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君丽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近几年,贵州省从政府层面上积极推进贵州旅游文化对外宣传的力度。2016年11月2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16贵州推介会上,贵州省政府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美国福克斯娱乐集团(FOX)两家传媒机构签约了全球战略协议,取得的初步成果是贵州旅游宣传片将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上以每天40次的滚动播放形式,向美国民众进行为期一年的贵州旅游资源的宣传。同年12月6日,中国外交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在位于北京的外交部南楼三层举行了第五场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贵州的宣传主题是“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这充分说明,贵州对本土的旅游文化资源对外宣传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于是,借助贵州加大旅游对外宣传的契机,本省的非遗文化也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动和快速的发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指出:“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多彩的民俗类文化也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融入到了当地的旅游生态环境当中,因而其类型可以归为旅游文化资源的范畴。在贵州对外交流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契合的融合到旅游资源外宣工作当中去,是值得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思考的重要课题。
目前,贵州省文化厅主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其数据信息部、政策理论研究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以及工作站等部门,在对外宣传贵州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保护中心数字统计,现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和省级名录分别达到了74项(125处)、440项(568处),非遗传承人分别达到了57名(国家级)和301名(省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8个,以非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资源逐步成为著名的本土品牌。可见,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新。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条例和发展规划,足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012年3月30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予以通过。该条例提到: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此,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笼统地分为以下几大类: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手动技艺、民俗、体艺、医药、历法等。随后,2014年5月《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出台,该发展规划共计四十一条内容。本文件全面而细致的梳理了未来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发展途径。其中,第三十三条指出“要把贵州建成为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以及传播平台,建设一批展示多彩贵州的文化窗口,组织传承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把贵州建成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的重要培训基地”。而其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推出中国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打造“多彩贵州”升级版,发挥“千节之省”的优势,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形象,同时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目前,该发展规划已出台4年之久,以公司形式实现了传统技艺类文化的推广,进驻旅游景区,实现了产值提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播的双赢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增强大众的认同感,更是为了增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共同维护世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传承。在贵州旅游资源大力对外宣传的发展时期和国家文化要走出去的号召下,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生动形象、准确无误的向世界传播贵州的非遗文化,除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多维度的宣传手段之外,如何能原汁原味的翻译和向世界传递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涵思想,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且付诸实践的事情。
当前,贵州向国外宣传我省非遗文化的力度还不够,虽然,针对贵州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手工技艺、歌舞等的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的呈现文字都是以汉字为主的中文类书籍和文章。并且,近年来,举办的各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宣传活动和会议,即使需要对会议及宣传资料进行翻译,最后的翻译资料也是零零散散的不成体系。杨大霑(2009)和陆道恩(2016)均在文章中指出:“(贵州省)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急需对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翻译。新媒体时代的外宣特点就是: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书写的,世界上能够用汉语阅读的外国人少,翻译一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障碍。推广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的硕果,需要组建专业的翻译专家及翻译团队进行外宣资料的翻译和质量把关。专业翻译团队参与的主要目标是:1)收集、整理贵州非遗文化现有出版的和内部传阅的中英资料;2)在翻译理论指导下,对英译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非遗文化英译资料的文本特征,为今后贵州开展非遗文化外宣翻译工作提供思路和指导。进行非物质文化翻译活动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外文的语言文化知识,还应该采用中外译者合作的方式确保翻译质量达标,才能实现理想的译介。除了文本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以口头、表演等形式呈现,遇到这种形态的翻译工作就要求译者能把动态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并完成翻译内容。尤为重要的是,需要让受众的外国人群能接受和领会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中国非遗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而这一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外国人的社会习俗、思维行为、生存环境、价值取向等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译者需要采用受众人群能够接受的词汇用语来完成翻译任务。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历史长河汇总而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以语言为文化的载体,以新媒体为传播方式,融入到外国民众的文化生活当中去。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族人民汇聚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以美丽的苗族服饰和史诗《亚鲁王》、获得国际奖项的侗族大歌、以及闻名中外的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是贵州各民族人民文化生活的缩影,也是中国非遗文化的瑰宝。面对这样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我们在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外宣翻译的途径,让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能够走向世界,让世界共享文化的智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