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首先,二度创作作为作曲家与欣赏者之间的中介,通过表演者对作曲家所作乐曲的诠释为欣赏者提供更加丰富有活力的乐曲,将作曲家的心灵与生命通过音乐与欣赏者连接起来。
1.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的本质是表演者将他所看到乐谱上的音符、节奏以及所有的表情记号用自己的理解转化成有生命的旋律,通过表演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首先,作曲家将自己头脑中源源不断的乐思记录在乐谱中,但无论多么详细的乐谱都无法精准地记录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这时就需要二度创作的力量,将一些无法记录在乐谱上的乐思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得到补充和丰富,使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音乐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着,古代的音乐作品至今还活跃在听众的心中,正是通过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才使音乐内在的生命力得以传承,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国古曲《高山流水》①正是一个二度创作的典型例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首乐曲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直至今日,这首乐曲已不仅仅以一首古琴曲而著名,它更是代表着中国的传统音乐,艺术家们通过各自的二度创作使这首古曲享誉世界。
2.音乐表演的演奏意蕴
演奏者接触作品的第一步就是要整体把握和感知音乐作品的音符、表情记号等因素。当然,不仅要把握乐曲的曲式结构,还要对其风格特征及时代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演奏者在二度创作的基础上必须保持乐曲原有的表情记号、演奏方法。
表演艺术家在熟识乐谱的同时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才能深入地体验作品内在的意蕴,在对乐曲的审美感知下通过联想想象领略乐曲中丰富的内涵,把握作曲家的精神和情调,使所有的乐曲材料形成一个统一又富有变化的整体,这是音乐二度创作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在理性分析乐曲整体的同时,也要了解作品的和声、结构、背景、风格特征等。我国著名二胡家王国潼②在演奏具有河南风味的《翻身歌》③时,细致地将全曲40多处滑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在理性分析下,结合了河南民间音乐风格,根据曲谱中的装饰音走势和变化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处理,使这首二胡曲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又不缺乏艺术感染力。
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与音乐音响的物理结构之间存在对应,音乐审美在本质上就是两者相互协调的双向活动。表演者同时也是听众,每个艺术家在成为演奏者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审美心理对于表演者来说,也是评判自己表演好坏的表演心理过程。音乐最擅长于表现和激发情感,因此,审美过程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情感体验④。当然,这并不强制要求,表演者的表演心理必须与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感体验完全一致,能够准确、细致地体会音乐中抽象的感情内涵。
音乐欣赏作为检验音乐表演的中心环节,它的地位不可动摇。表演者所演奏的音乐通过欣赏者的欣赏才能实现音乐本身的基本价值。同样,作为表演者,同时也作为作品的听赏者,对自己演奏乐曲有着超出普通听赏者不一般的感受。
艺术家不会只单演奏一种形态风格的作品,他们所演奏的作品中有以显示庄严宏伟的阳刚之美,听赏者在被音乐震慑的同时心中的激情也被点燃。在欣赏这类作品时,听赏者以感情体验为主,在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引起理性的思索。因此,表演者可通过欣赏心理对音乐表演心理结构进行强化,演奏出慷慨激昂的激情来;音乐中的阴柔美,多是一些旋律轻柔、略带悲伤的乐曲,使听赏者心中的爱与温暖被唤起,这时,演奏者要放缓自己的思绪,将自己代入到音乐中去,让自己的心理充满爱,给听赏者带来审美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快感;还有音乐中的喜剧美,可以模仿人的音调中幽默滑稽的因素而流行,我国的传统乐器唢呐就擅长用各种演奏方式来模仿,例如,在张晓峰⑤唢呐独奏曲《山村来了售货员》中,用唢呐“卡腔”⑥技法模拟出吆喝声,这就需要表演者具有高超的技巧;有了喜剧美,当然也少不了悲剧美,听赏者在如泣如诉的音调中感受到对人性炽热的爱,对人类命运深切的同情,对死的哲学思索等。在这种悲的旋律下,听赏者由演奏者引导着将悲化作美,充满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研究音乐的审美及欣赏心理是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荀子的《乐论》这样具有跨时代影响的、内容较丰富的音乐心理学著作,先秦时期的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关注的问题已比较广泛,主要是研究关于音乐的心理功能和审美心理。一方面,阐述了音乐具有协调社会心理、心理调节、教育心理等功能;另一方面,研究出了音乐的部分审美心理,例如,听众心理和审美心理。先秦时期提出的这些主要研究问题为后世对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的音乐心理学思想在先秦时期打下的研究基础上,更深入地发展了音乐心理功能、审美功能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开拓了先秦时期没有涉及到的音乐表演心理的研究领域。东汉蔡邕《琴操·水仙操》中写到:“吾能传曲,而不能移情……。”在此,第一次出现“移情”这个词,说明在研究习琴的学习心理上有了具体的心理过程的分析,有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其中,两汉时期集大家的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大作《乐记》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作用,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魏晋时期
(1)躁静说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⑦中论述了声音并不能引发人的悲伤情绪,但是可以激发人心中的激情,并提出了音乐可以使人平静等观点。嵇康通过分析音调高低、节奏等音响动态强调了音乐的形式只是作用于人的情绪而不是人的情感,这个观点对当今关于音乐与情绪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2)表演心理
这段时期对音乐表演心理学的研究不甚成熟,主要从“师文学琴”这个故事中揭示了心、手、器、弦与表演者物理、生理、心理三方面的协调关系。
3.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进一步研究了魏晋时期关于四件与三理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更着重论述了表演者的情感体验在整个音乐表演心理学中的地位。《三极篇》文中提到了悲、思、怨、慕四种情绪内蕴于心,而这些情绪会在演奏者所演奏的琴声中表现出来。
音乐表演心理的研究在这一大时期中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也相对成熟,在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音乐表演心理思想。这一阶段对表演心理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表演中的情感体验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提出要将表演者的情绪表现重视起来,之后徐大椿在《乐府传声·曲情》中更强调了表演者不仅要做到传情,还须准确地掌握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态表现。文中还提到这么一句话:“必唱者先设身处地……”,意义表演者要通过联想想象将自己想象成整个乐曲的主人公,将曲中主人公的情绪情态与自身的客观情绪相融合。
2.表演创造中的想象
这一方面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中,阐述了想象在演奏中对演奏者所带来的影响。在《琴况》中,“所谓希者...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描述了在音乐表演心理中想象的境界,是表演者常见的心理活动。《远况》中地更集中的提出了想象在习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想象作用的细节描写,令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表演者演奏中的想象活动的特征。
3.表演中的感悟
《溪山琴况·迟况》中对表演心理中的感悟有着非常情趣的描写,“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明...”通过对景象的比拟,传达着对表演心理的感悟,增强表演者的感受,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忘我之境。
4.心理动态的外化
所谓心理动态的外化,就是弦、指、音、意之间的辩证关系。《溪山琴况》中提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合至矣。”意指手指要顺应弦的特性,同时,手指的演奏方法符合音调表现的要求,音乐的表现要顺应曲中的意蕴,完成音乐整体的构思,达到物理、生理、心理的协调统一。这种超前的辩证关系直至今日仍有参考价值。
5.环境心理对表演心理的影响
在古代琴论中,习琴的环境对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山居林静……所出皆至音……。”可见在清风明月的环境中习琴,使人心神宁静祥和,这种心境才适合琴曲意趣的表现,习琴者才能弹出至音与情趣。
6.表演者的心理结构
在古代音乐文献中,经常出现研究表演者心理结构、心理定势与音乐表演关系的篇章。其中,在《溪山琴况·静况》中论述了性情淡泊,具有涵养的人才能达到心、指、音静之大音希声的境界。《逸况》也强调了音乐与人品之间的关系。《迟况》中则提出了习琴前的心情、神思对音乐的深远表达的意义。
中国音乐心理学思想发展的起始阶段为从先秦至明清时期,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是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承续阶段,学者们一方面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学习国外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与现有的思想相融合加以运用。1980-21世纪初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处于活跃阶段,大量的学术队伍与骨干为国家科研出一批学术专著和译著,为国内音乐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做出贡献。
21世纪的研究方向更趋向于应用型的研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表演教学中。当代,越来越多的学生向音乐表演的方向发展。从幼儿到中小学学校教育中便开始了有关于音乐表演的实践,例如,在元旦晚会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晚会的节目安排,吹拉弹唱样样都是应用在生活中的音乐表演。这时,音乐表演心理学便派上了用场,在表演时为学生排解紧张的情绪。当然,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也在慢慢进行着。其一,以中国古代丰富的音乐表演心理学作为基础,探究本土文化中独特的音乐心理概念;其二,引进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以适应本土化的要求。
注释:
①《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王国潼,二胡演奏家、教育家.1939年生于山东,创作改编的作品有《怀乡曲》《翻身歌》《奔驰在千里草原》等曲,编著有《二胡曲九首及其演奏艺术要求》一书及《二胡练习曲》等基础教材.
②《翻身歌》是著名二胡演奏家王国潼先生根据张撷诚原作板胡曲《翻身不忘共产党》改编而成的.
③蔡忠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56-124.
④张晓峰,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擅长多种民族乐器.吹打乐《迎宾曲》、唢呐曲《山村来了售货员》、琵琶协奏曲《琵琶行》,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笛子协奏曲《诗韵三章》等,对中国民族音乐大发展贡献极大.
⑤卡腔,是唢呐吹奏艺术中的一个手段,意指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
⑥《声无哀乐论》反映出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