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证明·正名
——蒙古地区佛教歌曲古如哆的概念辨析

2018-12-05 07:40楚高娃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蒙古国鄂尔多斯界定

楚高娃

古如哆是蒙古地区地方性音乐题材概念,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北部和蒙古国巴彦洪噶尔省嘎鲁图苏木及东戈壁省赛音商特等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古如哆2007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争鸣:古如哆概念的分歧

笔者自2008年开始关注该课题,随着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的逐渐深入,发现对古如哆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国内有些学者界定为佛教音乐,也有一些学者将其界定为朝政歌曲或宫廷歌曲的民间化形式,即图林·哆*图林·哆,是在婚礼庆典等重大场合中演唱的,祝愿人们幸福吉祥、健康长寿,带有哲理性警句的严肃庄重的长调歌曲。,而蒙古国学者通常将其界定为沙金·哆*沙金·哆,是在郑重场合演唱的具有宗教内容的歌曲。蒙古民间的沙金·哆多指佛教歌曲,该类型歌曲根据其题材内容和功能分为赞颂类歌曲和修行音乐等不同种类。,即佛教歌曲,是佛教密宗修行音乐。虽说概念的界定和类别的划分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通过该现象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对古如哆为代表的宗教音乐文化所持的观点,折射出两个国家在学术传统、思维认知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蒙古国学者对古如哆研究的现状及界定

蒙古国学者对古如哆的研究历时较长,主要集中在文学和音乐学领域,通常将之界定为佛教歌曲或佛教修行音乐。著名学者勒·呼日勒巴特尔先生指出:“古如哆,梵语称为“Gidi”(格笛),藏语称“Gur”(古尔),蒙语称为“Duulal”(哆古拉乐)。它是指讲授内密瑜伽的诀窍,是音乐与密宗融为一体的佛教歌曲,形成于印度,随佛教传入藏区后,通过米拉日巴大师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等活佛大德传承下来。在蒙古地区,钦苏哲格图诺门汗罗布桑诺日布锡日布(1701—1768年)所创作的86首古如哆最具有代表性……”[注]〔蒙古〕勒·额尔德尼其木格(Л.Эрдэнэчимэг):《古如哆真谛》(Гүр дууны гүн эгшиглэнгийн увдис),乌兰巴托(УБ):世界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页。。

在蒙古国,最早记述和介绍古如哆的学者是著名蒙古学家策·达木丁苏荣(Ц·Дамдинсүрэн)。20世纪50年代,在其著作《蒙古文学经典百篇》(Монголын уран зохио ̄лын дээж зуун билиг оршвой)[注]〔蒙古〕策·达木丁苏荣(Ц.Дамдинсүрэн):《蒙古文学经典百篇》(Монголын уран зохиолын дээж зуун билиг оршвой),乌兰巴托(УБ):国家出版社,1959年,第462—465页。中介绍了诺日布锡日布所创作的《度姆愿》(дарь эхийн зал ̄би ̄рал)、《藏地佛教》(төвд орны шажин)、《诸法无常》(Мөнх бусын дур ̄датгал)、《佛典》(Бурхан зохиол)、《佛恩》(Ламын ач)等古如哆。瑟·宫布扎布(С.Гомбожав)在《蒙古人用藏文撰写的文典》(Монголчуу ̄дын төвд хэлээр зохиосон зохио ̄лын зүйл)[注]〔蒙古〕瑟·宫布扎布(С.Гомбожав):《蒙古人用藏文撰写的文典》(Монголчуудын төвд хэлээр зохиосон зохиолын зүйл),国际蒙古学第一届会议论文集(олон улсын монгол хэл бичгийн эрдэмтний анхдугаар их хурал),乌兰巴托(УБ):蒙古国科学院出版,1959年,第28页。一文中,对诺日布锡日布的生平及古如哆在内的佛教经典做了详细介绍。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学者乌·扎格达苏荣(У.Загдсү ̄рэн)在《蒙古歌曲研究简述》(Мон ̄гол дуу ̄ны судлалын товч тойм)[注]〔蒙古〕乌·扎格达苏荣(У.Загдсүрэн):《蒙古歌曲研究简述》(Монгол дууны судлалын товч тойм)蒙古国科学院出版社,1975年,第264—267页。中介绍和分析了古如哆的文学特征。他与勒·呼日勒巴特尔(Л.Хүрэлбаатар)先生一同撰写的文章《菩提树》(Эрдэнийн галбарвасан мод),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该歌曲的五种变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并指出该类型歌曲是“由佛学大德创作,文本形式流传为主,与民间的口耳相传形式传承的音乐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注]〔蒙古〕勒·呼日勒巴特尔(Л.Хүрэлбаатар)乌·扎格达苏荣(У.Загдсүрэн):《菩提树》(Эрдэнийн галбар ̄васан мод),民间文学研究第5集(Аман зохиол судлал X боть),乌兰巴托(УБ):蒙古国科学院出版社,1975年,第69—86页。勒·呼日勒巴特尔先生对古如哆的研究成果斐然,他的文章《蒙古经典诗歌》(Сонго ̄дог уламжлал Монгол яруу найраг)[注]〔蒙古〕勒·呼日勒巴特尔(Л.Хүрэлбаатар):《蒙古经典诗歌》(Сонгодог уламжлал Монгол яруу найраг),乌兰巴托(УБ):国家出版社,1989年,第68—82页。从佛教哲学角度阐释了古如哆歌词的隐喻特征。著作《金翅鸟》(Огторгуйн цагаан гарди)[注]〔蒙古〕勒·呼日勒巴特尔(Л.Хүрэлбаатар):《金翅鸟》(Огторгуйн цагаан гарди),乌兰巴托(УБ):蒙古国翁衮出版社,1996年,第160—167页。对诺言呼图克图丹金日布杰(1803—1856年)创作的古如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文章《六世达赖喇嘛秘史及古如哆研究》(Ⅵ Далай ламын нууц намтар хийгээдгүр дууллын учир)[注]〔蒙古〕勒·呼日勒巴特尔(Л.Хүрэлбаатар):《六世达赖喇嘛秘史及古如哆研究》(Ⅵ Далай ламын нууц намтар хийгээдгүр дууллын учир),佛学研究系列丛书第1册(Буддйин судлал цуврал 1)乌兰巴托(УБ):蒙古国国立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5—86页。对藏语道歌的文学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除此之外,德·云丹(Д.Ёндон)的《蒙藏文学比较研究》(Төвд монголын уран зохио ̄лын харилцааны асуудалд )[注]〔蒙古〕德·云丹(Д.Ёндон):《蒙藏文学比较研究》(Төвд монголын уран зохиолын харилцааны асуудалд ),乌兰巴托(УБ):蒙古国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62—284页。,德·策仁苏德那木(Д.Цэрэнсодном)的《蒙古佛教文学》(Мо ̄нголын бурхны шашны уран зохиол)[注]〔蒙古〕德·策仁苏德那木(Д.Цэрэнсодном):《蒙古佛教文学》(Монголын бурхны шашны уран зохиол)乌兰巴托(УБ):蒙古国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36—380页。,普·浩日勒(П.Хорлоо)的《蒙古民歌文学作品》(Монгол дууны яруу найраг)[注]〔蒙古〕普·浩日勒(П.Хорлоо):《蒙古民歌文学作品》(Монгол дууны яруу найраг),乌兰巴托(УБ):蒙古国科学院出版社,1981年,第10页。等成果都曾论及古如哆,并界定其为佛教歌曲和密宗修行音乐。

从音乐角度最早研究古如哆的学者是著名音乐学家格·仁钦桑布(Г.Ринчинса ̄мбуу),他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文章《蒙古民间歌曲类别》(Монгол ардын дууны төрөл зүйл)[注]〔蒙古〕格·仁钦桑布(Г.Ринчинсамбуу):《蒙古民间歌曲类别》(Монгол ардын дууны төрөл зүйл),国际蒙古学第一届会议论文集(олон улсын монгол хэл бичгийн эрдэмтний анхдугаар их хурал)乌兰巴托(УБ):蒙古国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第3页。分析和介绍了古如哆的乌恩德日呼格(Ündür hüg)、察哈尔呼格(Chahar hüg)、道得呼格(Dooratu hüg)等三种调式。[注]该分类是依据整个音乐的色彩而划分的,乌恩德日呼格是指高音区,察哈尔呼格是指中音区,道得呼格是指低音区。由著名蒙古学家博·仁钦(Б.Ринчен)主持,音乐学者格·巴达日呼(Г.Бадрах)主笔撰写的《蒙古音乐史》(Монгол хөгжмийн түү ̄хээс)[注]〔蒙古〕格·巴达日呼(Г.Бадрах):《蒙古音乐史》(Монгол хөгжмийн түүхээс),乌兰巴托(УБ):高等教育出版社,1960年,第5页。,简单介绍了馆藏于蒙古国国立图书馆的《古如哆手抄本》及古如哆的记谱法,并表达了研究该领域的期许。音乐学者勒·额尔德尼其木格(Л.Эрдэнэчимэг)多年从事古如哆研究,成果丰硕,他1994年出版专著《古如哆文本》(Гүр дууны бичиг)[注]〔蒙古〕勒·额尔德尼其木格(Л.Эрдэнэчимэг):《古如哆文本》(Гүр дууны бичиг),乌兰巴托(УБ):圣鸟出版社,1994年。,详细介绍了她在巴彦洪噶尔省田野调查中发现的手抄本。2000年他以《古如哆真谛》(Гүр дууны гүн эгшиглэнгийн увдис)[注]〔蒙古〕勒·额尔德尼其木格(Л.Эрдэнэчимэг):《古如哆真谛》(Гүр дууны гүн эгшиглэнгийн увдис),乌兰巴托(УБ):世界文献出版社,2000年。课题获得蒙古国正博士,并相继发表了近十篇文章。2015年,修订出版了《古如哆研究》系列丛书。

综上所述,蒙古国学者对古如哆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已有近70年的研究历史,主要集中在文学和音乐学领域,他们不仅关注古如哆的题材和体裁,而且乐谱文本的挖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关于古如哆的概念,在蒙古学界观点较为统一,一般界定为佛教歌曲和密宗修行音乐。

(二)国内学者对古如哆的研究状况及概念界定

与蒙古国相比较,我国对古如哆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对其概念的界定观点尚未统一。国内最早研究古如哆的学者是额尔德尼先生,他于1983年发表的《西藏古如道歌及蒙古剧的产生》中指出:“17世纪初,随着佛教在蒙古地区的流传,寺院查玛乐舞和各类法会仪式非常盛兴。古如哆是集查玛、诵经音乐等表现形式为一体的佛教寺院乐舞剧。”[注]额尔德尼:《西藏古如道歌及蒙古剧的产生》(蒙文),《阿拉腾甘迪尔》(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期刊),1983年第2期,第12页。主荣噶在《浅议古如哆》(内刊)一文中指出:“古如哆与佛教内容相关,是佛教大德罗布桑诺日布锡日布所创作的宣扬佛教内容的歌曲。”[注]转引自阿维雅斯:《论“古如哆”艺术特征及其流变》,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满都夫在《论蒙古族长调音乐的美学本质》(2003年)中指出该歌曲为“喇嘛寺院颂歌,指喇嘛活佛们创作的悠长歌。”[注]满都夫:《论蒙古族长调音乐的美学本质》,选自《蒙古族长调歌曲研讨会论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3页。至此,国内学者对古如哆的界定较为统一——佛教音乐。

1997年,巴音道尔吉在《鄂尔多斯历史歌曲研究》中指出:“鄂尔多斯蒙古人将朝政大典、仪式、婚礼等隆重场合所演唱的歌曲称为古如哆”[注]巴音道尔吉主编:《鄂尔多斯历史歌曲研究》(蒙文),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日报社印制,1997年。。之后相关的研究成果都将古如哆界定为朝政歌曲或宫廷歌曲。如萨仁高娃的《古如哆起源探究》[注]萨仁高娃:《古如哆起源探究》(蒙文),《内蒙古日报》,1998年12月23日。、苏雅拉琪琪格的《论杭锦旗古如哆》[注]苏雅拉琪琪格:《论杭锦旗古如哆》(蒙文),《内蒙古艺术》,2009年,第3期,第23—25页。、古如班斯尔的《故日都》[注]古如班斯尔:《故日都》(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页。、布仁青格勒编著的《鄂尔多斯民间古如道初探》[注]布仁青格勒:《鄂尔多斯民间古如道初探》(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页。《什么是鄂尔多斯古如哆?》[注]布仁青格勒:《什么是鄂尔多斯古如哆?》(蒙文),《草原歌声》,2013年,第3期,第34—41页。、阿维雅斯的《论“古如哆”艺术特征及其流变》[注]阿维雅斯:《论“古如哆”艺术特征及其流变》,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那顺格希格的《鄂尔多斯“古如歌”探析——以杭锦“古如歌”为例》[注]那顺格希格:《鄂尔多斯“古如歌”探析——以杭锦“古如歌”为例》(蒙文),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贺宇的论文《“古日道的表演模式及其文化意义”》[注]贺宇:《“古日道”的表演模式及其文化意义》,《音乐创作》,2015年,第12期,第159—161页。《浅谈鄂尔多斯古日道的历史背景与现代传承》[注]贺宇:《浅谈鄂尔多斯古日道的历史背景与现代传承》,《音乐时空》,2015年,第8期,第56—57页。《民族地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现状与思考——以杭锦旗“古如歌”教育传承基地为例》[注]贺宇:《民族地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现状与思考——以杭锦旗“古如歌”教育传承基地为例》,《人民音乐》,2017年,第7期,第46—54转61页。等研究成果都将古如哆界定为朝政歌曲或宫廷音乐的民间化形式。同样,2008年鄂尔多斯杭锦旗政府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将古如哆界定为:“古代宫廷歌曲,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一带,以独贵塔拉镇、吉日嘎朗图镇为多,梁外原白音恩格苏木靠近沿河地区也有部分流传。”[注]http://www.ihchina.cn/54/50868.html

音乐学者瑟·巴彦吉日嘎拉先生撰写发表了多篇古如哆的文章,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古如哆的界定也有所变化,他在1992年出版的《蒙古族民歌欣赏》[注]瑟·巴音吉日嘎拉:《蒙古族民歌欣赏》(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中指出:古如哆具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反映了政治、社会等多种题材,曲调悠长自由,属于蒙古族正统歌曲。2017年出版的论文集《蒙古音乐研究及作品精选》[注]瑟·巴音吉日嘎拉:《蒙古音乐研究及作品精选》(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4—128页。中收录了他撰写的两篇古如哆的文章,均将其界定为“历代活佛大德创作的佛教音乐,后来逐步走向民间的音乐形式。”[注]同注,第114页。,其界定从最早期的朝政歌曲变为佛教歌曲。

综上所述,对古如哆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观点尚未统一:蒙古国的学者将其界定为密宗修行音乐,属佛教音乐的范畴。中国的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朝政歌曲或宫廷歌曲的民间化形式,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而另一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佛教歌曲。

二、证明:古如哆的概念解释

中蒙两国学者对古如哆有不同的界定,除了受两国近当代社会环境和学术传统的影响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古如”一词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古如哆”由“古如”和“哆”两字组成;其中“哆”为歌曲的意思,前面的“古如”是“哆”的限定词,是解释和辨析概念的关键词。

(一)“古如”一词在藏、蒙语中的解释

西藏佛教“古尔”道歌的特点为:1.以宣扬佛法和赞颂上师及教导徒弟、俗民为主要内容。2.多由德高望重的活佛大德创作。3.以触景生情的即兴性创作手法为主,后又整理成文本形式流传于世。

也有学者认为,国内外的古如哆不是同一个概念;国内的古如哆是朝政歌曲,蒙古国的古如哆为佛教歌曲。但笔者通过翻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古如哆与蒙古国巴彦洪噶尔省流传的古如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均由诺门汗罗布桑诺日布锡日布创作,详细记载于《古如哆手抄本》中。

(二)诺门汗罗布桑诺日布锡日布与《古如哆手抄本》

钦苏哲格图诺门汗罗布桑诺日布锡日布(后简称为诺门汗),1701年诞生于现蒙古国巴彦洪噶尔省嘎鲁图苏木(当时的赛音诺音汗省),年幼入佛门,对佛学深有研究,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赏识他的才学,赐法号“额尔德尼诺言淖尔吉”(意为大法王)。公元1755年,诺门汗受乾隆皇帝之命去漠西地区宣扬佛法,对清廷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特赐“钦苏哲格图诺门汗”(意为至诚至真诺门汗)法号。

诺门汗一生除了著有7部藏语佛学经典以外,创作有86首古如哆。蒙古国音乐学家勒·额尔德尼其木格指出:“诺门汗的主要贡献在于‘古如哆’歌体中吸收了蒙古族传统乌日汀哆的曲调,并根据蒙古诗词格律特点对其进行改革,从而使印藏的古尔道歌真正变为蒙古佛教音乐,将其成为具有蒙古文化和审美特质的音乐形式。”1732年(雍正十五年),诺门汗受伊克昭盟(现在的鄂尔多斯)贝勒旗之邀请,前往鄂尔多斯地区宣扬佛法,在鄂尔多斯杭锦旗创建了沙日召、布力图寺和雅西勒图寺。其中沙日召为诺门汗的驻锡寺院,下属有乌兰额日黑寺、希尼寺、日布扎木巴寺、布力图寺、雅西勒图寺和毕利衮西图根寺等六座寺院。1745(乾隆十年)年,诺门汗离开常年居住的沙日召,回到自己的故乡赛音诺音汗省,修建了多座

寺院,对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1768年圆寂于现在的蒙古国巴彦洪噶尔省嘎鲁特苏木。

诺门汗的《古如哆手抄本》现藏于蒙古国国立图书馆,编号为895.4GE-871。该手抄本除了收录有诺门汗一世创作的古如哆以外,还有二世诺门汗罗布桑丹德日旺楚格(1768—1827)和三世诺门汗巴德玛道尔吉(1830—1882)创作的几首古如哆。该手抄本中,几乎每一首歌曲的后面都附有该歌曲的创作背景说明(如图1)。

该手抄本中类似的记述非常多,摘取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1742年回故乡时路径河套地区,正逢建庙仪式创编了galivanginegshig(意为“妙音”)。

1743年42岁,逢建庙落成典礼仪式创作古如哆suhavadiinoron(意为“极乐世界”)。

1744年43岁,离开额尔德尼召时创作了古如哆tsastuulinarslan(意为“雪域之狮子”)。

1747年46岁,创作了第54首古如哆jargalanttal(意为“吉祥草原”)。

1748年47岁,创作了古如哆nominchanar(意为“佛经之谜”)。

1753年52岁,去往大同的路上创作了古如哆gadaadihdalai(意为“外面的世界”)。

1754年53岁,创作了第36首古如哆togsbayasgalant(意为“吉祥如意”)。

1755年54岁,创作了第45首古如哆amtatarshaan(意为“圣泉”)。

图1. 诺门汗的《古如哆手抄本》中的创作背景说明

[方框内文字大意为:41岁,正逢鄂尔多斯地区建庙奠基仪式,众僧俗大欢喜,故创作第48首古如哆“天堂”(或“极乐世界”,拉丁转写为divaajingiinoron)[注]〔蒙古〕勒·额尔德尼其木格(Л.Эрдэнэчимэг):《蒙古古如哆4》(Монгол гүр дуу 4),乌兰巴托(УБ):世界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46页。〗

1757年56岁,去往鄂尔多斯时创编了古如哆monhbusindurdatgal(意为“永恒的追忆”)。

1759年58岁,创作了第43首古如哆deedlaminshajin(意为“佛法三宝”)。

1760年59岁,创作了古如哆delgerihshajin(意为“弘佛”)。

1763年62岁,创作古如哆namsrainzalbiral(意为“那木斯莱佛”)。

1767年66岁,创作第61首古如哆shagjamuniach(意为“释迦摩尼赞”)。

1768年67岁,创作古如哆darnadinzalbiral(意为“度母赞”)等。

上例文献资料足以证明,杭锦旗古如哆与蒙古国古如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表1.杭锦旗古如哆的流传地域

寺庙名称当下隶属的行政区域落建时间建庙活佛历史与当下流传区域相符与否备注沙日召寺沙日召苏木乾隆年间诺门汗是主寺布力图寺赛音乌素苏木乾隆年间诺门汗是隶属寺雅西勒图寺赛音乌素苏木乾隆年间诺门汗是隶属寺乌兰额日黑寺图古如格苏木乾隆年间不详是隶属寺希尼寺杭哈大队光绪不详不详隶属寺日布扎木巴寺杭锦巴彦温德日苏木道光不详不详隶属寺毕利衮西图根寺杭锦呼和毛都地区光绪不详不详隶属寺

(三)杭锦旗古如哆的流传地域分析

除此之外,通过历史上的古如哆流传地区与当下流传区域的比较,看到历史上诺门汗创建的寺院和传法路线与当下杭锦旗古如哆流传的区域完全相符。当年诺门汗修建的沙日召、布力图寺、雅西勒图寺、乌兰额日黑寺等寺院周围地区就是现代的杭锦旗北部的沙日召苏木、巴彦布拉格苏木、图古如格

苏木、赛音乌素苏木、吉日嘎郎图苏木、巴彦恩格尔苏木等行政区域。

从表1可以看到,古如哆的流传区域与诺门汗的传法地区有直接关系,因此也能够断定,杭锦旗古如哆与蒙古国巴彦洪噶尔省的古如哆都是由诺门汗所创作。

三、正名:古如哆的概念界定及产生分歧的缘由阐释

通过文献记载和历史地理的考证,能够断定杭锦旗古如哆与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流传的古如哆是同宗、同源、同根的歌曲。故此,以往学界曾经提出的将杭锦旗古如哆界定为朝政歌曲或宫廷歌曲的观点不无可商榷之处。

(一)古如哆的概念界定

在蒙古民间,有专指宫廷歌曲和朝政歌曲的称谓——图林·哆,倘若按国内一些学者的观点,将古如哆界定为朝政歌曲或宫廷歌曲,那就意味着图林·哆和古如哆是一个等同的概念。《故日都》(2008年)一书是目前国内已经搜集整理出版的唯一一部古如哆的歌曲集,其中收录了95首歌曲。然而,经笔者仔细加以鉴别,这些歌曲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如

哆。作者在前言中写到:“什么是故日都?是指朝政歌曲,因为‘古日’一词在蒙语里有国家和朝政的含义,故指朝政歌曲”。显然,作者在此混淆了古如哆和图林哆的概念,其实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较大的区别。

其一,从内涵上看,古如哆是特指的概念,是佛教密宗修行音乐。翻阅现藏于蒙古国国立图书馆的《古如哆手抄本》中的64首歌曲,会发现古如哆的题材很少涉及世俗内容,主要是宣扬佛法、赞颂上师、劝诫僧俗和偈颂神灵,后者尤其指偈颂蒙古地区佛教寺院供奉的密宗本尊与护法神。比如,该手抄本中的第一首古如哆为《摩诃噶喇愿品偈颂》。众所周知,元朝时期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摩诃噶喇被封为蒙古族护法神和护军神,在蒙古早期的文学和佛学作品中多有赞美该神祇的诗歌,并排在首位,该手抄本也不例外。图2为《古如哆手抄本》的目录,除了偈颂摩诃噶喇神祇以外还有蒙古地区主要流传的护法神灵:

目录内容翻译如下:

第一首:《摩诃噶喇愿品偈颂》,用察哈尔呼格(调)。

第二首:《却吉喇嘛愿品偈颂》,用德都呼格(调)。

第三首:《拉姆愿品偈颂》,与《雄鹰》的曲调相同,用德都呼格(调)。

图2.《古如哆手抄本》目录

第四首:《丙参愿品偈颂》,与《虔诚之心》曲调相同,用德都呼格(调)。

第五首:《那木色热愿品偈颂》,与《苏卡瓦迪》《佛法》《妙音》《佛幡》五首歌曲的曲调相同,均采用道德呼格(调)。

第六首:《绿度母愿品偈颂》,采用德都呼格(调)。

通过目录看到,古如哆的内容多与佛教相关,而且表现了佛教密宗修行内容。古如哆因其宗教的神圣性和严肃性特点,其歌词内容不能随意改动,而且每一首歌曲的曲调和调性也较为固定,与佛教经典的“文本性”的传承方式密切相关,并与民间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形成了对比。然而,《故日都》歌曲集中所收录的多数歌曲为世俗题材,很少有佛教内容的歌曲,因此将其界定为古如哆和古如哆歌曲集,比较牵强。除此之外,对古如哆的歌词内容的理解,不能仅停留于字面意义上,更应关注文字背后的隐喻。如诺门汗罗布桑诺日布锡日布创作的古如哆《老泥房》是生前所作的最后一首作品,按笔者的理解,从字面意义上看主要描述了老泥房的陈旧和破损状态。其实是通过描述老泥房破旧状态,比喻他自己年迈风烛草露状,从而表达了佛学之“诸法无常”的深刻含义。

其二,从外延上看,古如哆与图林哆不是等同的概念。正如学者勒·呼日勒巴特尔先生所述:“古如哆是音乐与密宗融为一体的佛教歌曲……”[注]〔蒙古〕勒·额尔德尼其木格(Л.Эрдэнэчимэг):《古如哆真谛》(Гүр дууны гүн эгшиглэнгийн увдис),乌兰巴托(УБ):世界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页。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形成的新的歌曲类型,隶属于“沙金·哆”,即佛教歌曲。随着佛教的传入,蒙古地区文化格局产生了变化,在原来的官方(即图林)与民间二元对立的结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群体——僧侣阶层。与此相应的是,在原来的图林·哆(郑重场合演唱的歌曲)和育林·哆(平时演唱的娱乐性功能的民间歌曲)基础上也出现了在佛教法会仪式和寺院宴飨中演唱的歌曲——沙金·哆。在民间,图林·哆和沙金·哆的划分非常清楚。虽然二者都是在郑重场合演唱,但因表演场域的不同,其“起宴歌曲”[注]起宴歌曲:是指宴飨和仪式最开始的歌曲。蒙古地区往往根据宴飨仪式的主题,演唱不同题材内容的歌曲来起宴。的选择也存在差异,在官方的郑重场合往往先唱图林·哆,以此强调其政治功能,而在宗教场合以沙金·哆为起宴歌曲,强调其宗教特色,二者的“界限”比较明显。图林·哆和沙金·哆是蒙古族传统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即政—教领域的音乐代表形式。古如哆是沙金·哆众多种类之一,与流传于青海蒙古族地区和蒙古国东戈壁省的古如哆以及乌拉特地区的“希鲁克图哆”一样属于佛教歌曲,只是古如哆更加强调了其修行功能。所以笔者认为,将杭锦旗古如哆界定为朝政歌曲(图林·哆),不仅在类别划分上不够恰当,而且忽略了佛教歌曲特有的神圣性特质。

(二)产生概念分歧的缘由阐释

杭锦旗古如哆与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的古如哆均由诺门汗所创作,然而随着中蒙两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及出于诸多社会、文化、政治上的原因,对古如哆的界定和分类在国内外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分类背后所涉及的是与之相关的文化观念、哲学背景、学科传统等一系列知识产生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国内外对古如哆概念的不同解释与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价值判断紧密相关。

首先,宗教的世俗化历程是促使我国境内古如哆性质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内蒙古地区佛教寺院僧侣进行了世俗化教育。1951—1958年,全区500多座寺院中有100多座寺庙建立了喇嘛文化学校,对僧侣进行了学校教育,稳步完成了僧侣走近世俗社会的过程。1961年对13000余名喇嘛进行调查,据数据统计显示,近11594人参加了各种劳动教育。[注]德勒格编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1998年,第761页。再加十年的“红色风暴”,宗教音乐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断层。现今,部分恢复的宗教音乐文化已然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神圣性和庄严性特征,杭锦旗古如哆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其次,文化价值的误判是促使古如哆的概念定位扭曲和变形的原因之一。以往宗教文化一度被视为“人民的鸦片”,是被破除的对象之一,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直到20世纪80年代,宗教音乐文化仍然是学界所回避的研究领域。即使在“遗产热”的今天,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仍然是被“遗忘”和冷落的一种类别,极少数被列入保护目录的宗教类项目多是经过“改头换面”挤进保护队伍之中,然而已失去了原有的庄严、神圣的本真性和原生性特征。所以,在“遗产热”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冷静、客观地看待诸如古如哆类型的宗教音乐文化,这是每一位文化学者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所在。

猜你喜欢
蒙古国鄂尔多斯界定
2021年蒙古国煤炭出口量同比下降44.3%
2022年上半年蒙古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5%
鄂尔多斯的婚礼 曾征 丙烯 150cm x 165cm 2020年
地理盲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关于鄂尔多斯蒙古“唐古特”的学术座谈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