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说起

2018-01-24 21:22云南省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俗风情舞台艺术民族民间

■付 彬(云南省文化馆)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继承和弘扬?来自于民间的民族艺术资源怎样完成舞台艺术的转换和提升?云南民族文化应怎样展示个性风采?“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已是多年在实践。

民族文化凝聚着各民族的理想、智慧和意志,熔铸着民族之魂,它包罗万象,异彩纷呈。仅就歌、舞、乐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村寨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民间艺人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从民歌上看,其唱法恐怕有上百种调式,诸如“玩调”“采花调”“叙事调”“打歌调”“大调”“小调”之类,民间艺人可以用某种调式演唱适宜不同场合的唱词,即兴创作,诙谐风趣。

民间舞蹈则与民歌密不可分,“逢舞则歌、每歌即舞”,按“自娱性”“祭祀性”“表演性”三大类分,尤以自娱性舞蹈最为丰富,仅佤族芦笙舞一项就可以列出几百个舞蹈组合。民间器乐曲若以雅、俗两类区分,以“俗”的丰富多彩,它与民俗风情关系密切,仅唢呐曲一项恐怕就可以奏出几百种调式。许多民间乐器还属我省独有,诸如葫芦丝、巴乌、竹琴、独弦琴、“唠嘞”“毕糯”“竹筒鼓”等之类,这些乐器所演奏的曲目自然也就属于唯我独有。

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繁荣了文艺舞台,出现了许多上乘之作,这些来自于民间而又锐意出新的舞台艺术佳品在省内外文艺舞台上很有影响,甚至带到了国外,向全世界散发我们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名片。

许多民族民间歌、舞、乐节目,有的已经通过多年的展示和修改提炼、有的是第一次上台与观众见面就深深打动人心,编导者都试图在继承与创新上有一些突破,且逐步打破程式化进行一些提炼和出新的尝试。譬如佤族的《木鼓铓锣舞》,在多年舞台实践的基础上,摒弃了木鼓的祭祀性质的原始文化形态,扩张了热闹喜庆的“娱神娱己”的意蕴,将木鼓、铓锣、甩发等乐和舞糅合在一起,借以扩大传统艺术的张力,以适应现代审美的追求,不失为一出好的情绪舞蹈节目。还有许多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将一种普通的民俗活动舞台化、戏剧化,在保持浓郁乡土气息的同时,通过抽象的动作将民俗风情提升为一种舞的动律,是将民俗事象转换为舞台艺术的一种探索,来自于民间则又有一些创意,在情绪的渲染和传导、民风民情的艺术显现、形神兼备的表现力等等方面,我们的本土艺术家们都做了许多努力和探索。

如果我们组织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缺乏这些民间的特色,与一般的文艺会演就无什么两样。如果有的节目是多年出现在舞台上的为大家所熟悉的节目,仅做了些简单加工和替换些演员;又如有的节目“创作”的成分很浓,“民族民间”的意蕴淡泊,那么我们民族民间歌、舞、乐感觉与普通歌舞就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歌曲,如果找不到民间歌曲的踪影。有些反映民俗风情的歌舞也没有做到土风歌舞的自然流露和艺术升华,显得牵强而又无奈。因此我们的民族民间歌、舞、乐虽然有十分丰富的资源,但这些资源怎样发掘和利用还值得研究。

首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不是原汁原味的舞台仿生。发掘的目的是利用,利用的手段是提炼和加工,切忌把原生的文化形态认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样品,盲目地照搬照套。甚至把“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和“狩猎穴居”的生存环境当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不分场合、不加修饰的大肆张扬,好像舞台上只有出现些赤身裸体的狩猎者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本源,我们的民族进步了,文化却返祖了。我们的节目是给谁看的,是给古人看的么?在现代舞台上展示原汁原味的原生文化形态,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什么精神?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越土越有特点,越能讨人喜欢。在过去的会演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没有经过提炼加工的民间舞蹈在台上乱转,或者几个人站在台上伊哩哇啦唱一通,台下观众听得云里雾里,主持人说什么民歌便是什么民歌了,反正大家听不懂。更有甚者到农村找几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地地道道的民间艺人上台表演,“走南闯北”到外地去“文化交流”,可怜我们这些“民间艺术家”习惯了明月之下的浪漫,适应不了舞台灯光的耀眼,站没有“相”,舞没有“姿”,唱没有“调”,土倒是土了,与时代的审美追求则背离了。看来,就舞台艺术而言,继承传统不是简单的舞台仿生,发掘利用不能缺少具有前瞻意义的艺术创意。

其次,艺术创意不能脱离民间艺术的土壤。艺术创意不是与民间艺术割裂的“文人之作”,它应在保留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纯真的基础上,通过刻意修饰来增强传统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在发掘整理的基础上提炼和拔高。如傣族舞蹈的《马鹿舞》,将一个民间传统舞蹈通过艺术加工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傣族文化基因,又有了艺术感染力。再如《月高升起来》,虽然从词到曲均有很大的创作成分,但它置于佤族“月下梳头”这一民俗事象的特定环境,词曲均贯穿了佤族民歌的文化意蕴,加上佤语、汉语对比重复唱,则显得优美而富有特色。拉祜族歌曲《快乐拉祜》,将拉祜山寨的生活细事进行夸张和修饰,贯注了舞台艺术的神韵和意蕴,“神”“意”积聚,让人在看到一方水土风俗快乐民情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美的动律。许多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往往是与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创意如果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提炼,就难以把握原生文化形态和现代文化需求的脉搏,往往会形成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东西,甚至用机械的动作排列来展示刻板的思想内容,也就显示不出“民间艺术的独特形象”和“唯我独有”的个性风采。

简言之,继承不等于简单的舞台仿生,创新不等于脱离本源的艺术创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继承与创新,可谓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民俗风情舞台艺术民族民间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
知青文学中的陕北民俗风情
电视剧《三国》中的酒韵与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