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露晖 徐金阳(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徐秋菊,著名客家山歌表演艺术家,广东蕉岭人。1975年考入梅县地区戏剧学校(即今梅州市艺术学校)就读,1979年毕业;1991年10月在广州友谊剧院成功举办“徐秋菊独唱音乐会”;1993年3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毛阿敏一起举办了两人的独唱音乐会,1993年任梅州市山歌剧团副团长;1999年任梅州市艺术学校副校长;2004年调广东省文化馆,任创作调研部主任,研究馆员。她还先后多次赴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法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访问演出,用山歌联络了乡情、侨情,增进了乡谊,成为“客家文化大使”,受到客家乡亲的热烈欢迎,被誉为“山歌皇后”。
徐老师对客家山歌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已出版的歌曲专辑有:《郎有心妹有情》 《客家山歌特出名》 《梅水歌谣》 《月光光》 《乡情是酒爱是金》 《客家乡亲》等。
徐秋菊教授把客家山歌的直喉唱法、戏曲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方法加以糅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唱腔。徐秋菊教授用独特的山歌唱腔演唱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徐氏声腔”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承。
客家山歌从中原走来,走过无数个地方,在一代代客家儿女的口中传承。从最原始的山谷斗歌,到村镇山歌擂台赛,再到现在的山歌艺术节,客家歌王、客家山歌大师的评选活动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以梅州地区为例,将客家山歌按地域分,每个地区都会有属于他们的代表性歌王和山歌传人,如:梅县松口的廖小荣、大埔县的余耀南、兴宁市的周天和等等。徐秋菊是蕉岭山歌传承人,她拥有一副天然而原始的好嗓子,在她不断学习和总结前辈声腔特点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徐氏声腔”。徐教授是一位能唱、能演、能写、能编的山歌艺术大师,在客家山歌表演艺术界独树一帜。
徐秋菊教授生于广东梅州蕉岭,她曾说过“我是真真正正的山里人”。她与绝大多数的客家孩童一样,都是在摇篮中伴随着阿姆哼唱的山歌入睡,光着脚丫哼着山歌在田埂上走过童年之路的。她生在长在蕉岭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小山城,家乡的山水养育了她,让她从小就有一副天赐的好嗓子。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最早有自然传承、家族传承等,她最早接受的山歌传承就是自然传承。她每日跟着阿姆到田间劳作、跟着阿爷到山谷砍柴,那时的田间山谷都飘荡着歌声,经过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她便也能出口成歌。
从小就有音乐天赋的她,在初中毕业后被梅县地区戏剧学校破格录取,在戏校汉剧班进行了4年的汉剧学习,那可谓唱、念、做、打样样在行。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还兼有一些其他曲调的声腔特色;其声腔也会依所扮演的角色行当进行改变和调整,如:末脚唱腔醇厚深沉;旦角唱腔绚丽多彩、声情并茂。她在戏校4年的学习把各行各类的唱腔特色学到炉火纯青的水平,为她日后的山歌剧表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校毕业后,她并未如愿地当上汉剧演员,而是被分到了梅县山歌剧团当独唱演员。在山歌剧团,她并不能将汉剧唱段拿出来独唱。因工作的需要,她决定暂放汉剧重学山歌。从那时起,她便开始了漫长的山歌学艺之路。她凭借着儿时对山歌的记忆,从山歌的发音开始从头学起。她利用每次团里到各地演出的机会,去到一个地方便去拜访当地的山歌大师,向他们取经求艺。为了学习长潭山歌,她便蹬着自行车到张一鸣大师家找张大师学长潭山歌;为了学习五华山歌,她便自带干粮到周桂友大师家找周大师学习五华山歌。她曾说:“山歌的每一个吐字,每一丝气息都是有生活根据的。我们的客家山歌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唱山歌首先就要唱出‘山’味。拜师学艺就要找那些根植民间的大家,才能学到山歌的灵魂及精髓。”她不惜翻山越岭,到各地拜师求艺,她执着和吃得苦的精神,让她学到了各地山歌的精华,成为梅州地区唯一一个能唱梅州各县山歌的人。
最初的翻山越岭,拜师学歌,只是为了能在山歌剧团混口饭吃。却不曾想,这一干竟把它干成了一番事业。徐教授对山歌也是越来越执着、越来越热爱,慢慢地,她发现客家山歌不应该总局限在田野山间,乡镇舞台上演唱,她希望把客家山歌带上更大的舞台。于是,她便踏上了更远的拜师道路。她走进上海师专,接受专业的声乐学习。她希望客家山歌在直喉唱法的基础上能够加上更为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它能被更多的人接受。从儿时接受的自然传承,到戏校的汉剧学习,到翻山越岭拜师求艺,再到上海师专的专业声乐训练,徐秋菊教授汲取多家精华化为己用,在客家山歌的直喉唱法上融入专业的发声方法,在客家山歌的表演唱里揉入汉剧的唱、念、做、打,历经多年磨砺,终成一代名师。
徐教授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扎根在我们生活中的这些文学艺术也应该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因此她在山歌剧团、民间舞台摸爬滚打多年后决心开始革新原版山歌。经过她的革新创作,原本难登大雅之堂的山间小曲现已登上世界舞台,她也成为客家山歌界一位能唱、能写、能编、能演的山歌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造诣之深是后人难以超越的。
客家山歌是一种原生态的表演艺术,在田野山间农妇、村民们演唱的山歌都是用真声、本嗓唱的,真声唱法是客家山歌中最突出的一种演唱方法。何为客家山歌的真声唱法?星海音乐学院的袁东艳教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真声是指发声时声带全部振动,自然呼吸。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话用的是真声,这种声音很原始,没有方法的讲究,只是出于人的本能,音域很窄。它就是用说话的声音来唱歌。”这种真声唱法在客家山歌界也被称为直喉唱法,它的局限性在于音域窄,不能长时间地、持久地演唱,它只适合于田间劳作的妇女们短时间地跟人对歌戏谑时演唱。但是,徐秋菊教授的真声演唱是建立在扎实的气息基础上的,她非常注重气息的运用,她认为气息在歌唱中是占首位的,学会了气息运用才能说学会了歌唱,这是她在戏校学汉剧时就已经悟出的道理。她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必做的便是练气息。她扎实的气功使得她用真声演唱时可以扩宽音域,而且能长时间地歌唱。
什么是以真声为主的混合声?星海音乐学院的袁东艳教授也做了如下解释:“以真声为主的混合声是在真声的基础上加进一些假声的成分,听起来是混合声,但却有很强的真声感。这种声音要有一定的气息支持,是整体共鸣但声带及其周围的肌肉用力比较大,没有混合声的音域宽,但比真声要强很多,是一种有真声感但不失高位置的混合声,它能兼有真声唱法的亲切自然、原始朴素的风格与混声唱法的上下自如,能表现一定的技巧。”徐秋菊教授很注重保持自己的原始嗓音,她认为从母体带出的原汁原味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在她到上海师专进行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后,她在自己的歌唱中也加入了一些混合声,但是那都是以真声为主的混合声。她的天生嗓音很好,本来就拥有天然的高位置,真声感很强,混合声的运用往往是因为一些现代新山歌作品的需要。她这样的演唱既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声音特点、演唱风格,也使人听起来不失方法,能被更多的人接受。
说起蕉岭县的山歌大师,除张一鸣、徐秋菊之外,还有一人不得不谈,那就是汤明哲汤大师。汤明哲大师是蕉岭山歌的第二代传人、是张一鸣先生的弟子、是徐秋菊教授的恩师,以“客家竹板歌”著称,最擅即兴演唱。他的声腔是原汁原味的真声唱法,在音调较高时加入气息辅助。他最善于即席答唱,急智敏思,畅达如流。“汤腔”主要用真声演唱,且主要局限于“五句板山歌”的演唱,把客家山歌中的一种演唱形式发展到顶峰。
徐秋菊教授作为汤大师的弟子,她在学习老师真声唱法的同时也加入了专业的发声技巧、气息运用等,使得她的歌唱范围更广,歌唱道路更长。她还将从汤大师那学来的原版山歌,利用现代作曲技术将它们改变配乐,形成一首首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山歌,她也被誉为“新山歌创作第一人”。如她的作品《喜事好运滚滚来》 《乡情是酒爱是金》 《客家乡亲》等,都是由她作词作曲,改编原板山歌,但不失山歌韵味的新山歌。由此我们便可知“汤腔”单调、局限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徐腔”能粗能细、能软能硬,较为合理科学,可以适用于多种山歌的演唱。
《礼记·学记》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近年来,徐秋菊教授开始从舞台走向讲台,到各地讲课,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她都会去,她希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能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客家山歌代代相传。徐秋菊教授不仅在山歌演唱上运用的是独特唱腔,现如今,其在山歌教学传承上也有自己的独门秘诀。
我们所熟知的专业声乐发声练习都是在琴房对着一台钢琴“咿咿呀呀”,徐老师的发声练习完全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训练,她提倡的是到山上去“喊山”。她认为山歌最初的形式就是在山上歌唱的,那么她的发声练习也应该回归原始地。所谓“喊山”,就是到山顶从这座山头喊过那座山头,老师说这样的训练不仅能使声音的音量扩大,保持山歌演唱的原始性,还能借爬山这项运动训练气息,增加肺活量。
徐老师上课不喜欢在一间固定的教室、固定的琴房里上,她提倡的是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她始终认为客家山歌就是在田野山间演唱的,尽管现在已将它搬上各大舞台,但是它的歌魂还是生于山间、源于自然;而且山歌多即兴演唱,看物即歌、遇事即唱。因此她的课堂没有一间固定的教室,大到深山野谷,小到厨房杂间,都可以是她的教学场地,随到随唱,随处可教。这样的教学形式就是为了让学生深入自然,亲身体验生活,从自然中感悟山歌的灵性,扩宽视野,培养学生即兴编唱的能力。
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徐老师的山歌教学中,她也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她会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接受能力等情况,为学生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还会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为学生选择适合其演唱的曲目,让学生原始的音色得到充分的发挥。前几年,徐教授的学生主要分散于梅州各地,她面对每个县的学生都是提倡先学会自己本地区的山歌演唱,待能力提升后再去研习其他地区的山歌,她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的同时,也为各个地方县培养了优秀的山歌接班人;让学生很好地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为各个县的山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她的学生遍布于广东省客家人聚居的各个地区,乃至福建、江西、湖南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无论来自何地,她对每位学生的教学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她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特性,为学生们量身定制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带着属于自己的果实走出师门。
对于一位视山歌如命的人,徐秋菊老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客家山歌。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文,笔者于2018年春节期间专程拜访了徐秋菊教授。与徐教授交谈的过程中,情到深处,徐教授语重心长地对笔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客家山歌能永远流淌在客家儿女的血脉中。传承、发展客家山歌,我们要两只脚走路,一只脚要扎根在客家文化大花园中、扎根在客家大地上,传唱好属于客家人的原版山歌;另一只脚要走在时代发展的道路上,学习、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化为己用,并要与时俱进不断地给客家山歌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客家山歌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儿女的根。我们应接过先辈山歌传承的火炬,竭力让客家山歌在我们的手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