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在小学各阶段都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对于低年级来说,读好书、写好字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应与时俱进。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许多教师很容易步入一些误区,朗读指导低效,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服务。下面笔者主要就中高年级朗读指导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策进行探讨。
《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朗读指导:“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你们听出来了吗?‘变幻无常’‘神秘的色彩’‘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等词语老师都特意进行了重读,以示强调……下面请大家模仿着老师的读法读一读。”接下来学生就模仿着老师的语气、停顿认真地读着。
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为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特意把自己认为有效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什么时候需要停顿,什么时候需要读出重音等都一一灌输给学生,而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朗读,教师并没有点明,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朗读只是鹦鹉学舌,单纯模仿,完全没有对朗读技巧的根本理解与把握,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一旦脱离了教师技巧的告知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了。
对策一:抓住词语,深入品味
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读得更有感情,教师机械的灌输技巧显然是不行的,还要能够让学生深刻品味词语,真正感受到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文本语言的生气来。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词语入手,引导学生读好句子与段落,以逐渐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教师问:“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在学生找出课文相关段落之后,教师又继续追问道:“哪些词语更能体现出瞬息万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从中找出了“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还没……”等词语。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自己揣摩品味朗读,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读出来。这样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与句子,可以使学生真正读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逐渐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大家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看似热闹地读了起来。
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为了遵从学生的学习体验,采用了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朗读方式,这样学生对文本情感没有基本的感悟,朗读课文的时候自然就显得随心所欲,漫无目的,毫无技巧可言,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很难得到提升。
对策二:亲身示范,教给方法
范读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文本语言中一些长句子或者比较特殊的句子来说,要想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教师就可以进行恰当的示范,使学生能够真正有所领悟,把文本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朗读出来。
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在教学之前,就先进行了范读。在范读的时候,他声音哽咽,让听者潸然泪下,学生与听课的教师无不被其情深意切、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打动。当学生问其有什么秘诀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只是把课文反复读了好多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画面……我觉得那病人就是我的母亲,我就站在母亲的床前……请大家也像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这样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读出深深的情味。
一位教师对《泉城》一文的朗读指导:“谁能有感情地把课文第1自然段读一读?”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以后,教师觉得这位学生朗读得缺乏感情,于是又让另一位学生朗读,但朗读以后教师仍不满意,就对又一位学生说:“你来读,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虽然对有感情朗读特别重视,也一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却不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这样的朗读指导不能集朗读、理解、感悟于一体,犹如隔靴搔痒,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感情来朗读,既耗时又费力,起不到应有的朗读指导效果。
对策三:有效点拨,提升能力
在朗读课文方面,学生仅靠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是很难真正读出文本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的。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予以恰当的点拨与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逐步具有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本中作者所要流露的情感,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桂花一年只开放一次,那么可以闻到桂花香的日子也仅仅是在桂花开放的日子里,可是文中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桂花可以泡茶、做桂花卤、做糕饼等描写中感受到了桂花一年四季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在学生感受到这点以后,教师又趁热打铁,就课文内容进行引读,这样教学,学生的朗读更入味,也更有感情。
一位教师教学《燕子》一课的朗读指导是这样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们熟悉的小燕子,你见到的小燕子是什么样的呢?请说一说,说完以后,请大家把自己喜欢的小燕子画一画,说一说该如何朗读课文。……现在谁想读给大家听?请读一读。”这样的朗读指导花里胡哨,看似什么内容都涉及了,但其实学生哪一样都没有做好。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总想以花里胡哨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读出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事实上,这种粗枝大叶、花里胡哨的形式使学生的朗读趣味全无。
对策四:换位体验,真情朗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如果不注重学生自己真正的朗读体验,显然是不行的,教师可以以换位体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去朗读,去感受,将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在学生读完第2自然段以后,教师问学生:“‘小骆驼觉得挺委屈,就把小红马的话告诉了妈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当小骆驼听到小红马的话以后心情怎样?”有学生说“小骆驼很难过”,有学生说“小骆驼很自卑”,有学生说“小骆驼很委屈”……在学生体验小骆驼当时心情的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出:“假如你就是小骆驼,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这样从换位体验入手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既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小骆驼的内心,读出小骆驼的真实感受,又可以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文字背后的内容,学生的朗读也更具深度。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在小学生朗读指导方面,没有捷径,也没有高招,有的只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朗读、感受。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朗读的技巧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渐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