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从“知识课堂”到“探究课堂”的思考

2018-01-24 19:54江勤娟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思维

江勤娟

[摘 要] 注重生本课堂的价值达成,就要将数学课堂由原先的“知识课堂”引领到“探究课堂”中. 我们不仅要从思想意识上全面转变,更要从教学行为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让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并将探究性思维渗透到学习行为中.

[关键词] 探究;思维;递进;初中数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传统的“知识课堂”正在向“探究课堂”转变,这种转变不再是因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检查,而是因为学生和教师在求知与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需要. 在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上,在问题与质疑的解决上,探究性思维与行为决定着学习的高度与深度,决定着学习的效果与价值. 因此,在这种探究性学习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平等,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但是,这种课堂模式的转型并不是随意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师生之间共同配合,利用探究性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地实现探究课堂.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为了能够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向探究课堂的转变,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探究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调动,情感状态也能更加饱满,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也会更有效率. 而教师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情境来迎合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领学生思维的生长.

例如,笔者在开展“整式的加减”教学时,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 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是通过冻土地段所用时间的2.1倍,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你能用含t的式子表示这段铁路的全长吗?

问题情境更能激發学生积极思考.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之后可以得到式子:100t+120×2.1×t. 通过这种创设探究教学情境的方式,既可以对同类项的概念进行学习,又能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感,体会整式的加减.

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对即将要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探究兴趣,这样一来,便可以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设置层次问题,循序渐进地探究

探究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为了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顺利,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层次性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 在这种梯度性问题的引导下,探究也会一步一步地深入. 而这种梯度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以此保障学生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成思维的递进.

笔者带领学生学习“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首先给出了这样一道例题:篮球联赛中,每场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某队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的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设胜x场,负y场,根据条件,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x+y=10①,2x+y=16②. 随后,笔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能发现方程组中的两个式子有什么联系吗?经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式子中都含有y,由此可以由一个方程得到y的表达式,并把它代入另一个方程,变二元为一元,即可由①得y=10-x③,把③代入②得2x+(10-x)=16,解得x=6. 笔者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能把③代入①吗?学生试验后发现不能,因为式子会回到原来的模式. 最后,笔者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你能求出y的值吗?学生回答:把x=6代入③得y=4.

教师通过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利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之处在于“代入”这一步.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变得更加有规律和方向.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能够有所提升,探究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转变教学理念,师生共同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总是主导着整个课堂的进展.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探究欲望就会受到压制,这种情况并不利于探究课堂的形成. 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提高探究课堂的效率.

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时,在课堂上利用天平的变化,促进学生总结不等式的性质. 首先,笔者在天平的两端放置了不同重量的砝码,然后引导学生在天平的两端加上或者减去同等质量的砝码. 在学生的操作下,他们发现这样的操作并不会使天平的方向发生变化,于是我们总结出不等式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对天平进行操作,将天平两端的砝码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正数,经过操作,学生得出天平的方向依然不变的结论,于是我们又总结出了不等式的第二个基本性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在教学行为中,教师要努力转变以往的观念,通过对教学理念的转变,让师生可以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并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以及探究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教学途径,能促进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做学习的主人,做课堂的主人,做积极的探究者.

利用变式训练,培养探究思维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 要让初中数学课堂从知识课堂向探究课堂转变,就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探究的重要性. 变式训练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本质,真正引导学生以不变的思想与方法挑战千变万化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endprint

如二次函数问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A(-3,0),B(1,0),C(0,-3)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变式.

变式1?摇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一次函数y=-x-3的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A,C,且经过点B(1,0),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2?摇 已知抛物线经过B(1,0),C(0,-3)两点,且对称轴为直线x=-1,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式3?摇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0),且y轴上的截距是-1,它与二次函数的图像交于A(1,m),B(n,4)两点,又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直线x=2,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对原有问题进行变式之后,问题变得更具曲折性,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并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才能顺利解答变式问题. 在做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了有效地开发,而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地训练和变通,学生的学习效能也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给予交流空间,让探究更自由

很多时候,知识课堂无法向探究课堂转型的原因是学生缺乏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思维与参与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与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缺乏探究的自由. 而探究,应当是自由的,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针对某一个或者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大家应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洗礼,探究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所以,为了形成探究课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

开展“角的平分线性质”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笔者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对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探究和交流. 课堂上,学生按照笔者的提示将一个角(∠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展开之后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在大家的观察和讨论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已知一个点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则这个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随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对这一命題用数学方法进行科学、严谨地求证. 于是,大家画出了图(如图1),并标出相应字母之后进行证明:因为 PD⊥OA,PE⊥OB (已知),所以∠PDO=∠PEO=90°(垂直的定义). 在△PDO和△PEO中,因为∠PDO=∠PEO(已知),∠AOC=∠BOC(已知),OP=OP(公共边),所以△PDO≌△PEO(AAS). 所以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主体作用,并且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相信初中生能够对交流的空间进行合理地运用.

总而言之,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探究课堂,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步骤,而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的深入了解,是师生双方之间的相互配合,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强化. 希望以上几点建议能够为广大教师同行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