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菲菲
(1.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培养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队伍质量。2013年,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作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提出要重视做好思想上入党工作。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结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对他们的入党动机、入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细致全面的分析和考察,通过创新有效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式,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坚定入党信念,使他们成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1]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征明显、行为出众、专业性强,在大学校园中拥有积极活跃的美名,是技艺比拼舞台上的佼佼者,与通过文化课比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厮杀过来的其他大学生不同,他们拥有特殊的群体烙印:
1.“专业强,文化弱”。艺术类专业在高考招生时,强调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专业通过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不高,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入学后,艺术类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专业学习上,长期“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使得艺术生对专业以外的文化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文化知识匮乏,理论基础较差,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其知识结构不全面,不能全面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2]
2.自由散漫,缺乏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创造力强,情感丰富,富有浪漫,行为随意散漫。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高考前的集中培训使得他们很早离开父母,独立求学,得到的锻炼更多,独立自主的意识更强,但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相对缺乏。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寻求特色,认为循规蹈矩不利于激发灵感和创作艺术,对校规校纪和辅导员的督导持敷衍的态度,纪律观念淡薄。
3.实践能力强,但功利心太重。刚刚踏入校园的艺术类大学生,性格开朗,表现欲及适应能力较强,参加社团、学生会组织的各类活动,表现活跃。同时,艺术专业实用性强的特点,也使得艺术类大学生频繁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既锻炼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比其他专业的学生经济状况更充盈,久而久之,艺术类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动机发生偏离,开始过于注重实践活动带来的“利益”,例如参加活动前关注是否加学分、是否能获得补助和荣誉、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等,这种观念进一步加强了“重专业、轻文化”的行为,导致政治思想理论基础极度薄弱。
在这些“特殊性”下,要想高效地培养出一批资质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并成功地将他们引介入党,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努力发掘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传统的培养方式和教育模式相对来说刻板、单一。对于思维活跃、行为不稳定的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来说,“循规蹈矩”的党支部活动无法对他们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这使得他们对加入党组织和加强思想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减弱。根据学生党员的反馈,他们中多数认为党支部开展的教育活动没有针对艺术生的特点而制定,传统的学习文件和千篇一律的讨论形式,降低了艺术类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团知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感知度和认同度。
2.日常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性。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一般由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担任,从培养经验和考核公平度上考虑,这种机制具有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养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及时的、充分的、全面的、科学的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考核和指导,以致培养过程出现疏漏;二是常常出现培养老师与被培养人专业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不能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特点,以专业为特点,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推行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
3.入党积极分子模范作用不明显。入党积极分子是广大大学生中要求上进的进步群体,但基于前两个方面的原因,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其对自己的身份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加上基层党组织对其疏于正确引导,致使他们没有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入党激情。[3]
艺术类大学生特殊群体烙印下,面对众多现实问题,如何才能做好他们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是高校党团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艺术类大学生重实践、追求自由平等的特点,本文认为引入“朋辈党员”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大学生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朋辈党员是指与入党积极分子同辈、同龄的党员学生,兼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他们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素质较其他学生更为优秀。相对于培养老师而言,朋辈党员与其他入党积极分子拥有相近的爱好、价值观和生活文化背景,彼此之间更易理解、沟通。这种平等、自由的沟通使得他们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影响变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4]这主要体现在虚拟网络交流与日常现实沟通两个方面。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立足朋辈关系对同辈群体开展活动更易被接受,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更愿意寻求同学朋友的帮助[5]。以网络交流为例,有调查研究显示“84.5%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是因为使用微信能方便圈内好友沟通;65.8%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微信结交一些新的朋友”。[6]朋辈党员可以充分利用微媒体带动入党积极分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实现共同进步。
日常学习生活中,朋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一般是同专业的同学。朝夕相处的情感促使他们之间可以平等的互动;学习生活在同一环境,也使得彼此更理解,更信任,交流没有障碍;相同的专业还有利于朋辈党员从专业、职业等方面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正确认识入党。
朋辈党员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示范、引导作用明显,高校党团组织发展需要重视并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这里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发展“朋辈党课”教育新模式。目前入党积极分子传统党课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管理,在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中发展“朋辈党课”新模式,精选一批优秀的学生党员,经指导老师培训后,走上讲台向入党积极分子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朋辈党员来自学生群体,经过长期严格的考察和培养,政治觉悟较高,理论基础相对好,同时在学生中有一定的感召力和群众基础,能把“讲理论”和“讲故事”相结合,从小切口入手,讲政治理论,讲时事政策,讲大政方针,以小见大,灵活易学,浅显易懂。
二是创新“朋辈党员”辅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新途径,学生党员辅助党员老师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因为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之间是同学关系,能快速融于新生,与他们建立密切的朋友关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展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艺术类专业一般采取小班教学,班级人数在20人左右。入学初安排高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党员作为班级党员联络人,辅助党支部老师对该班级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管理,安排学习任务和理论讨论;成立学习小组,组织开展支部生活;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广泛开展谈心谈话,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思想上入党;以身作则,体现学生党员的服务和奉献精神,激发入党积极分子向正式党员学习。
三是党支部开展党建活动可以利用好实践课程和学生活动,深化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方针政策的领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由朋辈党员带领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的艺术成果能为社会服务,让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服务,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以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为主题,朋辈党员组织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开展党员活动日,形式上结合专业,以此增加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扩大影响力。例如,为隆重纪念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观看“赣籍开国将军百战图”大型创作巡展,让爱国主义教育与艺术相结合;由学生党员负责承办学校“喜迎甲子,颂歌校园”主题文化作品大赛,并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创作,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专业结合,使学生获益;关注民生以留守儿童、孤残儿童为主题,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走入农村贫困小学和特色小学义务支教。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大学生热衷的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扩充党建活动,通过朋辈党员联系、指导并参与社团、学生会坚持正确的导向,组织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使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和活动中“宽知识,精专业,强技能,献服务”。
四是树立朋辈党员的榜样作用,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生党员是学生当中的先进代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入党积极分子的关注和效仿,严以律己才能彰显榜样作用,松懈怠慢则会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朋辈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学习方面,朋辈党员要发挥标兵作用,传递思想、带动学习、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张贴党员学生承诺书,在学习态度、活动积极性、出勤率、学习成效等方面做出表率,接受监督;针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制定学习计划,解决实际困难。
生活方面,朋辈党员要发挥模范作用,在艺术类大学生宿舍中营造积极健康的宿舍环境,推进入党积极分子培育工作。在学生党员中,评选出党员示范寝室,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工作突出,而且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以实际行动向进步学生展示党员先进性,扩大党员在群众心中的影响,吸引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工作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中的朋辈党员的榜样作用,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老师和同学服务,向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展现一流的工作能力,良好的服务意识。
[1]许海涛,牛巨龙,邹晓军,庞笑萌,刘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经常性培养教育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2):183-186.
[2]胡经菁.美术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雷海艳,谢梦珊.以专业为背景 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2):166-167.
[4]李瑛.谈朋辈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应用[J].龙岩学院学报,2012,30(03):55-58.
[5]马曌堃,李伟.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路径探析——以朋辈效应为视角[J].知与行,2017(07):112-115.
[6]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0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