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玉
(武警指挥学院,天津 300250)
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因资金投入、硬件设备不够完善以及课程体系建设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等因素限制进入瓶颈,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想要寻求突破,在遵循自身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要双管齐下,挖掘自身资源,借助校外相关企业、合作单位的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学校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基础性和专业技能性的特点,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一切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宗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学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更是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制定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课程方案,与此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敢于创新,体现出课程共性与个性相融合的特点。作为职业院校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方向,解答疑惑;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心理引导,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从各个方面同时落实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岗位职业技能的协同教学机制,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
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基础课程,基础性学科主要是指基础知识、文化水准、理论等。基础课程已经相对稳定,相对成熟,对于基础课程的优化可以尝试使用水平统测,教考分离的方法对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和编排从而提升教材质量。因此,在进行课程优化的时候,需要结合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师生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设计与构建。比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经济、法律、计算机等一些基础学科所包含的内容,都要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层次切入,慢慢向普通高等教育方向靠拢。在进行基础课程优化时还需注意要按照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编排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高中的教学要求为基准,按照职业院校对人才技能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学生夯实基础,提升专业学科素养。
专业课程的优化可以邀请教学质量高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联合编写,或者是鼓励同行业内的一些行业翘楚提出宝贵建议和教育部门相关教材编写人员合力完成,并要求行业内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审核提出改进意见。基础性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专业性课程与之相比更是如此,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时的根据市场、行业、岗位要求作出灵活调整,尝试改变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很多职业院校都建立了师资力量强大的“双师型”教学班子,这就要求学校还要更多的和社会进行合作。在面向社会时,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开门办学、开放办学适应社会需求的特点,不断提升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社会适应能力。在面对整个行业的时候,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要以本行业的发展为基准,不断协调、发展、开放、创新,优化,通过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体现出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面对岗位时,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突出课程的主干与核心,并且要立足于岗位的动态变化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紧密联系。比如,可以将情景教学法、理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岗位的与时俱进和工作流程及时的进行课程体系调整,从而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真正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职业院校与普通的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特色鲜明。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优化的同时需要以实际的一线岗位对工作的要求来要求学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强调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操作能力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在教学时可以将这些岗位知识的学习与考取证件相结合,通过对从业资格证的考取或者是一些专业技能等级考试提升课程体系质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一些操作技能要点的掌握更为熟练。因此,在教学项目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统筹方面,可以以岗位或行业所需要的证书为切入点,安排相应的考核,教学和后续的训练等,将课本知识与技能练习以及实际岗位所需求能力进行结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调整优化时还要以课程标准为参照,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积极将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搬到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出最真实的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自主学习同时考取岗位证书。除了技能型工作岗位,还要引入后勤部门和人力部门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为学生日后职业生涯中的晋升做好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