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通识课程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2018-09-11 07:54王晓梅
山西青年 2018年18期
关键词:通识生命心理

王晓梅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老年产业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7)

一、引言

“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频发,作为应对对策而诞生,起初是死亡教育的形式,基于死亡教育不断拓展和深入研究,为改善美国社会反生命和消解生命的现象,是生命教育发展的根源[1]。我国在生命教育课程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惯性心理等的影响,导致生命教育难以实践化发展,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面展开。但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自杀、他杀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更是出现了“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等言论,让生命教育在高校中的落户变得更为紧迫。

二、生命教育与相关教育关系

生命教育是一种预防性教学,它从心理、精神、经济、法律等层面来加强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减少由于死亡而产生的其他问题,提高生命质量[2]。

一些国家和地区将生命教育统称为生死教育。在哲学上,生与死本就是一对具有辩证性关系的议题,两者互相存在、密不可分。生命教育是基于个体生命,有目的、有计划展开教育活动,引导生命个体正确认识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台湾生命教育实践证明: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是“生”,是通过生命来认识生命、感悟生命,认识每个生命个体的必经环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生命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人的心理、道德、思想素质,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可见,两者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追求生命的目的、价值和意义,而生命教育则是谈论生,让学生们领悟生命。在教育内容上,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分析

(一)大学生基本情况

对江宁大学城周边几所高校展开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8份。反应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和对生命教育的需求。调查的大学生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基本情况

从上表可知,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7.8%和52.2%,不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占半数以上。在性格方面,67.9%的人认为自己是混合型性格,少部分人认为自己是内向或外向型。在政治面貌中,共青团员人数占74.9%,其次为中共党员,占15.6%。对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认识,认为自己身心非常健康、健康和一般健康的人数占95%,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认知

采用Wong,Reker and Gesser 的《死亡态度量表修订版》将死亡态度划分为恐惧死亡、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并采用李克特的5点量表计分方式,分值分别为1分(不认同)、2分(比较不认同)、3分(一般)、4分(比较认同)、5分(认同),来进行死亡态度度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大学生死亡态度描述统计分析

从上表可知,大学生对死亡态度认知中,自然接受这一维度得分最高,为4.45,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死亡的态度为自然接受;其次为死亡逃避,均值为3.31,可见,部分学生逃避思考、讨论跟死亡相关的事物;恐惧死亡的大学生均值为3.15,可见,部分学生面对死亡时存在害怕、恐惧等情感;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均值最低,分别为2.19和2.28,可见,少部分学生认为死亡是通往来生的通道,相信死后会有幸福生活存在,少部分学生接受死亡并认为死亡是逃离生活痛苦的道路。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视死亡,认为其是自然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对死亡存在恐惧和逃避心理。

但是,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自杀、他杀等漠视生命的现象,且自杀成为了大学生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如2004 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因打牌争执而杀害4名同学;2009年11月,吉林某信息技术学院大四学生郭力维因对方打呼噜影响休息而产生争执,其后用尖刀刺杀对方;2011年5月,中南大学南校区一男子因追求女生被拒绝而杀死该女生;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同宿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一名学生被刺伤至死;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这些案件一定程度上均反映了大学生存在漠视生命的现象。

表3 大学生自杀念头统计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特别是新一代的90后,受到家庭的溺爱,在面临挫折、打击时,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难以解决问题和疏导心情,将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出现漠视生命的情况。上表统计可知30.1%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所占比例已经非常大。

此外,由于对生命的认知不足,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充分了解生命的本质,从而引起了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情绪,而缺乏自救、急救知识更是引发了一次次悲剧。

(三)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在大学通识课程中开设生命教育,需要了解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针对性选择生命教育主体、内容和方式,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1.生命教育主体

表4 大学生生命教育主体的选择

经调查,半数以上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学校里开设生命教育,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生命的方式,能够让全校学生参与到生命教育学习当中;22%的学生认为希望能够通过家庭来开展生命教育;21%的学生认为由临终关怀、生死教育学会等社会团体作为教育主体更加适合;少数人希望由工会、共青团等群众性组织来展开生命教育。可见,不同学生对生命教育主体有不同的看法和接受程度,在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时,应倡导以学校通识课程为主,辅以其他教育形式来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生命教育。

2.生命教育内容

表5 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选择

在生命内容选择方面,大学生们更加青睐生命本质与价值认知、生命心理和心理健康、生命预防和应对方式,且对所列生命教育内容的需求基本保持在80%以上。

3.生命教育方式

表6 大学生生命教育方式的选择

在生命教育方式选择上,42.5%的学生们选择以开设生命教育通识课的方式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学习,23.3%的学生们选择开展生命相关社会实践来加深对生命的理解,15.6%的学生们选择参观与体验生命相关活动,感悟死亡与生命。

四、在大学通识课程中开设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大学里,以通识课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将课程面向全体师生,发挥生命教育通识课的最大效能。通识课程本身具有的灵活选择优势,让感兴趣的学生能够不受专业、年级限制,自由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一)开展生命教育,减少自杀事件,尊重生命

有调查显示,生命焦虑和年龄间存在曲线关系,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正是生命焦虑大规模爆发的时期,一旦宣泄和引导不当,很容易出现很多叛逆行为和暴力行为,如自杀、自虐、校园暴力等。此外,过度隐藏和回避死亡,容易为死亡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大学生对死亡产生一种好奇心,同时也为了去体验死亡,因一些琐事去伤人伤己。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处理死亡、突发事件的能力,让大学生在死亡事件中能够自救和急救。正确的生命灌输与实践活动,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提高对生命的认知,有效实现生命价值。

(二)正确认识生命,克服消极、逃避的负面情绪

大学生从中小学到大学这一过程中,有的经受过病痛,有的经受过与死亡抗争,有的看着亲人无奈等死,有的亲自送走了至亲好友,这一系列的心理冲击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倘若在大学里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没有正确认识生命,在面对生命危急时,必然会手足无措、畏惧和逃避,同时产生极端矛盾的心理。过度消极、逃避的负面情绪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神经症,如过度逃避正常的死亡,放弃个人自由去寻求所谓的安全等,这些行为进一步加重了心理创伤和生命焦虑,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生命,克服消极、逃避的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心态看待生命,认同生命这一必然过程。

(三)树立人生目标,增强生命经历抵抗力

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于协助大学生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认清生命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借由生命的必然终结性来反省生命意义。在生命历程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死亡和新生,且不受外力而发生改变,死亡与新生是生命过程的一个自然环节,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大学生们要明白生命的意义,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对待美好的生命,尊重生命、珍惜自己及他人生命。面对自己或家人的病痛、自然灾难离世时,能够勇于面对,正确处理,让生命不留下遗憾。

猜你喜欢
通识生命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