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韶霞
群组阅读,即以一篇课文为引子,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选择若干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经历个体思考、群体交流等过程,以实现阅读乃至于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群组阅读的实现常常处于低水平的状态,这与教师的望文生义有关:群组阅读,就是“群组”加“阅读”,于是以生为群、以文为组,进而阅读之。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阅读因为群组形式的存在,学生阅读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显然这并没有体现了群组阅读的最大价值。要想真正收获群组阅读之效,须基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建构新模式。
笔者所建构的新模式是:单文解读(发现主题)—群文共享(放大主题)—生本共读(内化主题)—意境提升(升华主题)。
传统文本解读往往是面向个体文本的,群组阅读是面向一组文本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在多文本的阅读中自然产生比较思维,而比较思维的结果则是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多元认知。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是思维的发散性,如果过于追求多元认知,则容易让阅读处于散乱状态,因而群组阅读只有在一定的模式下才能高效进行。
但是,群组阅读有一个前置条件,即群组阅读的模式是在从“单文”向“群文”的转变中建立的,教师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是夯实群组阅读的基础。笔者以为,由“单”到“群”的转变,看似是形式的改变,实际上却是文本解读方式的改变。在单文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解构文本的字词篇章,寻找文本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教师引导为主,还是学生自我解读为主,学生面对的文本总是唯一的,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文本意义建构中,常常是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而所谓的深度又常常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并非学生自己的思维所得。如读《师恩难忘》一文,要想真正体会“对田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的主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内心必须有真正的尊师认同,坦率地说,当前学生从自己所感受的师生关系中很难生成这样的感觉。但小学生内心的情感又是朴素的,这种朴素的情感在经由阅读文本之后,是可以出现的。于是本课的教学即可采用群组阅读的方式,笔者在学生读此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魏巍的《我的老师》、冰心的《我的老师》等文章,笔者尽量将这两个文本改编成小学生可读的,且在读的过程中并不追求过多的寓意,就只让学生从字面上去认识名家是如何描写他们的老师的。
于是课堂上就呈现出了另一番情形:不需要教师过多解读,学生自然认识到老师无私付出、关爱学生的一面,读着田老师所讲的故事与作者“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读到魏巍“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时,读到冰心“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时,学生自然也就读懂了“师恩”——用学生的话说“我突然发现,除了父母之外,老师是最关心我们的,甚至有时候比父母还关心我们”,而一旦学生有如此感受,教学的目标也就初步达到了。
群组阅读模式之基础,在于群文给学生带来的文本解读主题的发现与放大。
然而,文本解读主题的发现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真正内化了主题。当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文字中诉说着对老师(或者是家人)的爱,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老师却忘记了最起码的礼貌甚至是尊重时,就知道只有文本解读中的情感体验还是不够的,群组阅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内化文本的主题。
在这个环节中,群组阅读模式的作用在于通过群组阅读来让学生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反思、内省自身对于文本主题的体验。在上面所举的《师恩难忘》群组阅读的例子中,学生通过文本的比较发现了田老师对作者的感情的独一无二,其后笔者组织学生在群组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努力从这些例子中发现老师对自己的爱是如何体现的。于是,在解读《师恩难忘》中“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时,就有学生说“其实我们老师也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在读到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老师说的“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时,很多学生都说“老师其实也曾经这样鼓励过我”;在读到冰心说她的老师“恳切地对我说:‘……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时,更多的学生找到了同感,但那个时候有时会因为老师有些严厉而没有了太多的好感……
显然,当学生将文中的老师与自己的老师联系起来时,并在文中作者的情感驱动之下自身的认识也升华起来时,文章的主题也就进一步明晰了。
群组阅读模式之框架,在于教师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内化文本解读之主题。
群组阅读模式的构建,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要超越传统的对阅读的理解。笔者以为,小学阅读可以是宽泛的,学生阅读的对象不一定是文本,还可以由文本向生活延伸,而很多时候文本主题的升华就是在此时发生的。
“师恩”主题下的群组阅读,不只是为了追求学生用优美的文字写下自己对师恩的认识,也不只是生活中在师恩体验的基础上对老师的彬彬有礼。坦率地说,笔者更期待学生能够将师之恩安置于心底,然后在某个时候将其彰显。有一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忽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组有个同学说,他哥哥说他都记不清小学的老师了,但我想我会一直记得你的……”这位学生一脸认真,笔者报之以微微一笑,并说:“谢谢!我也会一直记得你。”那一刻,教室里平静如水。
群组阅读模式之最高境界不在于模式本身,而在于以群组读文的方式,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进而使文本主题在学生的内心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