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乐论》辑录:论音乐展演

2018-01-24 12:52李方元康瑞军杨成秀
音乐文化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八音歌者

李方元 康瑞军 杨成秀

河东先生集

柳开撰

题解

《河东先生集》十五卷,附录一卷,柳开撰。

柳开(947-1000),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登进士第,补宋州司寇参军,迁录事参军。太宗朝,历知常州、润州、贝州、宁边军、全州、桂州、环州、邠州、曹州、邢州等军州事,官至殿中侍御史、崇仪使。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咸平三年,徙沧州,病卒于道,年五十四。《宋史》卷四四○本传。著有《河东先生集》十五卷。论及音乐文字者,有《序》两篇。

赠麹植弹琴序

是文收入《河东先生集》卷一二。又见《宋文鉴》卷八五。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6册,卷一二四)采录。

我听子之琴,实闻其声,不能知子琴之音也。独坐永日,泠然不休。嗟乎!我是病于子矣。子谓我能知其音,将欲宣其心,而达其志也,岂徒然乎。为子,我悲矣。不幸因子琴之悲而切,自感而自悲也。子果能为我而听其言乎?子之琴,有似于我之文也。力学十余年,非古圣贤之所为用心者不敢安。于是学成而业精,行修而德广。希于古之知己者,不可从而见也,徒勤勤而至于今矣。尤于人①不我知,诚之而莫所遂其求也,甘自放于东郊矣。听子之琴,感我之悲也,亦将自尤而自责矣,又何外尤于他人乎?始自求于人,今知己之为过也。弃俗尚而专古者,诚非乐于人而取其责者也,独宜其自知而自乐矣。用是而得与子言乎。子以琴之能见于我也,将谓我能识其音而辨其功矣。我岂果能专为子识其音而辨其功乎?易子之愿也,我亦如是矣。我听子之琴,尚不能识其音而辨其功矣,人岂反能观我之文也,而能为我行其言而尽其道乎?故知人不我知者,亦无尤也。与子务于古者也,知之者不足取于外也,诚乎己而已。子闻此之言,固亦信我之感而悲,不为妄也。子试为我而思之,将见子亦呜呜而不禁矣。

乞依古法具四清声奏元丰三年六月

刘几撰

题解

《乞依古法具四清声奏》,刘几撰。

刘几(1008-1088),一作幾,字伯寿,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烨子。进士及第,通判邠州。以孙沔荐,换如京使、知宁州,后知泾州。迁西上门使。历为太原、泾原、鄜州、秦凤总管。神宗即位,转四方馆使、知保州,治状为河北第一。还,为秘书监致仕。元丰三年祀明堂,诏诣太常定雅乐。元祐三年卒,年八十一。《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有附传。

是文收入《宋会要辑稿》乐三之二○。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玉海》卷一○九,《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附《刘几传》。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41册,卷八九○)采录。

祀明堂乐章,字与乐曲声数多少不同,殊失《虞书》“歌永言”之法,乞遵用御撰乐章,委本局依律吕太均之法随乐章字数审定音律,以一声歌一言,八音随之。又古编钟磬其数皆十六,盖十二律之外有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四清声也。今圣朝大乐旧钟磬皆十六,自李照议乐以来不复考击,全失古法。况《周礼》郑氏注,编钟尽具十六之数,李照不晓四清声助成四律,宣导阴阳之和,今若不用,即懵唱和之理。乞依古法其四清声。

无为集

杨杰撰

题解

《无为集》十五卷,杨杰撰。

杨杰(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号无为子。少有名于时,嘉祐四年举进士。熙宁五年为礼院检详文字。元丰中,官太常者六七任,一时礼乐之事皆预讨论。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六年,为除王府侍讲。卒,年七十。《宋史》卷四四三本传。有《无为集》十五卷(存),《别集》十卷,《乐记》五卷。

奏请太庙殿上钟磬状元丰八年正月二十五日

是文收入《无为集》卷一五。又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75册,卷一六三九)采录。

右臣伏闻声音之道与政通。堂上之乐,所以象宗庙朝廷之治;堂下之乐,所以象万物之治。堂上、堂下,用乐虽殊,八音克谐,各不可阙,其实一也。今太庙之乐,堂下具八音,万物之治可谓周矣;堂上之乐,则阙钟磬,在宗庙朝廷之治,八音有所未备焉。臣职在礼乐,不敢不言。谨按《礼》曰:“钟声铿铿以立号。”《诗》曰:“至和且平,依我磬声。”是知乐之号令,自钟声而立;乐之和平,依乎磬声。则钟磬安可阙哉!臣昨蒙睿旨,提辖修制朝会殿上玉磬,曾于去年具奏。乞依《虞书》“戛击鸣球”之义,候玉磬成日,先用之于太庙殿上,以称陛下稽古奉先之志。寻蒙付外,未奉朝旨施行。今虽玉磬未成,伏遇春阳发生之时,太庙孟享之日,欲乞出自圣断,依古复用殿上钟磬,所贵发扬至音,号令众乐,以格祖考,以致和平,上自朝廷,下及万物,咸被福佑,臣某不胜大愿。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元丰八年正月二十五日。

上言大乐七事

是文收入《无为集》卷一五。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五,《玉海》一○七、一○九,《文献通考》卷九四、一三○、一四七,《宋史》卷一二八《乐志》三、卷一四○《乐志》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巴蜀书社2006年本(第75册,卷一六四○)采录。

一曰歌不永言,声不依咏,律不和声。谨按《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盖歌以永诗之言,五声以依歌之咏,阳律阴吕以和其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然后神人以和也。若夫歌不永言,声不依咏,律不和声,八音不谐,而更相夺,则神人安得和哉!且金声舂容,失之则重;石声温润,失之则轻;土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之则高;丝声纤微,失之则细;革声隆大,失之则洪;匏声丛聚,失之则长;木声无余,失之则短。惟人禀中和之气,而有中和之声,足以权量八音,使无重轻高下洪细长短之失。故古者升歌贵人声,八音律吕,皆以人声歌为度,以一声歌一言。言虽永,不可以逾其声。如《大善曲》“肃肃艺祖”一句,以仲、南、黄、仲四声歌之,声律最为和协。今夫歌者或咏一言,而滥及数律;如《正安曲》“至诚感神”一字兼夷、黄、四声。或章句已阕,而乐声未终,如《正安曲》已终,尚有黄、无、夷、夹、大五声之类。兹所谓歌不永言也。伏请节裁烦声,以一声歌一言,遵用永言之法。且诗言人志,咏以为歌,五声随歌,故曰依咏。律吕协奏,故曰和声。先儒云:依人音而制乐,托乐器以写音,乐本效人,非人效乐,此之谓也。今祭祀乐章并随月律,声不依咏,以咏依声,律不和声,以声和律,非古制也,伏请详定。大乐以歌为本,律必和声也。

二曰八音不谐,钟、磬、箫阙四清声事。谨按《虞书》曰:“箫韶九成,鳯凰来仪。”盖虞乐之成,以箫为主也。《商颂》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盖商乐和平,以磬为依也。《周官》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盖周乐合奏以金为首也。是钟、磬、箫者众乐之所宗,为圣帝明王之所贵。数十有六,其所由来尚矣。汉得古磬十六于犍为郡,郑氏注《周礼》编钟、编磬,及《大周正乐》《三礼图》编钟、编磬、箫并以十六为数,示天子之乐用八钟,磬、箫倍之,以为十六矣。且十二者,律之本声也。四者,律之应声也。本声重浊,应声轻清。本声为君父,应声为臣子。故其四声或曰清声,又曰子声也。自景祐中李照议乐以来,钟、磬、箫始不用四声,是有本而无应,有唱而无和者四十余年矣。八音何从而谐耶?今巢笙,其管皆十有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律吕之应声,用之已久,而声至和协。伏请参考古制,依巢笙例,用编钟、编磬、箫之四子声以谐八音。

三曰金石夺伦事。谨按《大司乐》:“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八音虽异,其所以应律则一也。故乐奏一声,诸器皆以其声应也,既不可以不及,又不可以有余。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此之谓也。今大乐之作,琴、瑟、埙、箎、笛、箫、笙、阮、筝、筑奏一声,则镈钟、特磬、编钟、编磬连击三,戾于众乐中声最烦数,而掩压众器。求其所谓“无相夺伦”,不亦难哉!伏请详定大乐,其镈钟、特磬、编钟、编磬并依众器节奏,不可连击三声,所贵八音“无相夺伦”。

四曰舞不象成。谨按《乐记》曰:“夫乐,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又曰:“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是《大武》之舞六成,象周德之成矣。国朝以谦德受禅,郊庙之乐先奏文舞,次奏武舞。其于武舞也,容节六变:一变象六师初举,所向宜北矣;二变象上党克平,所向宜北矣;三变象维扬底定,所向宜东南矣;四变象荆湖来归,所向宜南矣;五变象卭蜀纳款,所向宜西矣;六变象兵还振旅,所向宜北而南矣。今夫舞者非止发扬蹈厉,进退俯仰,不称成功盛德,差失其所向;而又文舞容节,殊无法度,故曰舞不象成也。伏乞《乐记》象成之文,详定二舞容节及改正所向,以称成功盛德。

五曰乐失节奏。谨按孔子曰:“鲁太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纵之纯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以成始作翕如也,始作翕然如众羽之合;纵之纯纯如也;节奏明白,皦如也;绎如,其绪之不穷也,然后成。今大乐之作,声不齐一,节奏混殽,往来无叙,曷闻所谓“翕如、纯如、皦如、绎如”者乎?伏请稽考孔子之言,详定大乐节奏。

六曰祭、祀、享无分乐之序。谨按《大司乐》:“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林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夫金石众作之谓奏,咏以人声之谓歌,阳律必奏,阴吕必歌,阴阳之合也。顺阴阳之合,所以交神明,致精意也。今冬至祀天不歌大吕,夏至祭地不奏太簇,春享祖庙不奏无射,秋享后庙不歌小吕。既不能奏律歌吕顺阴阳之合,以格上神;而又无专祀四望山川用乐之制,则何以赞导宣发阴阳之气而生成万物哉?故曰祭、祀、享无分乐之序也。伏请依《周礼》分乐之序,以奉祠事。

七曰郑声乱雅。谨按孔子曰:“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然朱紫有色而易别,雅郑无象而难知。圣人惧其难知也,故定律吕中正之音,以示万世。扬雄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又曰:“黄钟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今雅乐古器非不存也,太常律吕非不备也,而学士大夫置而不讲,考击奏作,委之贱工,如之何不使雅郑之杂耶?伏请审调太常钟琯,依典礼用十二律,还宫均法,令上下晓知十二律音,则郑声无由乱于雅也。今著《大乐十二均图》一卷,备载律吕宫调,又各取本宫乐章一首,附于篇,以图考声,则雅郑昭然别矣。

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八年进士。历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迁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兼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七年为河北西路察访使。次年出使辽国。迁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熙宁末,因事降知宣州。元丰三年,除鄜延路经略使、知延州。五年,坐首议筑永乐城,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元祐初徙秀州,晚年居润州梦溪园。绍圣二年卒,年六十五。《宋史》卷三三一本传。沈括博学多闻,通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著述有《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苏沈良方》《长兴集》(缺佚)等四十余种。《长兴集》今存十九卷。沈括论乐主要见于《梦溪笔谈·乐律》和《补笔谈·乐律》。

乐律一(选录)

是文收入《梦溪笔谈》卷五。又见《事实类苑》卷一九、卷二○,《稗编》卷三七。今据历代笔记丛刊《梦溪笔谈》,上海书店2009年版采录。

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

大乐议(选录)

姜夔撰

题解

《大乐议》,姜夔撰。

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寓居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因自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帝。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试礼部不第。自是不复求仕,遨游大江南北,与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诸人为友。夔通音律,擅书法,工诗词。著有《白石诗》一卷、词五卷等。今有《白石道人歌曲》。

是文收入《宋史》卷一三一《乐志》六。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290册,卷六六一一)采录。

绍兴大乐:多用大晟所造,有编钟、镈钟、景钟,有特磬、玉磬、编磬,三钟三磬未必相应。埙有大小,箫、篪、篴有长短,笙、竽之簧有厚薄,未必能合度。琴、瑟弦有缓急燥湿,轸有旋复,柱有进退,未必能合调。总众音而言之,金欲应石,石欲应丝,丝欲应竹,竹欲应匏,匏欲应土,而四金之音又欲应黄钟,不知其果应否。乐曲知以七律为一调,而未知度曲之义;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黄钟奏而声或林钟,林钟奏而声或太簇。七音之协四声,各有自然之理。今以平、入配重浊,以上、去配轻清,奏之多不谐协。

八音之中,琴、瑟尤难。琴必每调而改弦,瑟必每调而退柱,上下相生,其理至妙,知之者鲜。又琴、瑟声微,常见蔽于钟、磬、鼓、箫之声;匏、竹、土声长,而金石常不能以相待,往往考击失宜,消息未尽。至于歌诗,则一句而钟四击,一字而竽一吹,未协古人槁木贯珠之意。况乐工苟焉占籍,击钟磬者不知声,吹匏竹者不知穴,操琴瑟者不知弦。同奏则动手不均,迭奏则发声不属。比年人事不和,天时多忒,由大乐未有以格神人、召和气也。

其议登歌:当与奏乐相合议。《周官》歌奏,取阴阳相合之义。歌者,登歌、彻歌是也;奏者,金奏、下管是也。奏六律主乎阳,歌六吕主乎阴,声不同而德相合也,自唐以来始失之。故赵慎言云:“祭祀有下奏太簇、上歌黄钟,俱是阳律,既违礼经,抑乖会合。”今太常乐曲,奏夹钟者奏阴歌阳,其合宜歌无射,乃或歌大吕;奏函钟者奏阴歌阳,其合宜歌蕤宾,乃或歌应钟;奏黄钟者奏阳歌阴,其合宜歌大吕,乃杂歌夷则、夹钟、仲吕、无射矣。苟欲合天人之和,此所当改。

其议祀享:惟登歌、彻豆当歌诗议。古之乐,或奏以金,或吹以管,或吹以笙,不必皆歌诗。周有《九夏》,钟师以钟鼓奏之,此所谓奏以金也。大祭祀登歌既毕,下管《象》《武》。管者,箫、篪、篴之属。《象》《武》皆诗而吹其声,此所谓吹以管者也。周六笙诗,自《南陔》皆有声而无其诗,笙师掌之以供祀飨,此所谓吹以笙者也。周升歌《清庙》,彻而歌《雍》诗,一大祀惟两歌诗。汉初,此制未改,迎神曰《嘉至》,皇帝入曰《永至》:皆有声无诗。至晋始失古制,既登歌有诗,夕牲有诗,飨神有诗,迎神、送神又有诗。隋、唐至今,诗歌愈富,乐无虚作。谓宜仿周制,除登歌、彻歌外,繁文当删,以合乎古。

词源(选录)

张炎撰

题解

《词源》二卷,张炎撰。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世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曾祖张镃、祖父张濡、父张枢,皆为有名词客。德祐二年,元兵攻陷临安,张炎浪迹江湖。元至元二十七年,召赴大都缮写金字藏经。次年春南归,漫游江浙各地。延祐二年后,终老杭州。炎研究声律,尤得神解。晚年着《词源》二卷,为词论专著,上卷论音律,下卷论创作,今有《此话丛编》本。词集有《上中白云词》八卷。

讴曲旨要

歌曲令曲四掯匀 破近六均慢八均

官拍艳拍分轻重 七敲八掯靸中清

大顿声长小顿促 小顿才断大顿续

大顿小住当韵住 丁往无牵逢合六

慢近曲子顿不迭 歌飒连珠迭顿声

反掣用时须急过 折拽悠悠带[汉]〔叹〕音

顿前顿后有敲掯(打) 声拖字拽疾[无]〔为〕胜

抗声特起直须高 抗与小顿皆一掯

腔平字侧莫参商 先须道字后还腔

字少声多难过(云)〔去〕 助以余音始绕梁

忙中取气急不乱 停声待拍慢不断

好处大取气流连 拘则少入气转换

哩字引浊啰字清 住乃哩啰顿▲▲

大头花拍居第五 迭头艳拍在前存

举末轻圆无磊块 清浊高下萦缕比

若无含韵强抑扬 即为叫曲念曲矣

(卷上)

音谱

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古人按律制谱,以词定声。此正“声依永、律和声”之遗意。有法曲,有五十四大曲,有慢曲。若曰法曲,则以倍四头管品之(原注:即筚篥也),其声清越;大曲则以倍六头管品之,其声流美,即歌者所谓曲破。如《望瀛》,如《献仙音》,乃法曲,其源自唐来;如《六幺》,如《降黄龙》,乃大曲,唐时鲜有闻。法曲有散序、歌头,音声近古,大曲有所不及。若大曲亦有歌者,有谱而无曲,片数与法曲相上下,其诀亦在歌者称停紧慢,调停音节,方为绝唱。惟慢曲、引、近则不同,名曰小唱,须得声字清圆,以哑筚篥合之,其音甚正,箫则勿及也。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住、小住、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垒垒乎端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卷下)

拍眼

法曲、大曲、慢曲之次,引、近辅之,皆定拍眼。盖一曲有一曲之谱,一均有一均之拍,若停声待拍,方合乐曲之节。所以众部乐中用拍板,名曰“齐乐”,又曰“乐句”,即此论也。《南唐书》云:王感化善歌讴,声振林木,系之乐部,为歌板色。后之乐棚前,用歌板色二,人声与乐声相应,拍与乐拍相合。“按拍”二字,其来亦古。所以舞法曲、大曲者,必须以指尖应节,俟拍然后转步,欲合均数故也。法曲之拍,与大曲相类,每片不同,其声字疾徐,拍以应之。如大曲《降黄龙》花十六,当用十六拍。前衮、中衮,六字一拍,要停声待拍,取气轻巧。然衮则三字一拍,盖其曲将终也。至曲尾数句,使声字悠扬,有不忍绝响之意,以余音绕梁为佳。惟法曲散序无拍,至歌头始拍。若唱法曲、大曲、慢曲,当以手拍。缠令,则用拍板。嘌吟、说唱、诸宫调,则用手调儿,亦旧工耳。慢曲,有大头曲、迭头曲,有打前拍,打后拍。拍有前九后十一,内有四艳拍,引、近,则用六均拍,外有序子,与法曲散序、中序不同。法曲之序一片,正合均拍。俗传序子四片,其拍颇碎,故缠令多用之,绳以慢曲八均之拍不可,又非慢二急三拍,与《三台》相类也。曲之大小,皆合均声,岂得无拍?歌者或敛袖,或掩扇,殊亦可哂。唱曲苟不按拍,取气决是不匀,必无节奏。是诀非习于音者不知也。(卷下)

注释:

①“于人”,库本作“乎人”;《宋文鉴》卷八五作“人乎”。

猜你喜欢
八音歌者
《八音的秘密》
浅谈民族音乐的唱法研究
草原人民的歌者——记蒙古族诗人包·布仁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广西桂南八音班发展现状探究
——以钦州灵山县八音班为例
乡村八音
八音盒有哪“八音”?
歌者和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