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煜欣(云南艺术学院)
居住在中国云南的哈尼族是一个没有传统文字,但却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歌唱语言的民族。作为哈尼族文化瑰宝的儿歌,不仅是哈尼人对童年的回忆,也是其对自己民族的记忆。或者说,塑造一个人的民族个性特征源于童年,记忆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始于童年。再者,儿歌是哈尼儿童用以表述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歌曲形式,是哈尼儿童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儿童们就是在这些儿歌中学到了包括数数字、模仿大人打猎等许多生产生活知识,同时,借助儿歌孩子们逐渐得以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总之,儿歌就是以儿童的口吻和姿态去观察哈尼人的万千世界,感悟生活。
我国哈尼族这一群体在历史上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造成迁徙的主要原因或因离开原住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寻找新的栖息之地,或因部族之间械斗战争引起的转移以及统治阶级、大民族的压迫而逃亡。对某一民族而言,迁徙是其重大事件,为了记住这些事件人们采取了唱歌或其他音乐形式,例如哈尼族的迁徙歌《普亚佐亚德亚》和历史歌《赫遮》。除此之外,哈尼族的几部民族史诗也为该民族的迁徙历史提供了依据,例如流传于红河地区的《哈尼阿培聪坡坡》和流传于西双版纳地区的《雅尼雅嘎赞嘎》两部史诗,都系统地对哈尼族的先祖、开天辟地、迁徙区域及路线以及到何处定居的历史做了完整的梳理和呈现。由于哈尼族人民世代居于山高谷深、与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之中。这种封闭的环境致使哈尼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执着地严守古制和祖先古训,从而形成了哈尼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并据此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在这之后,随着哈尼族定居农耕及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哈尼族音乐文化在世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整理、加工、修改和补充。同时,由于与彝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亦使哈尼族各支系音乐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成为更具有民族特色,更趋成熟、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
沿着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缘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会发现其由浅显到成熟、由单一到多样、由单薄到丰富的屐迹,感受到哈尼族音乐文化的瑰丽多姿。可以说,哈尼族的音乐比语言丰富,它不仅包括了语言,而且它有动人的声调,唯有音乐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哈尼民歌就是载体,每当逢年过节、丰收庆典、宴请好友、新居落成、婚姻嫁娶、大人劳动、小孩放牧、男女青年寻求伴侣等都少不了民歌相伴,许许多多人物、传说以及风俗的由来,甚至民族的迁徙发展,都是以民歌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其中,儿歌是哈尼人很早就开始使用来反映哈尼儿童各个时期、各种社会生活中的苦难和欢乐,也用其来表达对本民族儿童的情感和期望。在过去,因为迁徙、战争等因素导致哈尼孩童感到不安,在夜晚时常哭闹难以入睡,才会出现长辈哄娃娃睡觉的儿歌;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长辈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忙于生计,才会产生儿童们自娱自乐的儿歌;由于没有专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机构、没有传统的文字记载,哈尼成年人才会将儿歌作为教授儿童生产生活知识的工具。综其所述,哈尼人从很早就开始用儿歌来反映哈尼族各个时期、各种社会生活中的苦难和欢乐,也用其来表达本民族的思想、情感、愿望和意志。
为了更好地了解今天变得更加多样化的哈尼族儿歌,要对其进行简单梳理。根据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民间流传和作家创作两种儿歌;根据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知识类和生活类两种儿歌;根据功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而这篇论文则是以儿歌的使用对象进行分类,包括长辈用来哄儿童的歌——摇篮曲和催眠曲以及儿童们自己唱的歌——游戏歌和学习生产生活知识的歌等。
哈尼民族能歌善舞,且热衷于进行各种歌舞活动,因为他们还在长辈背上的时候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例如,哈尼妈妈把儿童背在背上边摇边唱,温柔至极的音调和着甜甜的音符,使儿童沐浴在音乐的海洋里。
还有在哈尼族的火塘边,哈尼妈妈唱着优美的催眠曲,婴儿渐渐进入梦乡。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摇篮曲和催眠曲是为了哄儿童睡觉而作,其曲调一般委婉抒情,节奏不快,优美动人。无论是谁唱的歌,无不透出那无私的长辈之爱,这样的爱深深地浸润这儿童们幼小的心灵,一代又一代的哈尼子孙在爱的音乐中陶冶成长。因此,哈尼人民如此热爱音乐就不难理解了。
逐渐长大,儿童们离开了长辈的怀抱,开始唱自己的歌。
1.游戏歌
游戏歌就是儿童们嬉戏玩乐时载歌载舞演唱的调子。如哈尼族儿歌《做泥团》和《阿罗窝依》。
另外,儿童在做游戏时演唱的儿歌——《阿迷车》是哈尼族中最出名的儿歌。他们喜欢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在寨子的广场上、树荫下,拉着手,围成圈,边跳舞边唱《阿迷车》。
这种游戏歌至今都在哈尼族儿童中广泛传唱,它的歌词内容涉及广泛,曲调短小精练,演唱的形式多样,并伴有趣味十足的舞蹈和游戏。
2.学习生产生活知识的歌
这些儿歌大多由成年人创作并教授给儿童演唱,因此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哈尼语音,体现了这个民族对自己后代的深情期望。有关于自然节令的儿歌,如哈尼族《播种的时候到了》。
有对自然认识的儿歌,如《月亮歌》。此类儿歌一般曲调短小精练,音域不宽,节奏鲜明,轻快活泼。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儿童知识,儿童从小在“寓教于乐”中自然地学习和成长,即使在今天的生活中它仍起着这样的作用,所以儿歌蕴含的知识和历史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通过以上列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儿歌的发展历程中,其教育意义超过一般的家庭教育,还形成自身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规律。换句话说,儿歌不仅对儿童具有娱乐意义,也有深刻的审美教育意义。听儿歌、唱儿歌,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种较高的审美享受。
因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一直冲击着每一个文化角落,以至于在今天,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正逐渐缩小,许多传统的音乐形式正濒临消失。所以如何继承与发展哈尼族儿歌,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一个民族如果能较好地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就能保证该民族的个性与情感不会变质和消散,也证明了该民族存在的价值”。
音乐自开始形成之时,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音乐中的强大力量,有时它可能具有语言、法制或武力所不能取代的功能。例如哈尼儿歌中就蕴含着传承教育和自娱自乐等功能。哈尼族作为生活在边地的山居民族,因过去一直都没有专业的教育机构,导致本民族千百年来累积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为人处世、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礼仪礼节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能凭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教育后代、传承历史以及传播文化。而这种传授形式,大部分都与音乐相关,特别是儿童的教育方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唱歌曲。这种施教方式能让儿童们主动记住那些引以为自豪的动人传说和魅力童话,对娱乐身心、启迪心灵、开发智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哈尼族儿歌有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原始形态,它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特色,不但不意味着它的落后,相反它正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文化成就。“原始艺术中看不到精确的再现,而只能看到有异味的形式,所以原始艺术使我们感动之深,是任何艺术所不能与之媲美的。”事实证明,在云南这样社会发展相对迟缓,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地区,同样会产生人类艺术的不朽之作。
音乐在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云南少数民族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哈尼儿歌有两种传承模式:第一种为自然传承,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多听多看就“自然而然”地将上辈流传的儿歌传承下来。这种传承是没有固定“教学关系”“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的,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之所以能够“自然传承”,在于儿歌的音调、节奏、技巧都相对简单,在民族内部的语言、社会生活、民俗、心理生理等条件基本一致是实现自然传承的基础。另一种为家族传承,包括父子、母女或其他家族内部之间的关系。哈尼儿歌都是由父母或老辈人教唱的,在哈尼族中,大人都认为父母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儿女唱歌,儿女的歌唱得愈好、记得愈多,表示父母的教育愈得体。
与此同时,对哈尼儿歌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建立起特殊的音乐观念:一方面,生态传承与民间音乐教育相结合。对民间音乐的普及应该从最基本的教育观念开始,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美学观的形成就是建立在普通百姓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和熏陶。笔者认为在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虽然因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如今哈尼族社会已经很难再按照口传心授的自然传承模式来传承音乐文化了,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新的适合哈尼族音乐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发展道路。
另外一方面,哈尼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是发展传承的驱动力。当哈尼族人民认同感产生时,其民间音乐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当地民众心中最为骄傲和自豪的音乐文化。这种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是对哈尼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极大推动力。
在全国“非遗”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处于“边缘”的那些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学者或是政府部门都针对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发展政策,并开始进行了各式具体的“非遗”保护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者,成立机构、制定政策、组织论坛、研究措施,关于如何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和行为已蔚然成风”。
首先,对哈尼民族音乐文化的录音、录像等资料进行整理、收补和出版。学者们应将加强对哈尼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抢救性地收集和补充工作,并整理成册记录或出版成书。政府部门应将在保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申报为“非遗”传承人,并将此类音乐文化申报为“非遗”保护项目。其次,将哈尼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带入学校音乐教育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本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还更新了传承方式,以地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带动、促进民族音乐文化整体的发展。最后,政府部门应支持本民族特色的各式传统音乐文化节日和民间民俗活动的打造,不止在经济上的扶持,还需派人专门负责管理与开展,保证这些节日和活动的传统性和民族性。一方面,让哈尼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登大雅之堂展现风采的机会;另一面,则能达到传播和交流的目的,保证当地民族音乐的文化生态环境。
每个民族的音乐中都浸透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它们是各民族生态意象的一种反射形态,是本民族生命、灵魂和精神的一种存在方式,是民族历史淋漓尽致的显现。作为哈尼音乐中具有本土特色的元素——哈尼儿歌,儿童可以在歌声中体会祖辈留下的历史文化,继承属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并运用歌声来表达本民族内心的美好祝愿。不仅如此,哈尼儿歌还有着其他民族没有的特殊性,它不仅是属于哈尼本民族的财富,也是补充与丰富世界文化宝库的材料。“每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