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妙芝 长沙师范学院
本文以湘西地区傩舞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并整理现有的研究成果,探知其背后的巫傩文化,分析湘西傩舞作为多元文化融合体的艺术特色,揭示当前传承中的不足,并从教育层面提出了具体策略。
傩面具是傩舞表演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也是区分“巫”与“傩”的重要标志。傩面具是傩文化最具象和直观的象征符号,直接反映了傩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兴衰历程。
禹步是湘西傩舞的特色和主要步伐,来源于湘西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对于太阳鸟的崇拜,故禹步又称“鸟步”。禹步或一瘸一拐,或一步一靠,快速、急促、细碎,令人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湘西苗族的“绺巾舞”和湘西土家族的“铜铃舞”中多有禹步出现。
手决是湘西地区巫傩法师在傩舞中使用的一种特殊手势,它既是一种手部动作,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十指的勾、按、屈、伸、拧、扭、旋、翻等各种造型进行沟通。手决多达六百多种,但至今只剩下六十多种在民间流传,大部分湘西手决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地消逝无踪。
1.湘西傩舞传承的社会价值
傩舞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傩舞表演的同时,生产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传播,同时,傩舞是宣传政策和文化的载体,因此,湘西傩舞的传承具有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2.湘西傩舞传承的文化价值
傩舞是民间的产物,因此其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对湘西地区的民间文化起到了保护作用,傩舞的传承无形中保存了湘西地区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多元文化融合体。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将本土舞蹈引入高校课堂,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教育的结合:将教师和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利用教育手段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这既是建设本土舞蹈课程的需要,也是保护本土舞蹈文化的需要。
本文针对湖南湘西地区苗族及土家族傩舞进行研究调查,分析湘西地区傩舞的体态特征,整理出适合引入高校课堂的组合,并以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进入舞蹈课堂进行教学,以期为湘西傩舞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提供借鉴。
1.湘西傩舞体态动作分析
从湘西土家族《铜铃舞》中我们主要可以看出以下动作形态特征:屈肘、屈膝,含胸、直背,但动作沉而不懈,挺而不僵。
湘西苗族的《绺巾舞》中的动作也多为屈肘、屈膝,重拍下沉,并且顺拐,表演者一颠一颤、一瘸一拐、一前一后地行进走动,动作多摇头晃脑笑抖肩,步伐急促、细碎、慌张,仿佛神灵上身。
可见湘西傩舞的动作形态和动律有着共同的视觉特征,即“屈膝屈肘、重拍在下、同边顺拐”。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湘西人民常年生活在武陵山区,受地势影响在生产劳动中的真实状况。
2.湘西傩舞进课堂——组合范例:土家族傩舞组合《毕滋卡》
“毕滋卡”是土家族语中土家族人民对自己的称呼,该组合为学生学习土家族舞蹈的第二个组合,在土家族动律组合基础上的进阶组合。通过第一个组合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土家族舞蹈屈膝屈肘、重拍在下、同边顺拐的体态特征。该组合的音乐选取自土家族庙会音乐选段。
短句一:“抖虱子”。准备动作屈膝、屈肘、含胸、拔背,身体直立快速前后抖动肩膀,同时双腿屈膝半脚尖原地碎步。短句二:“推磨”。双脚交替勾脚前踢步,双手顺拐在体前以“推磨”的姿态画半圆,身体前倾,双手双脚交替进行。短句三:“跳丧”。八字步弯腰、弓背、屈膝,模拟白虎的姿态,做猛虎下山、虎抱头、滚身子。短句四:“禹步”。左右并步,左脚向前方迈一步,右脚向左前脚靠拢一步,再右脚向右前方迈一步,左脚向右脚靠拢。
《毕滋卡》组合利用四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组合的教授,其中前三个课时为动作元素与短句的学习,第四个课时为提高训练与动作抠练,该组合以8人为一小组进行学习和表演。
傩舞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傩舞的传承和演变都体现了不可替代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傩舞的传承进行分析和研究性教学,以期对湘西傩舞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为湘西傩舞申请“非遗”铺路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