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达 林俊腾 朱诗韵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打响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跨越和巨变。从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短短4年,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而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到2020年,要确保贫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此研究以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为基点,开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调研。通过走访贫困群众,当地村委,了解贫困户的真实状况、致贫原因和真实期盼。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科学、合理地解决方案,为精准脱贫的更好实施提供依据。
韶关翁源,地处粤北山区,全县有51个相对贫困村和105个分散贫困户所在村,总贫困户有7419户。自广东省开展“双到”扶贫以来,翁源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专业名镇、名村和多个优质特色农业品牌。使农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领先于全市。到进入精准脱贫攻坚阶段,调研中可发现,翁源地区已引入多维贫困测度,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前期进行相较以往更为精确更为具体的精准识别。根据地域特色,精准施策,把产业扶贫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结对帮扶”,“第一家长”等制度实现扶贫攻坚责任落实,通过“以奖代补”,注重调动贫困户自身脱贫的积极性,强调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主体优势。并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实施精准“靶向疗法”,引导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由于村与村之间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导致每个村之间“精准扶贫”的进度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从调查的相对贫困村可以看出,而导致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村与村之间相对贫困户户数相对悬殊,不能保证“精准扶贫”每个时间段的进程同时完成;二是每条村之间的驻村工作队不同,而驻村工作队的调动扶贫资源的能力大小不一,从而导致成效呈显著差异;三是相对贫困村之间“两委”脱贫意识存在差异,与驻村工作队配合程度及减贫效果存在不同。
韶关翁源客家人居多,村民交流绝大部分是使用客家话,而驻村工作队来自外地城市,在交流方面存在巨大的阻碍;其次,地处农村的村民绝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在“精准扶贫”告示公示出来之后,不能及时地和有关部门有效沟通,从而导致扶贫工作人员与扶贫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遗漏符合“精准扶贫”条件的扶贫对象;再者,部分村民思想觉悟有偏差,错把“扶贫”当成“福利”,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身脱贫意愿不够强烈,甚至对出台相关脱贫政策漠不关心,导致脱贫工作实施存在一定障碍。
政府提出的政策是针对整个地区而言的,客观上存在普遍性与统一性。而精准扶贫政策又要求重视个体性与特殊性,当政策落实到现实将面临解决整体性贫困还是个体性贫困的偏重问题,而在解决个体层面的扶贫问题相关政策与经济行动上,常出现该相对贫困家庭无法执行该政策,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错失扶贫机会,政策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考量,在具体操作实施中出现难以兼顾,导致在扶贫工作开展的同时,无法取得集体与个体共赢的局面。
相对贫困县绝大多数产业无法带动经济,从而导致地方贫困。在翁源地区,贫困人口老龄化严重,甚至在相对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残户或无劳动力户,劳动力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发展。其次,该地区产业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齐全,农业发展也正处于初期起步阶段产业链不完善。因此,脱贫难度进一步增大。
龙仙镇中心村与马山村这两条省定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可视为翁源县乃至全省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面对这样的贫困村、这一些贫困群体,只有了解清楚他们的状况,做出针对性的脱贫工作以及调整,才能为他们提供利于精准脱贫的条件;只有精在项目,准在每一个贫困户,脱贫工作才是真正的落到实处。基于以上的问题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对策:
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新时期精准扶贫,需要将党建与精准扶贫,更进一步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同时坚持“突出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发展新思路,发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力量。如江西省鄱阳县在开展精准扶贫提出的“三培两带两服务”模式,提倡党员带头助民富,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大多数贫困人口脱贫,需要在思想上“精准”着手。老百姓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军,但往往因为自身原因对脱贫工作缺乏信心。或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完全依靠政府兜底保障,需要再辅以技能培训等才能脱贫的,是当前自身脱贫比较困难的尚未脱贫的人口。面对这一类人,扶贫要先扶志,扶贫不扶懒,政府兜底不养懒汉,做好知识培训,积极引导,让他们把“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除此之外,还需做好信息上的扶贫工作,精准脱贫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具体实施,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除了因人因地制宜,还需因时制宜,互联网及大数据,在帮扶信息不协调,鼓励农民自主创新、夯实扶贫成果起到了基础性保障,利用好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便利,运用“互联网思维”,让贫困户对扶贫政策能够做到充分理解,提高贫困户对政府扶贫政策的满意度。
建立干部驻村结对工作制度,逐步实现结对帮扶长效化、制度化,驻村工作组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以及每一户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要了解贫困村,贫困户的实情,时时跟进,掌握贫困户动态,以及接受反馈,知道贫困户缺什么,想什么,先要知道帮扶对象说什么。外来干部驻村结对帮扶单位,需要尽可能选派通晓方言等地方性知识的干部人员,或在驻村前与驻村期间对驻村干部进行有关培训。能够与当地村民流畅沟通,主动联系,进村入户,吃透民情,获取一手信息,实现对村两委,对村民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将更有助于立足村情实际,对政策措施进行动态调整,精准施策。
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到精准考核。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更加需要铁的纪律作保障。扶贫工作要务实,脱贫过程要扎实,脱贫结果要真实。采取考核评估的方式,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既要凭数据说话,也要凭民声民情,老百姓的满意度说话,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同时慎防让“精准扶贫”流于“精准填表”的形式主义渗透进考核工作中,在施策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个体扶贫要扶贫脱贫要跟上总体任务目标,集体经济,基础设施也不能落下。采取树典型,立模范,严抓严惩扶贫工作懒政腐政,建立与干部发展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与精准考核制度,通过绩效管理,量化考核等进行监督,保证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政府推动,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引导贫困户依托新兴产业脱贫。二要坚持企业带动,引进外来品牌企业,带动当地多样化发展。而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也是开发的基础,深入挖掘贫困地区自身资源,走文化自信道路,结合当地文化建立旅游体系,如翁源当地可发展的古村落保护开发,翁山文化的大力推广,有助于当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方向进行产业升级,在未来力争实现“造血”扶贫,带动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有相对稳定的来源。适度开发,注重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效益相结合,达到“协调”与“绿色”发展。
总的来说,面对扶贫现况,社会管理是基础,政策落实是保障,精准扶贫是关键,生态文明是重点,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重视教育作用,发挥好现有的良好资源,才能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