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微教育”实践探析
——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党总支“书记项目”为例

2018-01-24 19:08何燕辉
山西青年 2018年18期
关键词:党员政治思想

何燕辉 钟 扬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广东 广州 5102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当下新媒体技术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特别是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如何进行继续教育、继续学习这一课题凸显出来。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微教育”模式更加符合现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点;从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时间来看,许多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都分布在高年级,上课、实习、就业、考研等问题接踵而至,集中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与其说大学生党员“微教育”是一种趋势,不如说高校“微思政”、“微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与产物。

一、“微教育”的内涵

2017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总支书记项目以大学生党员“微教育”为主题,通过“微党课”、“微观点”、“微访谈”、“微分享”四种形式,以微信公众号“数学系党员微阵地”为平台,辅以大学生党员成长手册,以实现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便于学生利用细碎时间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此外,为及时把握学生党员思想动态,“微教育”中的“微分享”还涵盖了学生经典著作学习微分享、师生对话座谈会等形式,以立体性、全面性、实效性弥补传统思政教育和线上思政教育的缺陷。有学者认为:“微思政”其实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微产品,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①。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微思政”或是“微教育”是以“小”和“快”见长的新教育形式,其实质是在新媒体意识下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实现精确、快速、细微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是集体验式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为一体灵活多样的思政创新教育模式。

具体来说,大学生党员“微教育”在内容与传播上突出了新媒体的优势,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微教育”其实涵盖了巨大的信息量,同时又能做到当时热点话题、观点、精神的实效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一时一地的限制,更能让学生体验这种教育所带来的“现场感”,让学生以主体的方式去思考、讨论和感悟。在方式与方法上,大学生党员“微教育”实现了教育产品生产时间短、传播途径广、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变革。在内容与途径上,倡导正能量、有内涵的思政教育内容加上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的教育能够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观传导与渗透的效果。

二、“微教育”的意义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微教育”归根结底是把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但是这种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取长补短,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还延展了其中的增量。新媒体技术好像是翅膀,把抽象甚至有些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带入融合了图像、视频、音频的有趣且可感的高空,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的背景下凸显出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大学生党员“微教育”的创新探索,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人文关怀,在时代精神和生活实践之中找到了一片可供栖居之所,能够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粗暴说教之说法,让社会热点与大学生生活元素成为思政教育的抓手和案例内容的主要来源,既能利用生活化亲切话语感染人,又能通过理性、正能量的实例鼓舞、感动人,所谓“立身成败皆在于所染”,大学生党员的“微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立体性。

大学生党员“微教育”的模式突出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符合当下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和学习方式。当下90后、00后大学生倡导个性独立、坚持自我观点、反感机械说教、要求尊重与平等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新媒体平台的形式正是以其亲切、熟悉、有趣的方式,让教育双方能够平等交谈,为教育的深入进行提供了现实环境。此外,“微教育”的所有项目都需要召唤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如读经典、分享观点、拍摄微视频、对话等环节。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学生体验的缺陷,有利于形成师生双方良性交流与互动,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育模式,让主导性话语自然过渡为引导性话语,从而激发学生细致、真实的体验,达成其主体的建构。

“微教育”的实践探索也间接促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省与研究视角的转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是关注于教育内容的规范与更新还不够,在教师层面上和新技术应用层面上也必须有所涉及。新媒体技术或许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枯燥的一种有效探索。

三、“微教育”的反思

大学生党员“微教育”实践有许多优势和便利的同时,这种模式也存在许多不足。在便捷和浩渺的网络公共空间里,各种资讯、思想和价值观形形色色,泥沙俱下,“工具主义、功利色彩、庸俗趣味等杂质含混其中,造成文化环境的无序性或不洁性,加之大学生思想思维方式、甄别判断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容易导致大学生盲从于西方普世价值、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等偏激逻辑,继而出现价值判断失准、选择失误、决策失真等问题”②如果稍微把控不好,就存在价值观导向失误的风险,这也背离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初衷。“一来‘微时代’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和广阔的空间;二来‘微时代’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因而为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观念和思想提供了生长和传播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微时代’赋予了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充分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同时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互动交流,为各种价值观、思想理念的碰撞提供了更为自由和便捷的渠道。”③

此外,在新媒体的阅读、学习环境下,学生线上的“微教育”平台学习成效往往无法检测,教育效果较难“入脑入心”。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学习内容大大增加了,但是在流行碎片化阅读的当下,线上学习往往浅尝辄止。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它,党员的学习需要取得实际效果,并将这种学习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理论学习、经典学习成为常态,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单单流于浮浅的“微阵地”学习与分享显然不能够达成这种预设。

新媒体语境下“微教育”的这些不足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暗含风险,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教育”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话语方式,减少传统的说教的教育方式,“‘微教育’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枯燥、资源有限的限制,通过各种顺应时代潮流、‘接地气’的话题、内容,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其中,既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也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④

四、结语

总之,“微教育”的实践理念和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可供实践的创新路径,特别是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上,既能够符合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实际,降低成本,又提供了一条便捷、准确的教育模式。“微教育”建设和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好“微教育”,塑造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新形象,展现学生青春风采,需要我们营造“微环境”,普及“微思想”,为高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 释:

①张文礼,樊致君.“微思政”: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3-12.

②陈华巍,王贵新,刘国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03).

③刘宁.“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微教育”模式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4(05).

④刘宁.“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微教育”模式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4(05).

猜你喜欢
党员政治思想
我是党员向我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