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洪斌 张一冉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鼓曲《双锁山》属乐亭大鼓曲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段,是乐亭大鼓靳派宗师靳文然的代表曲目,由李国春整理再创作于1949年,后经靳文然的不断创作表演,曲目更趋完善和规范,成为乐亭大鼓曲目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双锁山》说唱故事情节完整,连贯俏皮,文字活泼,人物刻画丰满细腻,个性鲜明。《双锁山》在唱腔的运用上几乎吸收了乐亭大鼓的所有精华,使该书段说唱唱腔完美、新颖,提高了观赏性,让观众在欣赏中能够产生共鸣,让人百听不厌。通过对鼓曲《双锁山》音乐唱腔结构和表演形式的探析,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鼓曲《双锁山》的音乐唱腔结构和表演形式,研究和总结《双锁山》音乐表演中具有的艺术特色。
《双锁山》是乐亭大鼓鼓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段,盛行于乐亭及冀东地区。经靳文然的不断推陈出新,加之靳文然新颖流畅的唱腔,使鼓曲《双锁山》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爱的经典作品。
乐亭大鼓由木板大鼓经民间流传衍变而成,融入了乐亭及周边地区的民俗民风,形成独特的唱腔,内含典型的乐亭地方方言语调,使其有别于其他曲艺表演。乐亭大鼓的唱腔结构是由“四大口”“八大句”、主体及结尾构成,由于《双锁山》曲目篇幅较长,唱腔中几乎包含了乐亭大鼓所有的唱腔,所以在《双锁山》书段中乐亭大鼓的唱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1)“四大口”是一种用于鼓曲书段开头的抒情慢板唱腔,一般用于描写环境,交代故事背景。由于其唱腔音程跳动幅度约在两个八度之间,气势高亢且每句后面都有很长的拖腔,尾音起伏跌宕,细腻婉转,故称“四大口”。乐亭大鼓中的“四大口”同京东大鼓的“四开板”、西河大鼓的四句“头板”等许多大鼓艺术一样,都遵循了民族音乐中常见的“起承转合”结构原则。从靳文然演唱《双锁山》所记乐谱中可以分析出《双锁山》书段开头是典型的“四大口”。
(2)“八大句”是连接开头段与主题段的叙事性的专用腔,一般用来介绍人物关系,为主题段展开故事做准备。“八大句”由八句流水板式的曲调组成,其中的唱腔又可细分为起腔、平腔、落腔。起腔包括一个起、落句,后附有一个短的拖腔,给人以开头之感;平腔由上下两句多次反复;落腔包括起、落句,落句最后三个字拉开,节奏放慢,有结束之感。
(3)主体段的板式、唱腔、调式调性都非常丰富。板式包含慢板、流水板、快板和散板;唱腔包含上字调、凡字调、四平调、散板摇唱等,还有大悲调以及学舌、怯口等作为辅助唱腔,这是一个完整唱段的最高潮部分。主题段演唱包括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以及心理描写和说唱者的点评等丰富内容,需要用丰富的唱腔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因《双锁山》曲目篇幅较长,主体段包含的唱腔与板式也是多种多样。
《双锁山》主体段中的一段慢板即四平调,是用来表现刘金定上下打量高君宝的心理活动,通过这种慢板唱段将刘金定的心理活动细腻地表现出来。从下面的乐谱分析中可以看出《双锁山》主体唱段中的慢板很好地表现出刘金定上下打量高君宝外貌的心理活动。
在主体段中,流水板常与四平调相连,用于大段叙事。基本结构为上下句重复体,分别有四个小节,下句固定音落在宫音。
4.结尾段由上、下两句尾子腔组成。结束段的调式必须转回开头段的同宫系统调,使其前后统一。尾子腔在内容上,上句用来告知本段书名,下句用来告知下回书名。
总之,鼓曲《双锁山》在唱腔上有着固有的规律和完整的结构,在鼓曲书段的演唱中,快慢相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更加体现了音乐结构的特殊性。
鼓曲《双锁山》的表演形式简单,只需要一人、一板、一鼓、一弦。说唱只需一人,演唱者用嘴巴和肢体语言来描绘场景、模仿人物,简洁又生动。
乐亭方言的“呔儿”味浓郁,在外地人的印象中,乐亭话就像是在唱歌。乐亭语言对乐亭传统地方文化如乐亭大鼓、乐亭皮影等的特色提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乐亭方言2016年入选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将其以数字化方式存入国家级语言有声数据库。
1.特有的乐亭词语
《双锁山》讲的是在赵匡胤伐南唐时,兵困寿州,东床驸马高怀德之子高君宝在去救驾途中路经双锁山,被占山女霸王刘金定计擒上山,最后二人成亲的故事。故事情节俏皮,语言文字活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唱段。其中,在《双锁山》的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怪不得说话带个山东味儿啊,垮了吧唧儿那么好听。”这句唱词中的“垮了吧唧”是地道的乐亭话,是乐亭人对除了乐亭话以外所有方言的语调的形容。在乐亭话中这四个字的节奏并不是均匀的,而是比如将这四个字放到四二拍的一个小节中,这四个字分别对应八分附点、十六分、八分、八分的时值。这四个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占山女王刘金定飒爽、泼辣的性格特点,在内容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若将这四个字换成其他字眼,想必就没有这么有味道了。
2.方言中的儿化音
乐亭方言中的儿化音非常多,丰富了书段唱腔的圆润感。比如“裤腿儿”“鞋带儿”“一边儿”,使得语言富有圆润之感。在《双锁山》书段中,有这样一段运用了大量的儿化音:“下身的中衣本是苹果花儿的绿,八宝花儿的罗裙儿系在腰中,许多的花草上边绣,绣的是凤朝牡丹单凤朝阳,喜鹊登梅是梅花串成,紫荆花儿的裤腿儿,是蛇皮花儿的带儿,袖带飘飘定金铃,人要不动它不响,人要一动金铃鸣,前走一步就听哗嘟儿咙的响,后退一步也响哗嘟儿咙,姑娘走了一个连环步,那么就听得,响哗嘟儿咙啊响哗嘟儿咙啊好几响哗嘟儿咙。”这段唱词描绘了高君宝眼中刘金定的穿着打扮,其中,几乎每一句都包含着儿化音,“花儿、带儿、裙儿”等许多若去掉变成“花朵、带子、裙子”,就影响了整体书段的唱腔。因为书段中几乎每一句后面都有拖腔,这种儿化音的拖腔也成了一大特色。
鼓曲书段《双锁山》的伴奏所用乐器是一板、一鼓、一弦,形式简单并不复杂,能够起到烘托情绪、增强感染力的效果。
(1)板用的是铜板,形如月牙。名曰“梨花板”声音清脆。在乐亭大鼓的演唱中,打板有固定的规矩,也会随着演唱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节奏。在《双锁山》快板演唱中,梨花板的所打的节奏是均匀的XX XX,在流水板的每一唱句间隔,板打的节奏是0X XX。演唱者自己打板,速度和力度的变化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与自身演唱相辅相成。
(2)鼓用的是与我国其他地方大鼓所用的小鼓大致相同,鼓放置于高约一米的鼓架之上,演唱者用右手拿一鼓键敲击。在演唱乐亭大鼓曲目之前,往往会单独打上一段鼓,称为“鼓套”,其有着固定的鼓谱和套路,鼓声起到吸引听众的作用。
(3)伴奏所用的弦是杆长、音色厚实的大三弦。之所以用大三弦,是因为该乐器的音色与演唱者的音色更加紧贴融合。三弦在伴奏过程中是按照演唱曲目的固定曲牌为伴奏依据,演唱者演唱时伴奏旋律基本为演唱的主旋律,加入经过音和辅助音。而在乐曲演唱之前和间奏部分,则没有固定的伴奏乐谱,这就要求三弦演奏者具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凭借乐感和经验自行发挥,使衔接更加恰当。《双锁山》中衔接速度较快的板式一般三弦演奏的节奏为紧凑的十六分音,而速度较慢的节奏为X.X XX,且第一个音符为轮音。在速度与情绪配合上,三弦伴奏需要与演唱者达到非常默契的程度,所以一些著名的大鼓书艺人的三弦伴奏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鼓曲《双锁山》是民间曲艺艺术中具有一定地域性、文化性的曲目书段之一,丰富的唱腔、艺术的鼓词造就了它的经久不衰,特别是在乐亭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靳文然的创作、表演传承中,《双锁山》书段的说唱故事、音乐唱腔、书段表演的艺术性更趋成熟与规范,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目。但是,在现代音乐文化种类繁多,电视传媒、网络传媒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势必对具有独特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语言文化特性的鼓曲书段《双锁山》的传承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鼓曲《双锁山》在传承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要引起政府文化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并采取相应有效的保护措施,使鼓曲《双锁山》能够继续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品味民间曲艺艺术的无穷魅力,为乐亭大鼓这一朵民间曲艺艺术的奇葩更美丽地绽放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