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靖
如果说一个剧种有性别的话,那么黄梅戏这个剧种给观众的印象一定是以刻画和塑造女性艺术形象见长。如黄梅戏传统戏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中七女、冯素珍、织女等女性形象已深入人心,而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兰塑造的《风尘女画家》中的潘玉良,新世纪韩再芬塑造的《徽州女人》中的“女人”等也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对而言,黄梅戏这一剧种在塑造男性艺术形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此,《大清名相》做了可贵的尝试,精心塑造了一代名相张廷玉。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编剧创作的层面,还是在导演的二度呈现上,《大清名相》都给黄梅戏剧种带来了尝试和创新。在这里,我想谈谈这部戏的“戏魂”,即“为官者”张廷玉的人物塑造。该戏对张廷玉的塑造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谦让和反腐。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流传在桐城六尺巷的民谣几乎和六尺巷一样不朽,同时也定了《大清名相》 “谦让”的基调,在谦谦君子之风中,大清相爷张廷玉献出他的一腔热忱,捧出他的赤诚之心,真诚践行为官之道,拿亲生儿子树立谦让的榜样,他首先让出了亲生儿子张若松的功名。张若松虽贵为名相张廷玉之子,可父亲严于律己、也严于律子,以苛刻的近乎圣人似的道德要求他,从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郎的名次上退下来,让下来,降为二甲第五名。张若松,这个刚刚步入职场的青年才俊,因此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命运本来还有一次逆袭,乾隆皇帝想拉他一把,让他入阁,眼看着锦片似的前程在向他招手,这时候张廷玉又要儿子让,“这大清朝堂之上,张氏为父者,大学士;为子者,小学士。只怕是委屈了多少天下寒士之心”!这第二让,让出了儿子的职场希望。
看戏看到这个节骨眼,笔者以为张廷玉的为官之道也算是彻头彻尾地贯彻了,谦谦君子,一让让出儿子的功名,二让让出儿子的前程。可是,为官者,张廷玉还没有停止的意思,张廷玉寿辰之际,一群“友人”借给爱画如命的张若松一幅唐伯虎名画,年轻的张若松着道了,栽陷阱了,画轴里竟然裹挟着为张廷玉贺寿的银票礼单,共计白银三万两。张廷玉看后大怒,痛打了犬子,连夜带儿子逐户敲门退礼。张廷玉不放过机会,借机教子,为官之道,清廉第一!“似在泥潭翻搅,似在薄冰踩跷;似在刀山盘绕,似在火海煎熬”,编剧用一段排比句道出了张廷玉挨家挨户去退礼的煎熬。为官之道再次得到彻底的贯彻,可是这一打一退,如同加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张若松,终于挺不住了,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
为官者张廷玉以近乎自虐的方式,用自己亲生儿子献祭,父子连心,他献祭的何尝不是自己?献祭只为了向天下百姓昭示他的为官之道,礼让为先。当为官者捧出他的赤子之心,作为观众,我是震撼的。如果在今天还重提戏曲的教育功能,即高台教化,我想张廷玉的为官之道对当下官员也是一种启示和榜样吧。
如果这场“官”戏,为官者张廷玉一直让下去,一让到底,忍气吞声,只能说这不是一部好戏。先抑后扬,一张一弛,忍让了到了临界点,再触底反弹,这才是做戏的手段,也合了中国观众看戏的节奏。该出手时就出手,张廷玉终于有了出手机会,朝堂例会上乾隆皇帝提出“整贪”,一石激起千层浪,立马有官员拿张若松开撕,“按朝廷律例,官员受贿三千两以上,就是死罪”!“张若松受贿三万两,那是不是该斩首十回”?这架势明摆着若要“整贪”,先拿张若松试试刀,练练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是在向张廷玉示威,向最高统治者示威。此时张廷玉果断亮剑,以张若松“受贿”为契机,一个都不放过,开始彻查,朝堂上下为之颤栗。
朝廷官员大面积请病假!翰林院联名上奏!江苏盐城灾民即将激起民变!从朝堂到仕林,从中央到地方,官僚利益集团上下拧成一股绳,捆绑成一个整体,咄咄逼来。腐败与反腐败,整贪与反整贪,注定要殊死搏斗。但为官者张廷玉不妥协,“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为官之道,为国为民事大,一己官帽事小,他亮剑决斗,义无反顾。
“惩贪肃吏是硬仗,轰轰烈烈打一场。
这一仗,你死我活,生死较量,
这一仗,势如水火,正义伸张。
但愿得,打出个,天朗朗,地朗朗,
天地清朗,人心坦荡,社稷稳当,庶民安康”。
这一段唱和演,既是为官者张廷玉的心声,也是为官者的情怀,不妥协,不退让,正邪势不两立,死磕到底,字字铿锵,句句如刀。为官者,张廷玉,你终于亮剑了!
为官者,张廷玉似乎是个矛盾的集合体,礼让与反腐,谦谦君子与金刚怒目,退缩忍让与狂飙突进,始终是张廷玉的一体两面。他严于苛己,勇于自剖;也严于苛子,教子严厉。为了不屈天下寒士之心,礼让出儿子的功名,礼让出儿子的前程;同时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天下的百姓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他向整个官僚利益集团举起反腐利剑。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为官者,张廷玉,在礼让与激进的撕裂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