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钟,朱清苗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大数据中心
数字时代带来了丰富的数据,也带来了新兴的技术。应用新技术深入挖掘档案数字资源,在实现传统档案“信息价值”的基础上,拓展和创新档案“数字价值”,赋予档案新的能力,充分发挥档案和数据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为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历经机构改革而来,兼容并蓄了多种门类、多种载体的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这些档案资源在建设机制、技术标准和应用模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专业档案的目录层级结构、电子目录著录字段、档案全文数据格式等方面的标准不统一,档案数据资源无法有效整合,给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带来了一定难度。
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着分散管理、重复建设现象。各级各地自建档案管理系统,不仅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在没有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自建的档案管理系统无法实现有效对接,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孤岛,不利于档案共享利用。
受传统观念管理模式和思维惯性影响,相当一部分档案管理者对档案资源建设和利用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份档案或一条记录的层面上,割断了档案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主动挖掘意识。这种思想观念不利于提高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数据资源配置效率,与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服务业务、服务社会,为业务工作提供全域、全过程的档案数据支撑的发展目标相悖。
明确档案信息资源“大档案、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的建设目标;厘定各方权责,形成统一领导、归口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覆盖全面、标准统一的自然资源档案数据资源体系。各级各单位密切配合,形成组织合力,共同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1)完善数据采集。通过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工作,实现覆盖所有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建立标准统一的档案数据资源库;根据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专业特色,结合空间数据字段(如X、Y坐标)、业务数据字段(如容积率、绿化面积等)等专业字段的著录,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专业要素库,实现信息的快速索引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创新利用,最大限度地为各类业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加快档案数据资源标准化改造。机构改革前各门类档案分布于不同的档案管理系统,数据结构不统一,无法有效整合利用。为建立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完整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库,需对历史档案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在保持实体档案原貌的基础上,统一数据标准,采用字段映射、格式转换等方式逐步进行数据库整理和标准化改造。
(3)强化档案数据资源安全工作。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种类多,涉及的业务不同、开放利用的范围也不同。这就要求档案归口部门做好档案利用等级的界定工作,同时做好云环境下云安全问题的应对工作。档案安全防范的责任重大,档案归口单位应加强技术防范措施,建立档案数据资源分级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处置机制,针对档案资源做好脱线管理和异质异地备份工作。
开发一体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以开放的数字档案室为模型,整合原有的自建系统,在资规系统范围内搭建涵盖档案“收、管、存、用”全流程管理的系统平台,建立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土地出让金征缴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浙江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系统3.0等各类业务系统的标准接口,统一数据格式、存储结构和存储方式等要求,确保业务系统产生的应归电子文件及元数据及时顺利归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实时收集、分级共享和智慧利用。
(1)信息共享社会化。依托自然资源和规划专业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建立授权访问管理机制,推动档案政务服务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自助查询终端延伸,深化数据开放服务和信息公开,促进档案数据二次利用。
(2)空间数据可视化。通过GIS技术,将档案的空间坐标信息与空间位置关联,实现数字档案在地理空间上的集成,将空间数据可视化,实现建设项目审批等专业档案“以图查档”和“以档查图”的双向检索。
(3)档案编研智慧化。建立高速处理和可挖掘分析数据的管理运行机制,优化档案存储结构,加强对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利用、分析研究和开发,把“死档案”变成“活资讯”,把“数据库”变成“思想库”。
各级各单位要根据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培养和调整档案干部队伍。一是要在“大数据”理念指引下,制订档案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引进档案数据整合管理、档案数据资源分析挖掘的创新型人才;二是要加强培训,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将档案基本业务知识更新与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层递进的方式,提升档案队伍质量,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