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2)
20世纪以来,数学领域在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教育部通过对别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在2003年4月编制成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从课程理念到框架再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内容在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原则下增强了选择性;完善了大纲多元化的理念。
(一)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提高基本能力。包括空间想象、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以及数学表达和交流、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科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三)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包括发展数学应用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信心,具有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探究学习的精神、思维的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概念和结论的死记硬背,还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理解概念、结论的本质。根据“新课标”要求而设立的“数学探索”、“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这几项专题课程,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注重学生思考,让创新走进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这样做,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当时是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到台前,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通过大量的建模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中专数学教学也要进行改变。
(一)明确教学目标
中专学生虽说基础较差,但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并不比高中学生差。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把教学内容进行打散重组。
(二)创设情境
教学的过程离不了课堂,而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找到知识的载体,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情景,应用模型、多媒体等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兴奋起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设计情境要注意实际,要与本堂课所讲知识密切相关。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第一,鼓励学生探究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互动,分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两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交流互动模式。以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例,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以桌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表述自己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彼此相互交流、探讨。通过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上存在着哪些问题,等等。
第二,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应用的很广泛,可以直观、充分地揭示出“形”与“数”的对应关系,使学生养成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第三,关爱学生,及时鼓励。中专新课标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某个数学概念后,要让学生进行复述;讲完某个题型时,挑一个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挑选合适的习题,多多提问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热爱数学。比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答对问题后,教师可以笑着对他说:“你真棒!回答得很正确!”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耐心引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明白解题的思路。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中专数学教学,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创设适合的教育情境,与学生交流互动,关爱学生,及时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张琪.新课程理念下中专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11.
[2]李保进.新课标下数学教育学的更新和完善[J].中华少年,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