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龙(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校园歌曲在新时期作为一种歌曲的存在形式,越来越被广大学生和音乐爱好者所认知,一些优秀的校园歌曲也在较大的校园范围内广泛流传。然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末,校园歌曲创作出现了萎缩现象。认真研究其萎缩的原因,并找到一条健康发展之路,是教育部门领导、音乐教师和广大音乐工作者特别是广大作曲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园歌曲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港台传入大陆。20世纪70年代,祖国大陆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当时的“群众歌曲”由于受那个时代的主题“革命”的影响,很多歌曲都带有革命性、阶级性、战斗性、口号性的色彩,因此,使得大多数歌曲(少数优秀歌曲除外),其旋律呆板,节奏生硬,缺乏情感和表现力。在校园里学生所唱的歌曲,大多被当时的“革命”歌曲所代替,而适合学生演唱的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歌曲少之又少,在那个年代,要是有哪个学生唱《美酒加咖啡》这样的歌曲,会立马被扣上资产阶级“靡靡之音”的帽子,甚至会把这样的学生当成地痞流氓进行严肃的处理。而此时,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一种带有清新气息的校园歌曲却在悄然地孕育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并经由港台传入中国大陆,当时的主要作品有:《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童年》等,这些歌曲由于旋律清新、节奏明快、动感强烈,在青年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很快风靡整个大陆校园,特别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反响强烈。也正是因为校园歌曲有此发展历程,有人则把校园歌曲的概念定义为:“校园歌曲广义上讲,特指在中等及高等学校教育中流行传唱于青年学生中的歌曲。”在很多论述高校“校园歌曲”的文章中多引用此定义。
时代在发展,科技文化不断在进步,校园歌曲也亦如此,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校园歌曲做较全面的理解、认识和定位,更有利于今后校园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方向、更有利于促进广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构成校园歌曲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点:
1.校园歌曲要能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
校园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为主旨进行的。因此,校园歌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为理念,歌词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密切相关。至今已经广泛流传于校园的优秀歌曲有很多,如《上学歌》《校园的早晨》《校园里有排美丽的白杨》《毕业情怀》《童年》《告别校园》《校园的铃声》《我们的班级》《课间十分钟》《中学生毕业歌》《敬礼!老师》《走过老师的窗前》《国旗,在校园升起》《校园文明“心”字歌》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在描写刻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抒发着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敬仰、赞美之情。
2.校园歌曲的歌词、旋律要能够突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校园歌曲与其他类别歌曲的突出区别是,校园歌曲的主唱群体是学生,按学习阶段从低到高又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阶段,由此构成了学生从儿童、少年、青年等不同的年龄层次,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上有着各自的差异,其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校园歌曲创作,在歌词内容、表现形式、旋律发展、节奏变换、演唱音域等多方面都要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相适应。如《老师我想你》这首歌:“春天的花开了,老师我想你,你的恩泽如绵绵细雨滋润我心底。夏天的蝉叫了,老师我想你,你的教诲似凉爽的风,轻抚我耳际。穿越人生的悲欢离合,老师我想你。走过循环往复的四季,老师老师我想你我想你,你是我最美好的回忆。”这是一首歌颂老师题材的歌曲,歌词含义深刻,歌曲旋律婉转动听,演唱音域为十二度,特别适合青年学生演唱;而《天地间最美的形象》这首歌:“让花朵注目的是太阳,让星星注目的是月亮,让孩子笑脸注目的是您,您是我们的太阳月亮太阳月亮。啊,老师!人世间您是纯朴的诗章;啊,老师!天地间您是最美的形象。”这首歌同样是以歌颂老师为题材,但歌词中所说的“天地间最美的形象”是指少年儿童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歌曲旋律活泼欢快,歌词充满着少年儿童的纯真与可爱,演唱音域为十度,特别适合少儿演唱;关于歌曲在演唱者年龄上的要求,在成人歌曲中,有时个别歌曲会根据某种特殊需要,在演唱者年龄上有所强调,但多数成人歌曲在演唱者年龄上的要求都不如“校园歌曲”表现的那样强烈。
3.校园歌曲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奋进,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积极传播正能量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承担着教书育人双重任务,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既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又要教导学生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而校园歌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歌曲正是以其清新优美的旋律,健康向上的歌词,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就像《国歌》《少年先锋队歌》等经典歌曲一样,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多年的校园歌曲创作与发展中,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校园歌曲,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歌声与微笑》《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队旗跟着党旗走》《中华同唱和谐歌》《少年梦、中国梦》《八九点钟的太阳》《我把祖国爱心窝》等,这些歌曲都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应把校园歌曲定义为:由广大学生为主唱群体的,适合在全国各类学校范围内传唱,歌曲旋律清新流畅,歌词内容能充分表现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激励学生学习、奋进,德、智、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积极传播正能量的歌曲。
在很多歌曲创作理论书籍中,大多把歌曲创作的体裁总体分为抒情歌曲、赞颂歌曲、进行曲(也称队列歌曲)、歌舞性歌曲、诙谐讽刺歌曲、劳动歌曲、叙事歌曲、表演唱等。对此,但凡有一定作曲知识的人都非常了解和认同,然而在当今我国音乐界有关歌曲体裁的再划分中,有人把校园歌曲、学生歌曲、儿童歌曲也划归到了歌曲的体裁当中,还有人根据不同的身份职业分为“军旅歌曲”“工人歌曲”“行业歌曲”“企业歌曲”,从专业性上分为“艺术歌曲”“通俗歌曲”,从年龄段上又分为“老年歌曲”“成人歌曲”“少儿歌曲”“青年歌曲”凡此等等。体裁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针对上述的种种划分,笔者则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把校园歌曲、军旅歌曲等作为歌曲的体裁称谓这一说法就不够准确,试问在上述任何一种歌曲中,是否在歌曲自身也各自涵盖着某种抒情歌曲、赞颂歌曲,或是劳动歌曲、叙事歌曲等体裁呢?这种体裁中包含体裁的观点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况且有很多学生歌曲、少儿歌曲本身就在校园歌曲之列,不如直接叫校园歌曲好了,何必搞得那么复杂。同样,有很多工人歌曲、行业歌曲也同时属于成人歌曲的范围,难道还要把它划分成“工人成人歌曲”“行业成人歌曲”吗?有些“群众歌曲”在过去的年代因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革命”,所以又叫“革命歌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歌曲”一词已经早早远离我们而去,随之而来的是“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等新的名词不断在闯入我们的眼帘。歌曲的体裁是存在于歌曲本身并伴随着歌曲创作永远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设想一下,如果把“革命歌曲”也作为歌曲的一种体裁,怎么能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呢?
由此可见,歌曲的体裁与歌曲的类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歌曲的体裁还是类别,都不能仅凭歌曲的名字或表面因素就轻率地做出判定,而要从根本上弄清楚体裁与类别的基本含义,那就是:歌曲的体裁指的是歌曲的表现形式(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歌舞歌曲等),而歌曲的题材(内容)则决定了歌曲的类别(校园歌曲、军旅歌曲、行业歌曲等)。因此,校园歌曲和其他军旅歌曲、行业歌曲一样,只能是歌曲的类别之一,而不能用体裁这一概念来称谓。如此不加斟酌的胡乱定义归类,只能造成学术界和创作理论上的混乱,而不利于歌曲特别是校园歌曲的创作。
对校园歌曲所涵盖的范围,要以新时期校园歌曲的重新定义为依据,在对校园歌曲的认知上要重新拓宽思路,不要片面认为只有歌词中出现校园、学生、老师字样的歌曲才是校园歌曲,而应从更宏观的角度界定校园歌曲的范围,把那些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的,能激励学生学习,催人奋进,爱党爱国,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的歌曲,都纳入到校园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范围,这样才能抛开由校园歌曲发展史带来的简单而又有局限的界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新时期的校园歌曲,从而扩大校园歌曲的创作与演唱范围,给广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对优秀校园歌曲选择与演唱的空间。
有人把少儿歌曲也划到了校园歌曲的范围,理由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儿童、青少年均在学校受教育,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反映了校园学生的思想感情。这种观点笔者倒是比较认同的,但也不能绝对化,因为有的歌曲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虽然由少儿演唱,但歌曲的内容与少儿的校园学习生活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如电视剧《济公》《宰相刘罗锅》中的插曲就是由少儿参与伴唱、朗诵的,电视剧红高粱中的插曲《九儿》,很多少儿也很喜欢听、很喜欢唱,但这类歌曲却不是校园歌曲。而由作曲家谷建芬作曲的《歌声与微笑》这首歌,如按年龄段划分,一定会划归到少儿歌曲的行列,而事实上这首歌不仅少年儿童可以唱,成年人也可以唱,在2016年8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次音乐晚会节目中,完全由老年合唱团演唱的《歌声与微笑》这首作品,其演唱效果更是优美动听,但它却是校园歌曲,更多的是由学生来演唱。可以说校园歌曲中包含少儿歌曲,但不等于所有少儿演唱的歌曲都是校园歌曲。
另外还有人把“教师歌曲”也划到校园歌曲的范围内,理由是教师与校园与学生与教育密不可分,这种观点看上去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对此仍有不同的见解:众所周知,学校主要的受教育者是学生,校园歌曲的主要演唱群体当然也是学生了。“教师歌曲”顾名思义就是由教师群体主唱的歌曲,且歌曲的内容也一定与校园、学生、教书育人有着密切关联。然而,在众多的歌曲中,符合这一题材的歌曲却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有的歌曲虽然歌词中出现老师的字样,如歌曲《飞来的花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师恩如海》《今天是老师的生日》等,但这些歌曲大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歌颂老师的,更适合学生演唱,而不适合老师演唱。既然此类作品少,也就没有必要再归类,只要把老师看作是校园歌曲中被学生敬仰、歌颂的对象就可以了。
关于校园民谣是否属于校园歌曲的问题,目前音乐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很多人持模棱两可态度。以歌曲《同桌的你》为例:“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曾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从歌词的内容所反映的情感上看,是一个离开校园多年的成年人(曾经的学生)对过去学生时代美好往事的回忆和留恋,说他是校园歌曲是因为:虽然当年的学生时光已经远去,但歌词故事中的主人公仍然是以曾经的学生的身份在回忆着过去,反映的也是校园的生活与情感,只不过年代久远了些;说它不是校园歌曲是因为:其歌词内容与现实学生的学习生活毫无关系,所反映的不是在校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以上二者的选择上,笔者更倾向于后者,还是叫它校园民谣为好。因为当今的校园倡导的是学生的学习、奋进、求知、钻研,良好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而《同桌的你》反映的则是单一的、缠绵的爱情主题,不利于新时期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两会的胜利召开,为全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也是格外的重视,处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校园歌曲的建设一定要跟上党和国家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新一代建设人才。
校园歌曲从形成、发展到今天,有着不平凡的历程。曾经在大陆校园有过辉煌,也曾有过低谷;曾经有一批经典作品的问世,也曾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出现萎缩的局面。但在新时期随着校园艺术文化环境建设迅猛发展,校园歌曲又迎来了新的创作与发展机遇。所以,我们呼吁广大音乐工作者和校园歌曲创作爱好者要紧急行动起来,重新为校园歌曲的创作与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首先从思路上入手,打破传统的、陈旧的创作模式,更新观念和创作手法,结合当今青少年的喜好,在歌曲旋律、节奏、和声、配器等方面多加进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使之更加符合新形势下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审美,同时也要号召社会各方面的音乐有生力量参与其中,不断扩大校园歌曲的创作队伍,积极发挥在校青年学生的创作热情,创作出具有新时期时代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校园歌曲。
在新的时期重视对校园歌曲的创作是必要的,而在重视校园歌曲创作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有效推广、传播校园歌曲的重要性,当今的流行音乐(也称流行歌曲)之所以那样盛行、那样备受青少年喜爱,除了流行音乐自身所具有的时代性、流行性和可接受性外,还有更重要的方面,电视媒体的强大支持,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的《天籁唱将》等很多电视节目,都为流行音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而使流行音乐至今都在全国大多青少年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想使校园歌曲真正能在广大校园学生中传唱,就必须重视其推广与传播的途径。目前切实可行的传播途径有:
1.通过音乐杂志、刊物发表(综合音乐杂志开设校园歌曲专栏)
在众多的音乐杂志、刊物中,《校园歌声》《中小学音乐教育》《儿童音乐》《音乐教育与创作》等,都可为校园歌曲创作提供很好的发表平台。有的音乐类综合杂志也设有校园歌曲专栏。
2.通过电视节目播出
通过电视节目播放校园歌曲,特别是在教育类频道增设校园歌曲栏目,是校园歌曲推广与传播最有效的手段,而这种办法实施起来其难度也非常大,需要由政府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介入,以行政的方式加以推进实施。
3.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推介
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网络已成为现代人交流必备的重要平台,校园歌曲的创作与推广,除借助其他传播方式外,更不要忽视网络传播和交流这一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一传播优势,将一批优秀的校园歌曲传播推广开来。
4.举办校园歌曲主题比赛
通过各类形式的校园歌曲主题创作与演唱大赛,加大对优秀校园歌曲的评选推广力度和奖励措施。
5.校园广播电台、学校音乐课堂
学校广播电台是校园歌曲最直接、最方便可行的传播方式,要充分利用本校直接管理、直接控制这一便利条件,将一批优秀的特别是由本校学生自创的校园歌曲得到推广与传唱。同时借助音乐课堂的教育功能,重点推介有教育价值、有音乐影响力的“主旋律”校园歌曲,使之在音乐课堂中形成强大的音乐教育氛围。
总之,校园歌曲作为歌曲创作的新生门类,虽然发展进程比较短,但它的演唱群体几乎占据了全国儿童、青少年的全部。如果创作发展得力,传播方法得当,对加强校园艺术文化环境建设,培养新时期德、智、体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