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言语形式,将民间故事上出浓浓语文味
——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

2018-01-24 23:39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哥俩随文奶酪

朱 佳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帮、嚷、瞧、匀”6 个字,会写“奶、吵、咬”3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会复述狐狸三次分奶酪的过程。

3.抓住动词,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研读对话,将狐狸三次分奶酪的过程讲述得生动有趣,尤其是抓住动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巧变绘本,边猜边读,读短长故事

1.出示“奶酪”,引出课题。识记“酪”字,指导书写“奶”字。

2.巧变绘本,边猜边读。(根据课文内容将故事的开头、三次分奶酪的经过、结果做成了绘本,并随文识字。)

(1)师:有一天,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于是小哥俩开始拌起嘴来……

(学生看着插图,听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头。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捡、拌。)

(2)关注第一次分

师:狐狸会怎样分奶酪呢?哪位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是怎样分?我们接着往下读。(出示第二幅插图和课文第5、第6自然段)随文识字:帮、嚷。

师:什么叫不匀?(指名说)

师:哦!一半大一半小,一半多一半少,这就叫不匀。难怪小熊哥俩要嚷起来了——“你分得不匀!”“那半块大一点儿!”

(3)关注第二次分

师: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出示第三幅插图和课文第7、第8自然段,随文识字:瞧。)

(4)关注第三次分和结尾。(出示第四幅插图和课文第9~11自然段)

师:“不停地咬”是怎样的?谁来做做动作?

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结果,把奶酪全吃光了。

(引导学生读小熊哥俩和狐狸的话,感知故事的结尾。)

3.紧抓动词,说故事大意。

师:故事可真长!但同学们很能干,已经能全部读下来了。那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上这些动词,把故事说成一句话?

出示:

掰成、帮忙、捡到、不停地咬、嚷起来

小熊哥俩( )一块奶酪,请狐狸( )分一分。狡猾的狐狸将奶酪( )大小不等的两块,急得小熊哥俩( )。后来,狐狸( )奶酪,把整块奶酪都吃光了。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以绘本的形式讲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边看一边猜一边读,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初步感知了故事大意,同时教师巧妙地将本课有关动作的新字随文识记,并抓住含有新字的几个动词,将长长的故事读成短短的一句话,可谓一举两得。】

二、学会比较,聚焦对话,领会言语形式

1.找准段落,细细研读

师:狐狸为两只小熊分奶酪,是课文哪些段落的内容?(课文的第5~10自然段写的就是狐狸分奶酪的经过)

2.比较异同,发现特点

(1)师:一开始老师就说了,这是一个匈牙利的民间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老师找到了这样一个,请同学们把它和我们的课文对照着读一读,你能发现两个版本中狐狸分奶酪的共同点吗?

出示:

“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

“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

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

于是,狐狸在那半块上又咬了一口,结果第一个半块又大了一点儿。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

师:无论怎么翻译,分奶酪的动作没有变。赶紧找出来,读一读。(圈出“掰”和“咬”)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想说?(指名说)

与其说狐狸在分奶酪,不如说他在吃奶酪,因为他用了一个动作“咬”,而且是“不停地咬”,真是一只狡猾的、诡计多端的狐狸。

(2)师:再比较着读一读,还有什么想说?

(聚焦对话,引导学生发现书上是把狐狸的语言和动作写出来了,读起来很有趣、很生动。)

【设计意图:统编本教材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关注思维,把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本课教学正是吻合了这一理念,注重对学生比较思维的训练。将不同的版本与课文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写法的异同,聚焦对话这种言语形式,使故事更生动有趣。对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感知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及作用还有很大难度,所以没有将这一知识点列入教学内容。】

三、乐于合作,大胆表演,讲生动故事

1.抓住动词,研读第一次分奶酪

师:“笑了笑”,你能具体说说吗?(指生说)

从“笑”这个表情中就猜出了狐狸的想法:要故意分得大小不均,用笑掩盖自己想吃的坏心思。两只熊不会分,我会分,很得意,了不起。

师:如果要演,这里的“笑”该怎么演?

(微微一笑)

师:如此狡猾、诡计多端的狐狸,谁能读好这句?(抓“!”和“笑”)

工程施工中不同的阶段会用到不同的技术,存在很多工种,要投入大量施工人员。同时,工程施工中,还会受到包含地质条件、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影响,若这些影响因素产生变化,则会使施工发生变更。以基坑围护施工为例,需对地质结构、区域地下水等予以充分考虑,从而制定合理可行的围护方案。若在施工中考虑不周,则不仅会影响到正常施工,而且还会增加成本,延长工期。

师:狐狸掰得大小不匀,难怪小哥儿俩要嚷起来。读好小哥俩的话。

同桌互练,一人读狐狸的句子,一人读哥俩的句子,读完后交换再读一次,能干的同桌可以边读边演。

2.按照上述方法,自学第二次分奶酪

3.学会运用,改编第三次分奶酪

(和前两次比较,发现第三次分奶酪没有运用对话这个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学着前两次的样子编一编,使故事更生动。)

出示:

狐狸( )最后一丁点儿奶酪,说:“( )。”说着便( )。

4.复述分奶酪的整个过程

师:老师不小心把步骤打乱了,你们会排吗?

出示:

狐狸又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奶酪上咬了一口,结果第一个半块又大了一点儿。

狐狸把奶酪掰成了两半,但熊哥哥和熊弟弟都认为分得不匀。

狐狸仔细瞧,在大的半块上咬了一口,哥俩觉得没咬过的那块大了一点儿。

于是,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把奶酪吃光了。

师:连起来说一说,试着说生动。

师:剩下几个字了,看谁还能说?借助动词,加上语言,讲生动。

出示:

又咬 又变大

掰成 分得不匀

仔细瞧 咬了一口

不停地咬 奶酪吃光

【设计意图:借助图示,复述课文是本课的主要任务。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研读狐狸第一次分奶酪的过程,通过同桌合作,体会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接着,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学第二次分和改编第三次分。最后通过“我会排”“我会讲”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复述课文,感受故事的有趣。】

不难发现,整篇课文的教学层次分明,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也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最初通过绘本的形式读故事,渗透了动词的教学,接着学会比较,聚焦到对话的形式,最后抓住对话和动作进行创编和复述。这样的课堂无疑是高效的,也能让学生一课一得。

猜你喜欢
哥俩随文奶酪
假如给你一块奶酪
奶酪大作战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小老鼠吃奶酪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不能见面
不识货的笨熊哥俩
小老鼠吃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