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林下利用木耳菌糠栽培元蘑关键技术

2018-01-24 18:05:20王旭彤王显君曹志和黄国华明秀英许泽成邹莉
中国林副特产 2018年1期
关键词:菌袋出菇菌丝

王旭彤,王显君,曹志和,黄国华,明秀英,许泽成,邹莉*

(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 150040;2.伊春市红星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黑龙江 伊春 153000;3.伊春金瑞森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 伊春 153000;4.伊春市红星区人民政府,黑龙江 伊春 153000;5.黑龙江省红星林业局,黑龙江 伊春 153000;6.尚志市远成食用菌研究所,黑龙江 尚志 150600)

元蘑(Hohenbueheliaserotine)另名亚侧耳、黄蘑、冻蘑,以东北林区较多,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1]。元蘑不仅质地柔嫩、味道鲜美、食味独特,而且还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祛风活络、清热燥湿的功效[2-3],因此常被人们视为美味健康的食品,被誉为“山珍”、“长寿食品”。黑龙江省盛产木耳,采摘木耳后剩下的菌糠多被弃置野外或就地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木耳菌糠含有的粗蛋白、纤维素、木质素以及矿物质适合元蘑的生长,利用木耳菌糠栽培元蘑可以减少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消耗,缓解菌林矛盾。

1 元蘑生长发育条件

1.1 温度

元蘑菌丝在15~30℃温度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菌丝生长期间和接种后发菌期间的最适温度为20~25℃,当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菌丝生长迟缓,长势较弱;环境温度低于8℃或高于34℃菌丝生长则会受到抑制。最适宜出菇温度为15~18℃,在早春、晚秋适宜栽培元蘑,子实体形成无需温差刺激[4]。

1.2 水分和湿度

水分是元蘑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体内代谢、吸收营养、排除代谢物及分泌胞外酶不可缺少的基本溶剂。元蘑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来自培养料,培养料的含水量是出菇的重要因子,影响元蘑含水量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基质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通风等[5-6]。

元蘑菌丝在培养基含水量为50%~70%时均能生长,以60%~65%为适宜,低于60%则菌丝生长细弱;超过70%时则易感染杂菌,引起污染。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60%~65%;出菇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左右,低于80%则子实体生长发育缓慢,高于95%影响菌盖颜色,甚至腐烂。

1.3 空气

氧气在元蘑生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适当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新鲜可以使子实体得到颜色形态较好,在缺氧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或子实体畸形[7]。

1.4 光照

元蘑菌丝生长阶段,无需光照,保持环境黑暗才能正常生长。但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微量散射光,在100~250 lx最为适宜,光线过强,会影响子实体生长和菌盖颜色,导致价值降低,完全无光线照射,子实体也不能形成[8]。

1.5 酸碱度

元蘑对pH值的适应范围较宽,在3.5~9.0范围内均可生长长,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0,偏酸性环境使菌丝生长茁壮。制作栽培基质时要求pH值略高,可能防止菌袋污染,滋生杂菌[4]。

2 栽培

2.1 培养料配方

木耳菌糠36%,木屑44%,麦麸17%,黄豆粉1%,玉米面1%,碳酸钙1%,含水量65%左右,pH值6.5~7.0即可[9]。

2.2 装袋

元蘑林地栽培多采用聚乙烯袋,规格为17cm×34 cm,厚度0.004~0.005 cm。装袋需使用桶径16 cm 的双料轴卧式装袋机为好,装袋速度1 000 袋/h。装料高度为20 cm。用菌棍压挤住塑料袋口。菌棍棍头与栽培菌培养基料面平行,棍头栓一绳扣,接种时便于拉出。

2.3 灭菌

装袋后应尽快放入灭菌锅中灭菌,灭菌时应先将灭菌锅内冷气排尽。采用高压灭菌,126~127 ℃(0.12~0.15 MPa)灭菌2.5 h;或者采用常压灭菌,100℃灭菌10~12 h。灭菌结束后不要打开灭菌锅,将料袋在灭菌锅中放置12 h。待锅内温度降至85℃以下,小开锅门,利用锅体、菌瓶(袋)的余热将棉塞、无棉盖体等烘干,然后移出灭菌锅。

2.4 冷却、接种

无菌接种主要是在无菌通道中进行。接种前,清理并消毒接种室,采用气雾熏蒸和紫外线照射法进行空间消毒,出锅料袋直接搬进接种室冷却,待料袋温度降到28℃下即可接种。接种前,先将菌种和接种工具用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然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接种。

2.5 菌袋培养

在使用培养室的前5~7 d,进行药物消毒。先用石灰水上清液或来苏儿溶液喷雾降尘,使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达到60%以上,温度达到20℃以上,封闭好门窗,2 d后用硫磺熏蒸(15 g/m3),密封48 h,打开门窗将有害气体排净,然后将接好菌的菌袋立式摆放在层架上,或卧式摆放在层架上。接种后头7 d内,室温控制在26~28℃,以促使菌种萌发定植。7~15 d,适当加大通风,室温降低到25℃,适当通风[10]。菌丝逐渐呈放射状逐渐伸展漫延,封住料面15 d后,菌丝呼吸强度增大,产生热量较多,菌袋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这时,要把室温下调到22~24℃,经常检查测量,可以防止高温烧菌。35 d左右进入后熟期,菌丝长满菌袋,把温温度下调到15~20℃,困菌35~45 d。菌袋培养期空气相对湿度为60%~65%,湿度太大,易滋生杂菌,造成菌袋污染;湿度过低,易失去水分,影响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需要避光或有散射光,培养室内保持干燥[11-12]。

3 出菇林地选择和建立出菇畦床

3.1 出菇林地选择

出菇林地要求周围环境干净,无污染源,有洁净的水源,交通便利,排灌方便;林地树种以抗病虫害的和花期无花絮的为宜;春季半阴半阳或六阴四阳的林地更适合元蘑的生长[13]。

3.2 菇床

菇床要求床高10~15 cm,宽1.5 m,菇床两侧下挖取土后兼做走道和排水,然后向床面,轻撒石灰消毒,最后在床面上铺上编织袋[14]。

4 出菇管理

4.1 菌丝扭结期

菌袋经过70~80d的室内培养,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表面出现转色现象便转入出菇阶段。划口必须选择在晴天,割口时菌袋下端留4cm,上端留2cm,划割“V”字型或“1”字型口。开口个数4~12个,成倒品字形摆放。划口的深度为0.3~0.5cm,不可超过0.8cm。将开口后的菌袋放在浇透水的菇床上。袋与袋之间的距离为18cm。随摆随用2m长的短草帘子将菇袋遮盖住。在空气相对湿度80%~85%,气温13~18℃,以15℃为宜,散射光照射,适当通风,经过15~20d菌袋表面

可见菌丝扭结,此阶段喷水要少喷、勤喷,浇水使草帘子湿透但不滴水为宜,不要使开口处积水,以免引起腐烂[15]。早晚将菌床每隔15m处草帘子侧面少打开些。

4.2 原基形成期

割口后30 d左右,原基开始分化,可见白色尖头菇蕾。此期间湿度要求逐渐加大,以85%~95%为佳,菇蕾期不能直接向料面喷水,否则造成菇蕾萎缩、腐烂和死亡,应增加喷水次数,不要让草帘滴水,但也要保证草帘湿透。

4.3 发育成熟期

菇蕾逐渐变成黄色,色素加深,渐变为黄褐色至绿褐色,该期需要较多的水份和光照,光线不足不能开伞。随着菇体的变大,可以少量喷雾状水。每天早晚将短草帘侧面打开10 min左右。此后菌盖变大,色泽变淡,菇体生长最快。要求加大喷水量,增加喷水次数。同时子实体生长耗氧量大,每天应增加通风次数。

4.4 采收和采收后管理

菇蕾形成后约15 d,元蘑子实体发育成熟,菌盖展平,边缘由内卷伸平至反卷,菌盖呈现黄色至浅黄绿色,表面有白色孢子。八分成熟时采收为宜。采收前一天停止喷水。用手捏住元蘑根部轻轻旋转,即可采下。采时不留残根。用不锈钢刀修整去杂即为成品。采后及时包装鲜销[16-17]。

[1]张跃新,闫宝松,马凤,等.元蘑单孢杂交育种试验研究[J].中国林副产,2010(02):24-26.

[2]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2000.

[3]马岩,曹瑞敏,叶菲.亚侧耳硷溶性多糖蛋白的抗肿瘤作用[J].肿瘤,1998(01):45-46.

[4]全雪丽,张美淑,黄世臣.亚侧耳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和温度的测定[J].辽宁林业科技,2008(06):15-16.

[5]林杰.元蘑(亚侧耳)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4(01):13.

[6]曹丽茹.亚侧耳的人工栽培初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2(S1):48.

[7]辛树权,赵骥民,沈永.不同培养条件对元蘑菌丝生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3(10):140-142.

[8]张研,建农,林吉.元蘑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04(08):34.

[9]王志彬,邹莉,尼玛帕珠,等.利用木耳菌糠栽培元蘑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55-259.

[10]尹永林.元蘑的特性及其栽培要点[J].食用菌,1992(05):19.

[11]孟黎明,颜淑珍,胡伟,董凡玉.元蘑袋栽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1995(04):30-31.

[12]李宏伟,宋文正.元蘑简易棚栽培方法技术要点[J].中国林副特产,2006(04):55-57.

[13]邬俊财,张忠伟,薛光艳,等.蜜环菌(榛蘑)林地栽培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2009(03):61-62.

[14]刘凤春,郭砚翠,高文轩.亚布力元蘑培养研究初报[J].食用菌,1982(01):12-13.

[15]邹莉,李喆,李梅英,冯晓宇,许泽成.北方地栽黑木耳秋季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食用菌,2010(03):47.

[16]姜珊,冯志春.元蘑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1(12):28-29.

[17]许泽成,邹莉.北方短草帘子覆盖地栽元蘑生产技术[J].食用菌,2009(01):48.

猜你喜欢
菌袋出菇菌丝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乡村科技(2021年17期)2021-12-05 19:58:04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农家书屋(2018年6期)2018-07-03 06:16:12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新型抗菌肽菌丝霉素纯化工艺研究
广东饲料(2016年5期)2016-12-01 03:43:21
固定菌袋插杆
科技资讯(2016年9期)2016-05-14 00:55:35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