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琳(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公共艺术教育来源于艺术教育,是指普通高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是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做出重要部署并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到2018年,学校美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云南的美育教育一直是全省教育事业的一个薄弱环节,一直被列为国家重点教育资助的省份。近年来,经过国家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云南学校美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来,云南省在国家的政治、国防、经济和对外关系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艺术教育人才非常的匮乏,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艺术类教师配比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地基础艺术教育的发展,加之学校、师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受到应试教育造成的升学压力,学校的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和排挤,这都造成了云南省基础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学生素质教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的现状,也是普通高校学生入校时艺术修养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除汉族外,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包括15个云南特有的少小民族,拥有大量珍贵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但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这笔珍贵财富的继承和发展也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云南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实施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为培养云南边疆地区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技艺和精神的传承者。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推动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云南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与云南省政府于2018年4月签署的《云南省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制定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将云南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云南各高校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针对普通高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所进行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开设了各门类的艺术类通识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选课,并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至少要通过艺术类课程的通识课学习取得2个学分的学分方可毕业,开设课程主要以赏析、鉴赏、浅易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类课程为主,如:《音乐欣赏》《中外舞蹈赏析》《艺术作品鉴赏》《简笔水墨画》《合唱艺术》等,这种形式的公共艺术教育课既发挥学生选课的主动性,也使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1.组建高校大学生艺术团、文艺社团
随着今年来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持续推进和云南省对各类民族艺术活动的重视,云南省各高校陆续成立了自己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社团的成立不仅有助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机会;同时,高校的艺术团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艺术活动和比赛,既起到了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本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外文艺兴趣小组、各类艺术社团一直在高校文化中像一颗颗鲜活的种子,这些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不只是针对个别艺术特长生,而是面向对艺术某个门类抱有兴趣的大学生,他们因各自的兴趣爱好自发集合到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练习、排练,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校园基层文化生活,积极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另外,各高校中少数民族的社团及文艺兴趣小组,也为云南高校公共文化提供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条件,为校园艺术文化增添特有的色彩和活力。
2.高雅艺术进校园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为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很好的文化环境,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一直坚持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一些优秀剧目的展演、高水平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教育专题讲座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在云南各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可以说高雅艺术进校园不仅打开了学生们的感受经典、对高雅文化艺术的视野,还为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气氛,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定期组织艺术展演
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云南高校校园文化艺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新生入学、校庆、重要的节庆日等,会由校团委或学院牵头组织文艺演出、合唱比赛、舞蹈比赛、才艺展示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展演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校园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
近年来,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云南“非遗”展演、民间艺人进校展示的活动也受到了云南各高校师生的关注,政府及一些民间团体间形成了一股艺术教育的合力,把一些德艺双馨的民间艺人聚集起来,将原生态歌舞、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通过演出、布展、技艺展示等方式引进校园,在学校里开展了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传播活动,并在云南各高校间巡演,受到了师生们的喜爱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通过这些“非遗”活动的开展,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了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美,真切地体验到本土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了云南“非遗”知识的普及,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也有助于云南各高校特色公共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
近年来许多国内高校院校逐渐健全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有关的组织机构,如公共艺术教研室、艺术教育中心等一级的专门机构,在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的同时,努力探索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云南省教育厅在《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要设立艺术教育委员会统筹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委员会每学期应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统筹全校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等工作,并规定各高等学校要设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圆满完成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任务;开展课外艺术活动;进行大学生艺术团教学、训练、管理及相关建设;组织教师开展公共艺术教研、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教师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目前,云南大部分设立了艺术院系的普通高校将公共艺术教育学部交由本校艺术院系负责,但也仅限于组织、分派教师完成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艺术院系本身就有很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很难承担起所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因此,有艺术院系的高校应在艺术院系下设立专门、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没有设立艺术院系的学校应建立公共艺术教育部,并且必须安排固定的管理负责人和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班底来承担全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包括组织完成全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艺术文化活动,以及指导大学生艺术团的常规训练并负责艺术团的管理建设工作;另外,组织公共艺术类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及其他的教师服务工作,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管理制度保障等等,解决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公共艺术教育运行机制顺畅。此外,学校要将公共艺术教育经费纳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内,主要用于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发展、组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人才培养、教科研活动、评比表彰等。
在《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部分指出:“加强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5年内要建立一支满足工作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各高等学校艺术教师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鼓励聘任社会艺术名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艺术教师组织、指导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应当计入教学工作量。要建立教师工作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要为教师进修提高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目前云南省普通高校专职公共教育课教师占比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课基本由本校艺术院系的教师兼任,没有设立艺术系部的普通高校,或聘请校外教师任课或由具有艺术学习经历的老师担任,这会造成一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艺术教育理论缺乏,科研能力更是谈不上。
科研和教学是体现一个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云南地处边疆,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艺术教育工作者相对缺乏。因此,云南普通高校在艺术教育师资的建设方面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激励机制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的艺术教育人才,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其次,应聘请一部分优秀并且舞台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入到教学队伍中,丰富、活化教师队伍,并且促进他们与在校教师在教学与学术上的交流;再次,为在校艺术教育的老师提供再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鼓励他们外出学习或到民间采风、进行田野调查,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与专业能力,也为教师今后在科研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云南地区的基础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学生的艺术素养,远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学生,除了要加强艺术教育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对美感受、表现、鉴赏和创造的能力,通过了解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艺术成果,还必须要加强云南本土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使他们意识自己不仅是家乡未来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人,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近年来,云南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上虽然跟以前相比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缺乏地域性。首先,很多高校因为师资原因,由专业教师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主要还是以音乐、美术类的公共通识课为主,其他艺术领域的门类如戏剧、影视、摄影等课程相对缺乏,学生选课范围有限;其次,很多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缺少阶段、衔接上的程度选择,大部分学校将每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为一个学期,而教师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授课时间,只是将专业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简化、压缩,在一个学期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学习没有进阶性和连续性,学生只能接触课程的“皮毛”,没有深入学习的机会,阻碍、制约他们学习效果;再次,虽然本土艺术教育已经进入到某些高校课堂,但涉及的云南民族艺术类别和内容还非常少,没有充分利用云南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出云南民族特色和边疆艺术教育个性。总之,公共艺术门类课程门类单薄、类别单一、缺乏进阶性,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意愿和实际需求,违反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另外,教学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地域、民族性不足也是特色艺术教育的一大缺失。2.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目前,云南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公共选修课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上课人数较多,授课时间有限,特别对于一些带有实践性质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组织相对困难,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遵循各种艺术门类教育的特性和艺术教育规律,也有碍于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3.教材缺乏规范性。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随意性、自主性较强。很多公共艺术课的教材用专业的艺术类教材代替,并不适用于普通大学生艺术普修的实际情况,有些学校虽然自编教材,但知识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和特色且质量不高,可用性不强。
针对以上云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教学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丰富课程设置。首先,结合云南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分为艺术审美教育与艺术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在课程设置课上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型艺术鉴赏课,如《音乐欣赏》《艺术作品鉴赏》《戏剧名作赏析》;第二类是实践性技能课,如《简笔水墨画》《民族舞蹈》《摄影入门技巧》;第三类是合作型排练课,如《合唱与指挥》《戏剧表演》。课程教学的重点,除了具有全面性和普及性外,同时也应该注重民族性、边疆性的艺术教育特点。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民间艺术等中外各个领域的艺术门类,还应对云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美术、文化、技能有所侧重。其次,对于艺术教育类课程应根据课程内容、艺术门类特点开设成两个阶段课程,第一阶段的课程为基础入门类课程——所有学生都可以选修,第二阶段课程需要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方可选修,学生可以选择同门类课程的两个阶段,也可以在第一阶段课程中选择不同的几门基础课程,这种带有进阶性或衔接性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做出更合理的选择,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学习机会和选择余地,更为人性化。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艺术类选修的学分,并规定学生必须修完2个学分的云南艺术类方面的课程方可毕业,强化云南民族艺术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大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方面的艺术修养。2.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目前云南一些普通高校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学信息化相关设施,根据教学工作安排和专业特点,申报“网课”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而对于技能性质较强的学科,提倡教师增加实训实践的教学内容。公共艺术教育课也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艺术类型、专业特性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大胆探索,寻找适合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比如,对于理论性的公共艺术课,像艺术鉴赏和艺术基础理论类的课程可以完全通过M OOC视频“网课”教学形式开展,学生可以通过一节网络试听课改选自己感兴趣课程,既降低教学成本,又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对于一部分理论和技能实践结合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像合作排练类和部分技能类的课程,可以考虑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后,教师在“线下”组织两周一次即共2学时的实践技能的见面课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对于一些通过口传心授的民间传统技艺或手工技能型的课程,可以采取鉴赏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像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云南民歌小调、云南传统手工艺等课程,应该带领学生真正参与到各种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活动中,教学课堂也可以从校内课堂转移到专业的音乐舞蹈教室或校外的民间手工作坊,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受云南传统民族艺术的魅力,身体力行学习传统民间技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体现艺术教育的本质,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既缓解云南普通高校艺术类师资紧张的现状,又降低教学成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编写教材。针对云南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待公共艺术教育教材要进行严格把关,将优秀的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教材引进课堂,并且应根据云南省和学校自身情况,积极筹备、开发、编著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公共艺术类教材,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教育教材库。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艺术元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一笔巨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此外,近些年来云南省都在积极推动具有云南地域文化及云南风格特征的表演类和艺术作品创作类比赛,比如“云南本土歌曲创作与演唱大赛”“云南风格器乐作品创作与演奏比赛”“百首歌曲唱云南”等活动,通过比赛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云南本土民族特色的艺术原创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真实反映了当代云南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创作的能力和水平。如果能将这些民族的艺术素材和优秀的原创作品选入云南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中,不仅可以凸显云南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的民族性,也会对学生在民族艺术价值观的塑造培养方面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方面有多重积极意义。
艺术硬件设施是艺术活动的有力保障,艺术设施的建设要按照教学及活动需要配置专业的设备设施,包括足够数量的艺术教室、专用艺术活动场所、教学所需的乐器等。云南每所高校基本都配有大中型的礼堂或会议厅,但配建有专业剧场和展演厅的高校却不多。很多高校演出文艺活动场地的音响、灯光根本不能满足正规专业的文艺展演,因此,学校每年应为艺术教育下拨专门的资金来建设和维护、改善艺术教育环境,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和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外,高校图书馆既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也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任务,是高校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云南地处西南内陆,当代艺术动态及艺术类信息相对闭塞,图书馆是知识、情报的重要来源,也是学术研究的资料库。但目前云南普通高校图书馆有关艺术类图书、音像资料严重不足,涉及的艺术门类也不够全面,藏书及音像资料既陈旧又稀少,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正常需要。因此,加快完善文化艺术资料库的建设对云南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来说迫在眉睫。高校艺术类资料库应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雕塑、影视、摄影等各艺术领域,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类书籍、资料和音像制品,同时,图书馆还应保持各类艺术类期刊的订阅量,时刻关注当代艺术研究方向和国际艺术发展、变化。
云南是个多民族边疆的省份,虽然因经济、地域原因,艺术教育的“底子”确实相对比较薄弱,但却拥有珍贵、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因此,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民族艺术为特色和优势的办学理念,坚持本土化特色教育和现代化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云南的地域文化和艺术资源的优势,建立适合学校实际情况并凸显地域性、民族性的公共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全方位的提高艺术素养,学校在体现民族性的办学特点同时又对云南本土艺术文化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除此外,云南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应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学校应加快民族资源平台搭建工作,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加入一部分的实地、实训考察内容,积极发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各地风土人情,使大学生——这个文化素质较高且思维活跃又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通过特色民族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激发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一部分对“非遗”继承有志向的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使他们通过继续学习有机会成为“非遗”传承人,这也是缓解云南“非遗”传承危机的一个解决对策,对云南“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云南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带有战略性和长期性的艰巨任务,需要国家各级政府和所有从事高校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研究、校园艺术文化的活跃、管理体系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强化、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完善等方面来逐步提高,并建立起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更好地贯彻国家艺术教育方针,促进云南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