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与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想象*

2018-01-24 19:08刘玉军
山西青年 2018年18期
关键词:图景想象时代

刘玉军

(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提出“美好生活”这个概念,实际上,“美好生活”既包含着人们对于一种客观生活状态的感受和体认,又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图景的主观想象和期待,它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想象。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图景的期待迅速融入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转化为一种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社会想象。习近平强调,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图景的期待就可以归结为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追求和满足。在当前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及全球化的环境下,美好生活图景就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于物质图景、精神图景和生态图景的想象。实现“美好生活图景”,创造美好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历史任务,关涉到“人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想象的物质图景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吃、喝、住、穿,构成了人类最基本层次的需要,人类只有满足了最为基础层次的需要,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才能更远地超脱于“动物”层次的需要而具有人性,才能更加全面地丰富自己。因此,人类对于物质的追求与满足构成了人类需要的基础性层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指出:“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所以,吃、喝、住、穿、生殖等等,在生物性的层面上,是人与动物的共同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对工人阶级苦难命运的暴露,实则就在向世人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由于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连最基本层次的需要都满足不了,由此才会引发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因此,对于一个贫穷的社会而言,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追求和期待,就成为贫困社会里的想象性图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期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以经济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穿衣、住房、出行工具等,满足人们群众的物质需求,就构成了当时的时代重心,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对于物质图景的期待,就构成了这个时代主要的社会想象。

但是,人毕竟不同于动物,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吃、喝、生殖等机能的满足,并非人的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它还与人的其他活动领域相关联。就像卡斯托里亚蒂斯所说,“需要,不论它是食物的、性的还是其它需要,只有在与一种文化发展的关联中才能成为一种社会的需要”。当今,不难发现,在追求“衣”的方面,我们在满足了保暖御寒之后,在追求服装的各种流行款式;在追求“食”的方面,我们在满足温饱之后,在追求各种各样的“美食”;在追求“住”的方面,我们在满足了房屋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之后,还要把房子买得更宽敞一点,装修得更漂亮一点;在追求“行”的方面,我们有了公交、出租车之后,还要买私家汽车,买更好更舒适的品牌。这就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在物质想象中,不仅仅满足如同动物那般最基本的功能性满足,还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水平。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指导下,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但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系列理念的误读,不是强调其中心和基础性地位,而是强调其唯一性,也就导致人们在追求物质图景的过程中单一追求效率、速度和产品数量,忽视了对于经济发展质量和物质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导致了贫富分化,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环绕在我们身边的雾霾,就是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典型表现。当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在物质图景期待的过程中,我们要激发人民群众的想象力,“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社会想象的精神图景

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实现对美好生活图景的期待,就不仅表现在吃、喝、住、穿等物质层面想象性图景的期待,还表现在更高层面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观念等精神层面想象性图景的期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想象的精神图景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在最宏观的层次上,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的社会想象;在最核心的层次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想象;在最普遍的层次上,表现为公民思想道德向上向善的社会想象,三者互相作用,共同实现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图景的期待。

首先,在最宏观的层次上,社会想象的精神图景以一种意识形态形式表现出来。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但一个社会的文化通常离不开统治阶级的影响,绕不开人们的政治生活,从而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与文化纠缠在一起,对一个社会具有象征建构作用,形塑着一个社会的观念形态和社会想象。利科认为:“意识形态涉及到每个群体所拥有的这种要求:要求给出自我的意象,要求‘表现’它自己,在戏剧这个词的意义上,要求让自己登上舞台,要求入戏。假如没有这种通过它自身的表象而与它自身产生的间接关系,或许就没有社会群体能够存在。”可以说,正是意识形态,单个的个体才通过自我意象(image)分有集体意象,从而形成一个群体。我们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又具有阶级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不同于阶级社会里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在于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只代表着资产阶级这个剥削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想象具有虚假性和伪饰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不同于阶级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求解放,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真理性。维护、传播和发展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激发人民群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想象。

其次,在最核心的层次上,社会想象的精神图景以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社会想象的内核。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潜在的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凝结着人民想象性价值认同的原则、标准和方向。从更深层次来说,这种社会想象形式体现着共同的民族利益和民族精神,事关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培育,事关民族复兴大任的成败。也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才强调,要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整个社会人民的社会想象,让其引领着一个社会的社会观念、社会想象和社会实践。

最后,在最普遍的层次上,社会想象的精神图景以公民思想道德向上向善的形式表现出来。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性质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把“丰富的精神食粮”提供给整个民族和全体公民大众,就要把推动人民大众思想道德的向上向善,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将其转化为最广泛的社会想象。为此,习近平提出了要进行“两个工程”建设:其一,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这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还要弘扬时代新风,消除和阻止腐朽落后文化的消极影响,就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社会、单位、家庭、个人各个层面上加强道德建设,提升人民大众的道德想象;其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引导和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里就要求我们提供各种有益的资源,健全各种文化设施,创造各种文艺精品,借助各种资源、平台和载体,全方位地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公民向上向善,并将其转化为公民大众的意识自觉和社会想象。

三、社会想象的生态图景

美好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将优美生态环境图景转化为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自觉追求,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想象。

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者,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人具有生物的属性,属于自然界芸芸众生的构成部分,并依赖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生物循环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人的举动和行为方式受自然界制约并影响自然界生物链的循环系统,人类历史的形成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活动是以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生命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但是,随着近代世界历史和现代化的开启,随着近代历史从以往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近代以机器为代表的生产工具催生出巨大的生产力和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就带来了环境污染,侵扰着人的生活世界,从而破坏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人疏离于自然界,使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异化。恩格斯曾警示世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构建美好的生态图景,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人比一切生物强,显示出人之为人的品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资源损耗严重,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以及党和政府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习近平说:“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道出了经济发展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辩证法,也蕴含着人是生物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遵从于生命之母的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维护好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首先,我们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也就是说,党中央和政府要设计好“美丽中国”的图景,从宏观上引导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和想象。其次,我们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这就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每个机构、单位和个体都要以实际行动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社会全体成员只有对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的图景的期待,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图景转化为整个中国人民的社会想象,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渗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到人人参与进来的有效环境治理,才能实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图景想象时代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快乐的想象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青岛新图景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