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如燕
小山村里不缺的就是弯弯的小路,在数不清的山路里,同学们最熟悉的就是那条通向邻村的足有八里长的弯弯曲曲的山路。那条弯弯的山路上有我们期盼的身影——郝培星老师。
山路上的郝老师总是迎着初升的第一缕阳光向我们走来,又总是披着落日的余晖从我们村走向山路那头他居住的小村庄。每天早上,同学们总在山路的这头盼着老师的到来。郝老师在我们村教了十几年书,那条弯弯的山路上也不知留下了郝老师的多少脚印,又不知承载了多少孩子的期盼。
记忆中,郝老师从未空着手走进过教室。他总是左手拿一把镰刀,右手有时抱着一捆灌木柴火,有时拿着几株药草——柴胡或者甘草,这些都是老师在路上顺手所获。他一进教室,男孩子总会接过老师的柴火,垒放在教室的后墙根,等上冻时大家烧火取暖用;女孩子总会细心地把药草摆放在向阳的窗台上晾晒,等药材晒干收好,以备有同学偶感风寒时,老师给同学熬水治病用。
郝老师不仅教我们劳动,还教我们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郝老师是我们的全科老师,他一个人教我们班的所有课程。他一个人带我们走完了小学,送我们去上中学。总也忘不了,老师每周总会挑时间拉着又破又旧的手风琴,教会我们一首歌。每次他拿出那手风琴,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老师跟着旋律在教室里来回走着。有时,他拉唱得动情,就会被坑坑洼洼的地面绊一下,同学们就都伸出稚嫩的小手想去扶老师一把,可每一次都是虚惊一场,老师总能巧妙地避开摔倒的窘况,并冲着我们呵呵地笑。这样的情景,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至今想起来,都会让我这奔五的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每每拿起毛笔,我又总是想起郝老师握着我们的小手教我们临摹时的叮咛。他要求我们每天临摹一张毛笔字,他每天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毛笔蘸上红墨水给我们所写的毛笔字画圆圈。那一个个红红的圆圈代表着老师对我们的肯定,同学们总会比一比谁的红圆圈最多,红圆圈最多的那个同学总会得意地笑。
暑假里,那条弯弯的山路上总能看到挑着两捆荆条的郝老师。那些被老师选中的荆条不到半天的功夫就会变成一个个精致的圆筐。郝老师总会一边编圆筐,一边帮顾不上照顾孩子的村民义务辅导孩子的功课,甚至留他们在家里吃饭。编好的圆筐一部分被老师挑到离村很远的集市上,换成钱买教学用品;一部分还被奖励给有进步的同学;更有一大部分送给家境贫困的同学或村民。
寒假里,那条弯弯的山路上络绎不绝的是满脸笑容、手拿郝老师书写的红红的春联的村民。从寒假开始直到除夕前一天,老师都在帮着村民写对联。又不知有多少次,已经除夕上午,还有村民因米缸、面瓮上缺少一联“米面如山”来找郝老师。我的老师又把刚洗净搁置的毛笔拿出来,开始写起来……
如今,郝培星老师已是七十有五的老人了,但他依旧精神矍铄,声若洪钟。在他的引领下,我也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所不同的是如今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由茅屋小舍变成了崭新的教学楼。多少个夜晚,在梦中,我梦到那条弯弯的山路,梦到郝老师那走远的身影,梦到我正沿着郝老师的足迹前行,梦到后面还行进着许许多多的人。
那条弯弯的山路,使我魂牵梦绕,激励着我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