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静 赵思乔
2018年11月14日,中国当代音乐——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新作品音乐会中国首演亮相国家大剧院。
音乐会上演的七部作品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创作中心立足新时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集体发声。每部作品都将西方与中国的音乐语言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对话与融合,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们对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该场音乐会曾于2018年1月27日在美国纽约著名林肯中心艾丽斯·塔利音乐厅成功首演,引起强烈反响。
七部作品在著名指挥家陈琳的指挥下,由我校多位杰出演奏家张强(琵琶)、王磊(笙)、尹飞(打击乐)等与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团、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的演奏家们第一次面向中国观众呈现。
此次受国家大剧院第11届“春华秋实”展演周之邀,七位当代杰出作曲家——贾国平、唐建平、李滨扬、秦文琛、陈欣若、叶小钢、郭文景(名单以曲目出演顺序排列)悉数到场为观众做音乐会导赏,介绍、讲解自己的新作,或对此场音乐会的作品创作及表演进行评价。
《时空的涟漪》(笙、琵琶、筝与室内乐团)的作曲家贾国平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时说:“当代音乐创作如何与我们身处的现实构成联系,进而如何使大众走进与理解现代音乐?这是我聚焦天眼‘捕获’的脉冲星信号这样简单的音响材料来进行创作的考虑,这部作品聚焦极其简单的脉动音响,通过尽可能多样化的音乐发展来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借此给予听众一个更加自由的艺术想象空间。”
《金鳞》(笙、琵琶、筝、二胡与室内乐团)的作曲家唐建平谈到了教师和作曲家的双重角色对创作的影响:“作为作曲家,我希望写出的音乐能获得更多人的喜爱。而作为作曲教师,我则更坚持音乐创作的学术与探索,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音乐作品千姿百态也有一定之规。艺术标准、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应有自然的融合,而在如《金麟》这类作品的创作观念中,我则努力尝试将融合藏得更深一些。让音乐表达更丰富,更自由,更自律的乐思、音色与音响。”
《落日湖》(笛子、筝与室内乐团)的作曲家李滨扬评价这次演出的中西混合乐队编制道:“这种组合对于西方、东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乐器本身也有深度的领悟,整场音乐会展现给大家一种崭新的形式,蕴含着非常强的生命力和美,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大地音诗》(笙、筝与室内乐团)的作曲家秦文琛说,古筝与笙是非常古老的乐器,如何将它们融入进完整的西方室内乐编制之中,无疑是一个挑战。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笙的鸣响特点,有意识地开掘出它金属般的质感与浓郁的色块感,西洋管乐则作为它的衬托,给予整首乐曲以极大震撼的层次递进。除此之外,它还延续了作曲家辨识度极高的个人风格:以贯穿的长气息在斑斓的音色中若隐若伏,犹如一根坚韧而内省的精神线索。秦文琛评价说:“这是一场质量很高的音乐会,从作品到演奏、指挥,都表现出非常高的水准。”
《大协奏曲》(混合室内管弦乐)的青年作曲家陈欣若表示:“新音乐作品的成功历来都不可能只靠作曲家一个人的努力,完美的演绎与组织宣传活动同样重要,所有这些环节共同作用才能使新作品慢慢为人们熟知。这次的七部新作品从2018年1月底开始排练,到纽约首演,再到这次国家大剧院国内首演,一次比一次精彩。这样的成功是集结了多方艰苦努力精心打磨获得的。”
《紫薇》(琵琶与室内乐团)的作曲家叶小钢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次演出的作品是南亚次大陆植物系列作品中的一首,表达了我心目中的环保理念。音乐细微地表达了对民族传统乐器音色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产生的新音乐氛围的探索。乐队、独奏及指挥表现得极佳。”
《锣的喧嚣》(打击乐独奏、中西混合室内乐团)的作曲家郭文景对这场音乐会的作品创作和演奏给予高度的评价:“此次音乐会令我感受到,我校作曲系拥有一个创作水平很高的教师队伍,艺术造诣深厚,创作风格多样。面对七部风格差异很大的新作品,我校交响乐团、民族室内乐团体现出了极高的演绎水平,陈琳教授的指挥非常细腻。虽然乐团刚刚成立,但它已显示出将对中国音乐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耀眼光芒。”
随着最后一首作品的谢幕,音乐厅掌声雷动,观众意犹未尽久久不肯离去。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一票难求,在现代作品音乐会中观众的热情与期待都是罕见的。音乐会现场,七位作曲家对观众进行的创作解读与引导,帮助观众更好地走进作品,与其产生交流、互动,使音乐会大获成功,获得空前反响与观众热烈讨论。
该场音乐会早在今年1月亮相美国纽约,在美国引起一股“中国音乐文化”热潮,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所拥有的文化自信。美国《纽约时报》曾用整版篇幅介绍中国当代作曲家、音乐家和当代音乐。美国多家主流媒体也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
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音乐院校,将不断鼓励作曲家为新时代、为人民而创作,为推广和传播中国音乐不懈努力。正如俞峰院长所说:“当今中国跨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艺术大国的建设核心就在作品,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这次中国音乐创作中心的集体发声就是集中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植根于民族创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作理念’。”向世界传播和推广中国音乐,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推动和引领中国音乐不断发展与繁荣,就是中央音乐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