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忻府区土地利用与地形起伏度关系

2018-01-24 20:24
山西青年 2018年22期
关键词:忻州市盆地土地利用

张 婧

(忻州市第一中学校,山西 忻州 03400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1],地形起伏度是重要影响因子,能反映地表起伏变化,而通过GIS提取地形起伏度是获取地表信息定量化分析的有效手段。国外研究表明,地形差异对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在人类大量聚集区,地形特征更是制约人类活动布局的基本框架[2]。笔者在已有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分析忻府区土地利用与地形起伏度的关系,为当地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忻州市位于山西北中部,北接朔州、大同与呼和浩特市,南邻吕梁、太原和阳泉,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榆林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省的保定市和石家庄市接壤。忻府区是其唯一的下辖区,是忻州市社会经济和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土地资源大规模开发,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所以选择忻府区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

文章数据主要包括山西省数字高程模型、2005年分县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和2007年忻府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山西DEM采用ALBERS等积圆锥投影坐标,空间分辨率为1km×1km。

第一步:提取忻府区DEM;第二步:提取ALT和[Max(H)-Min(H)];第三步:提取非平地面积比例[1-P(A)/A];第四步:忻府区乡镇行政单元的提取;第五步:提取RDLS.

一、忻府区地形起伏度特征

参考“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的划分,对忻府区地形起伏度指数进行分类:0.5-1.0为低值区间,属低起伏地形;在1.0-2.0之间,属中起伏地形,其中1.0-1.5为中低起伏区,1.5-2.0为中高起伏区;2.0-3.0为大起伏地形区。

忻府区地形起伏度的基本特征:主要位于汾河谷地的忻定盆地,故地形起伏度总体处于中低起伏范围,整体为西高东低;RDLS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大,与区域内海拔高度的空间特征相吻合;乡镇间地形起伏度差异较大。

二、经纬度分布规律

忻府区地形起伏度随经度变化,在38.3°N纬线上地形起伏度变化明显,“头部三起三落,腹部沉而有凸,尾部突翘”,是由于此线起点为云中山南部中高起伏的三爪形延伸边山,故地形起伏度有三起三落的变化;而后缓降至盆地低起伏区,因南部北凸的地形,在112.6°E附近地形起伏度出现一个拐点;然后地形迅速攀升至东部高起伏的系舟山。在38.5°N线上地形起伏度变化呈现“高—低—起—落”的趋势,此线自西向东经过西侧高起伏的边山区,缓降至忻定盆地西部,在112.48°E附近穿过忻府区境内突出的陀罗山,故地形起伏度趋势线凸起,之后进入忻定盆地底部,地形起伏度整体缓和。

忻府区地形起伏度随纬度变化,整体上西高东低,随海拔降低而减小。在112.4°E经线上,小幅度的地形起伏较频繁,总体呈“W”型。112.6°E经线附近地形起伏较小,且变化趋势线表现为“头低、身起、尾突”,此线自北向南经过低起伏的滹沱河沿岸,在38.3-38.4°N之间是忻定盆地,向南穿过牧马河沿岸平原,出现一个低拐点,南部因地形高起,地形起伏度曲线凸起。112.8°E位于忻定盆地东部,经过广阔的滹沱河、牧马河沿岸平原,地形起伏度基本处于0.8的水平,在38°N附近穿过系舟山边山,地形起伏增大。

三、忻府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起伏度的关系

将忻府区“地类图斑”以“国家二调地类编码”分类,并按照该字段转为栅格数据图层,再与“忻府区地形起伏度图”合并,分别统计各地形起伏度区间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

忻府区土地利用活动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的低值区,且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加,分布面积逐渐减少。在地形起伏度为0.5-1.0时,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在此分布最为集中,因为城镇建设要求地形平坦。其次是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但林地面积比、草地面积比较小。在1.0-2.0区间,草地、园地、林地面积分布较为集中。在2.0-3.0区间,有少量的林地和草地分布。

猜你喜欢
忻州市盆地土地利用
基于谱元法的三维盆地-子盆地共振初步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忻州市沙棘育苗技术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北部湾盆地主要凹陷油气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涞源斗军湾盆地新生代地层及新构造运动
忻州市强力推动药茶产业发展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县:坐在家里能养鸡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