸多麻烦。如果展览设计中配有新媒体技术,例如全息投影技术、多媒体展示、VR等高新设备,就需要网络程序、软件和硬件等同时运作,任务量繁重,并且不容出现丝毫差错。否则一旦出现疏漏,就可能中断展示,影响展览整体效果,从而扰乱了观众的参观进程,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新媒体技术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至关重要的。
新世纪各种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形下,博物馆展览设计方式也应该紧随时代潮流,用新媒体技术合理地诠释各民族、各地域古老的文化内涵,以一个崭新的展览空间面貌来迎接广大观众。新媒体技术合理运用可以使展览空间更加具有整体性、关联性,以动态、三维、多元化的方式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展览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内涵。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识,应时刻保持创新精神,合理地、有选择性地融入新技术,展现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