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土家族民间歌舞初探

2018-01-24 11:26四川省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8年5期
关键词:衬词秀山号子

■包 仿(四川省文化馆)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周武王封巴为子国,而有“巴子国”之称。汉代称“巴郡、南郡蛮”,隋唐前称“五水蛮”,宋以后称“土丁”“土人”“土民”“土蛮”,清末始称“土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古代巴人的后裔与当地某些部族融合成今日的土家族。

土家族自古以来就生息于川、鄂、湘、黔4省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宋、元尤其明、清以来,大量汉族人口迁入这一地区,土家族与汉族和苗族等兄弟民族交相杂处,漫长的亲密交往与融合,土家、苗等各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其中土家族的汉文化程度极高,使用汉语,从汉族姓氏,习汉族风俗。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土家族得到承认为时很晚,直到1957年,国家方正式承认其为单一民族。

重庆境内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江地区的酉阳、秀山、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其民间歌曲是在上述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与这一地区的汉族、苗族在共同的经济生活、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中,相互融合及共同创造、共同流传与共有、共享的精神产物。

■重庆土家族民间歌舞种类

土家族无文字,长期使用汉文,民间歌曲大都用汉语传唱,民歌的品种及称谓也基本与汉族一致,音乐形态和风格与汉族民歌也很近似。重庆土家族民歌体裁主要有山歌、劳动号子、风俗歌、小调等。

(一)山歌

土家人喜欢在山野田间唱歌,山歌曲目丰富,流传面广。土家人出口成歌,擅长即兴编词,歌词常用比拟、夸张、双关语、谐音等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其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语言风趣,乡土气息浓烈。

重庆土家族山歌中最具代表性和特点的是“薅秧歌”“薅草歌”,它是土家人集体在水田、旱地除草时演唱的一种山歌体裁,若加以锣鼓伴奏,又称之为“薅草锣鼓”,当地谓之“打闹”。“打闹”为一人击扁鼓、一人击锣,由鼓手主要领唱,锣手应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其组合方式有多种:领唱有一人领、二人对唱领;“众和”有众人齐唱、“应唱”与“帮腔”等不同方式,其中,“领、应、帮”的形式颇具地方特点。“领”有平腔与高腔。“应”为一部分人以真嗓低音应和一句衬腔,称为“应莽筒”。“帮”为以高腔帮腔齐唱,称为“帮尖”。“打闹”的曲调有以腔调、衬词、衬句、“号”(薅秧、薅草称“号”或“号子”)来命名的,腔调名称繁多,如:“大板腔”“梁山号”“花号”“唢呐号”“闹台号”“三声号”“九道拐”“散花锣鼓”等。歌词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编唱。按一天的时序和劳作过程,常有习惯的曲目与演唱次序。内容包罗极广,有传说、故事、戏文和风趣诙谐的歌,以调节人们的情绪,激发劳动热情。

(二)劳动号子

重庆土家族的劳动号子主要为船工号子和石工号子。其他的劳动方式(如木工上梁)中也有一些号子。

1.船工号子

重庆土家族船工号子以境内的秀山小河号子和酉水号子的地方特点最浓,主要有摇橹号子(又称橹号子)、荡桨号子(又称桨号子)、拉纤号子、撑篙号子4种,其中又以橹号子和桨号子最有特点。秀山小河与酉水湍急险峻,橹号子的领唱常以急促的说白、吼声夹着短促的衬词号腔,众人以吭、嘿的呼号紧紧应和,节奏紧促,情绪激烈。桨号子速度和节奏较为平缓,音调较柔和,情绪也较松弛。

2.石工号子

重庆土家族石工号子中以撬石号子最有特点。号子的腔调名目主要有以开头的唱词和衬词取名的“鲁班号子”“岩角号子”“幺姨娘号子”“唢呐号”等等。通常为领和形式,音乐配合撬石的动作,节奏鲜明而有规律。

(三)风俗歌舞

重庆土家族的风俗歌主要有婚嫁歌、丧歌和灯调3种体裁。

1.婚嫁歌

婚嫁歌是土家人婚嫁过程中唱的歌,主要是“哭嫁歌”。一般在姑娘出嫁前六七天唱起,也有早至半月至一月前唱起的。内容主要表现将出嫁的姑娘对父母、兄弟、姐妹和近亲的留恋和惜别,对封建婚姻的控诉,一直唱到迎亲时的“哭上轿”达到高潮。

2.丧歌

土家族丧事仪式需请“歌师”唱丧歌,唱时伴以锣鼓、钹、镲,这种形式在重庆地区又称“丧鼓”“孝歌歌堂”。歌有“开场歌”“接歌”“坐堂歌”“闹出魂”“穿花歌”“孝歌”“历史歌”等。丧歌的音乐结构多为上下句或单乐句的反复。歌唱与打击乐轮番穿插,唱时伴以轻敲,仪式隆重,气氛热烈。

3.灯调

重庆土家族流传的灯调有“花灯调”“狮灯调”“车灯调”“土地灯调”等,其中尤以“秀山花灯调”闻名全川。

“秀山花灯调”又称“跳花灯”“跳团团”。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是花灯表演的盛期。花灯班子由二丑、四旦和伴奏乐队(两副锣钹、两把“嗡琴”——自制胡琴)共12人组成。旦、丑角表演时左手执罗帕、右手执白扇。一旦一丑表演称“单花灯”,二旦二丑表演称“双花灯”。其中,旦角的舞蹈端庄秀丽、活泼乖巧,舞蹈动作强调身体的单边摆动动律;丑角的舞蹈朴实健壮、诙谐幽默,舞蹈是在“矮桩”的基础上,加以膝盖的屈伸带动身体的摆动;同时,旦角和丑角舞姿变换、相让避身的舞蹈形态,形成了“秀山花灯”的独特之处。花灯表演的舞和唱的传统习惯是:舞时不唱,锣鼓伴奏;唱时停舞,以唱为主,辅以简单舞姿。

花灯曲调分“正调”和“杂调”两类。“正调”专用于灯班祭祀灯神的仪式和拜年、贺喜场合;“杂调”包括除“正调”外的所有曲调,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爱情、故事等,与人民生活联系紧密。由于秀山地处川、湘、黔3省交界处,秀山花灯的曲调除来自当地土家族、汉族的山歌、小调外,也受邻省的小调、戏曲的影响;曲调丰富,别具一格。唱词的句式灵活多样,多以七字句为主,五字句、十字句次之,还有较多灵活自由的长短句式。如《送寿月》:“正月里来正月正,跳起花灯耍龙灯;家家户户喜盈盈,贺新春;两边升起万年灯,亮晶晶;玩花灯,天下太平。”并常穿插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衬字、衬句于正词之中,如“哟咿哟咿哟嗬咿哟”“哥呀哈里呀”等;也有在正词唱完后加上长段衬腔的,增添了活跃、热烈的气氛。秀山花灯调的音阶调式也有别于当地山歌,除常见的五声音阶“sol”调式、“l a”调式外,常出现六声性旋律:“l a、si、do、re、m i、sol”和“re、m i、f a、sol、l a、do”,也还有两个音列交替(或先后)出现,形成五度转调的现象,如《黄杨扁担》《绣荷包》等。曲调进行以级进为主,间有小跳,旋律线富于变化,婉转起伏,柔和优美。节拍以二拍子为主,兼有混合拍子;节奏与舞蹈步伐紧密联系,形态较丰富,情绪热烈欢快。

“土地灯调”主要流传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跳土地灯与土家族的土王崇拜有关。每逢正月初一、十五在街头演出,角色为4名男性,分别扮演土地公(右手拄拐杖,左手拿拂尘)、土地婆(身背小孩,象征送子)、春官(丑角,手执蒲扇一把)和报子。演出时,在锣鼓声中报子先出场说吉利话,然后在唢呐声中土地公、土地婆和春官出场,春官说春、唱春,赞土地的功劳。场上歌舞相间,表演风趣。土地灯调吟诵性较强,与当地山歌曲调类似,节奏鲜明,乡土气息浓郁。

(四)小调

重庆土家族的小调与重庆汉族地区流传的小调相同,其风格朴实,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妇女生活为主。它的音乐多取材于当地的山歌、风俗歌,经长期演化而成。结构短小匀称,歌词质朴,衬词生动,生活气息浓郁;旋律与当地方言声调结合较紧密,曲调类型丰富,有的吟唱性较强、有的歌唱性强,委婉动人。如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望郎歌》《苦儿媳妇》等歌曲。

■重庆土家族民间歌舞风格特点

重庆土家族民歌的体裁、形式和种类多样,音乐风格有明显的地区性特色,主要音乐特点如下:

音阶以五声音阶为主,六声次之。一首歌中虽然出现六声、七声或包括游移音级的音列,但都以五声为骨干。最常见的调式有以“sol、do、re”为支架音的“sol”调式和以“l a、do、m i”或“l a、do、re”为支架音的“l a”调式,其他还分别有以“do”“re”“m i”为终止音的调式。民歌的调性有的较单一,但也不乏色彩音和调性变化,常见以“f a”代“m i”向下五度调的暂离调或转换(以“si”代“do”的次之),在“薅秧(草)歌”和“花灯调”中出现较多,旋律色彩丰富,调性变化灵活。

重庆土家族民歌的节奏有规整与自由的两种类型,但总的特点是节奏有序,即使在一些节奏属自由松散型的歌种(如山歌、薅秧歌等)中,也散而有节,疏密有致。音乐节奏在唱正词时密集,句尾时松散(或长音,或拖腔),前后呼应,上下对称。薅秧(草)歌的节奏、节拍更自由并具有即兴性,但保持着领唱时较自由,帮腔时较规整的特点。

歌词结构严谨,主要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多以四句为一段。句间穿插丰富的衬词,或在句后、段后加上衬词段。音乐结构以两句式乐段和两个乐句的重复与变化重复的四句式为主,结构上注重呼应对称。在薅秧(草)歌中,由于领唱、应唱、帮唱的交替与穿插、衬词段的运用和新音乐材料的出现,乐段结构一般都较长大;有乐句与乐段的扩充形式,也有呈对比性的两个乐段以上的结构形式。

重庆土家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唱法有高腔、平腔、矮腔,以高腔最有特色。薅秧(草)歌中的高腔高亢悠扬与帮腔(尤其是“应莽筒”)的雄浑结实形成对比,起伏交替,气势宏大。音调及旋法特点是三音列 (如“sol、l a、do”“l a、do、re”)为核心,分别以“sol”“l a”为起讫音的三音列及其上下五度移位的三音列,在旋律中屡屡出现;旋律句式与歌词句式结构密切结合,多以句读、词组形成带长音的乐节,句尾常有衬词拖腔,尾音多下滑,音乐风格热情泼辣、活泼风趣。

重庆土家族民间舞蹈同样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民间祭祀舞蹈“摇宝宝”、丧葬祭祀舞蹈“打绕棺”、民间舞蹈“踩戏”和民间舞蹈“秀山花灯”等。如此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歌相辅相成,形成了“民间舞蹈歌舞不分家”的独特文化现象。

■结 语

重庆土家族民间歌舞是土家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珍贵精神财富,它以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种类和复杂多样的民间音乐曲目、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为我国民间音乐舞蹈园地增添了色彩;它所蕴藏的人民性、民族性等深厚内涵,为我国的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史料,如同“巴蜀文化”丰富着“中华文化”一样,重庆土家族民间歌舞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衬词秀山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雪花
王秀山:协会的根本是做好行业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