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2021-01-04 13:55梁舒欣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曲谱玉林伯父

梁舒欣

在广西玉林,八音似乎贯穿了当地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与世长辞,皆有八音相伴。关于相遇的欢愉、离别的哀思以及生命的思考,人们似乎都能从八音吹吹打打的声音里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八音承载着玉林人的喜怒哀乐,也承载着传承人庞伟元一辈子的坚守,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仿佛在向时光述说着一个老艺人的八音故事。

玉林人的喜怒哀乐,全在八音里

凌晨5点,天还未亮,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一个小街巷里,隐隐约约传来敲锣打鼓的声响。一户人家趁着吉时,祭天祈福。大门处,一方八仙桌,庆贺乔迁之喜的八音乐队早早在此等候,只待吉时到,炮竹响,便可齐奏八音。

因是深秋的缘故,再加之晨起,寒气愈加深重。弹奏八音的乐手多为玉林本地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尽管弹奏乐器的双手冻得有些僵硬,他们仍坚持围坐在八仙桌前,等待着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吉时已到,鞭炮轰鸣,万籁俱寂的黑夜,在打击乐器的吹打间热闹了起来。一人叮咚敲木鱼,随后唢呐起,高边锣响,八音齐奏,音调轻快,气势磅礴,八音乐手弹奏的《大开门》是乔迁之喜的第一曲,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

“广西八音,我们原来叫桂东南八音,后来因为申报非遗的缘故就命名为广西八音。广西八音跟中国传统的八音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广西八音即鼓、锣、钹、笛、箫、弦、琴,再加上人声,以前弹奏八音还会根据流传下来的曲目来进行演唱,如今唱的部分比较少了。”庞伟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八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古稀之年,本可以颐养天年,却依旧为了广西八音的传承发展奔走各方。

庞伟元说:“在玉林,宁可少摆几桌酒,不可缺少一台吹。”“吹”说的便是八音了,虽说是八音,但是玉林本地还是习惯称之为“吹笛儿、吹六笛”。

农历正月初二,玉林的八音班会随着舞狮队到各村寨舞狮奏乐,庆贺新春。四月初六,祭祀土地神“社头”时,当地举行盛大的神诞游行活动,八音班则抬着刻有精致雕花的八音鼓亭游行演奏。鼓亭是木质的凉亭式乐轿,上为方形顶盖,四周有圆柱支撑,下有木箱,用以存放乐器和乐谱,鼓亭两侧还设置有锣钩和掌板者的各种鼓架。

出游时,多由4-8人抬着鼓亭,文锣作为前导,彩旗、唢呐随后,其他打击乐器置放在鼓亭里由乐手跟随击奏,这种游行弹奏的方式,也被称为行奏,常用于送亲、庙会等活动之中。

对于生长在玉林的本地人而言,听音就能辨事。新婚嫁娶的喜事和丧葬白事,八音在演奏形式和曲调选择上有所区别。喜事,节奏轻快,活跃喜庆,白事多为告别曲,沉重哀伤,令人落泪。无论是喜是悲,八音承载了玉林人的喜怒哀乐。有人说,玉林人的三件大事出生、结婚、逝世皆有八音相伴,八音的敲敲打打的声音早已渗透在玉林人的一生之中,一曲八音,道尽人生的悲欢离合。

择一事,痴一世,终一生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

喧嚣而浮躁的世界里,幸好还有那么一群人,犹如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凭着一腔热血和一颗赤子之心,默默坚守千百年前先祖遗留下的文化传承和瑰宝,生怕在自己手中断了传承,一刻不敢懈怠。

“从我懂事开始就接触八音了,当时村子里有两个八音班子,我伯父是其中一个班子的掌板,算是我第一個师父,是他给我敲响了八音之路。”古稀之年的庞伟元回忆起六七十年前的八音往事来,却仍是历历在目,“我母亲不允许我学八音,认为那是下贱东西,但是抵不过喜欢。以前的房子都是黄泥砌的,白天我伯父会把曲谱放在黄泥巴缝里,我就偷偷拿去看,晚上也偷跑到隔壁村子看老艺人们怎么敲,怎么吹。”

伯父是村子里八音班的掌板,庞伟元从小在八音熏陶之下长大,夜夜听着八音的敲打声入眠,让年幼的他对八音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因为母亲阻挠的缘故,学音之路多了许多的波折。母亲不让他学,他便偷偷学,悄悄记下曲谱,悄悄学打板,吹唢呐。庞伟元说,那些谱子他早已烂读于心,内心跃跃欲试,就等着一次展现的机会罢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热爱而来的机会可能会迟但不会缺席。13岁那年,庞伟元跟着伯父去村子里奏八音,贺喜事,伯父作为八音的掌板,却因为吃酒误了事,6人团的乐队少了一个重要的掌板,一场八音无论如何也难以演奏起来。13岁的庞伟元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自告奋勇地要代替伯父,担起了掌板的位置,尽管当时年纪尚小,但是与一众经验老到的老艺人合奏也毫不逊色。

蛰伏多年,一鸣惊人,庞伟元对八音的热爱和执着,让伯父答应了教授他八音技艺的请求,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跟着伯父学正统的八音。那些学艺的日子,成为了照耀着庞伟元八音之路的光辉。

后来,他又拜了村子里吹唢呐最厉害的老艺人李桂芬为师。到二十来岁时,庞伟元已经熟练地使用诸如堂鼓、高边锣、苏锣、直箫、横箫、洞箫等弹奏八音的其他乐器和掌握演奏八音的技艺,他也当起了村子里的八音师傅。

看似平坦的八音之路,走到20世纪60、70年代也遭遇了坎坷。庞伟元回忆说,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玉林各乡镇八音盛行,村村户户都能听到八音的吹打声,后来八音进入了消沉期,许多人家也不再请八音乐队庆贺。

“那时候大家都不敢吹八音,我结婚的时候是70年代末,也不能吹,但是结婚这么大喜事,怎能没八音。说干就干,到了晚上12点,我说吹!那帮乐队的兄弟帮我吹起了新婚的第一曲八音。”说起几十年前的八音往事,勇于打破枷锁的庞伟元是自豪的。他说:“八音不是糟粕也不是封建迷信,是中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瑰宝。”

自从接了八音的衣钵,庞伟元没有一刻敢放松,日日夜夜都不敢忘了师父的恩泽和遗训。“八音绝不能在我手上断了传承”,成了庞伟元的坚守。

庞伟元在玉州区文化馆工作的时候,身体还算硬朗,经常上山下乡,翻山越岭,去各个乡镇寻找演奏八音的老艺人,将他们弹奏的八音录下来,刻成光碟,永久保存。同时,庞伟元还收集各种濒临失传的曲谱,那时候没有如今这么方便的记录方式,谱子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亲手抄录的,文化馆保存下来的曲谱和光碟,都是他大半生的心血。

古稀之年的庞伟元,早已卸下了文化馆的工作,他说:“年纪大了,许多事情不能亲力亲为了,只能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培养八音传承人,有时得了空,他也会去给公园里演奏八音的老乐队指点一二。他说:“如今的广西八音就像一个步入暮年的老朽,急需新鲜血液注入,有一个年轻人能吹,这个八音就活了。”

采访结束,离别的时候,我看到他向文化馆内的橱窗望了许久,里面是尘封的曲谱和乐器。一个古稀之年的老艺人将几十年的时间都扑在了广西八音上,除了背负在身上的传承责任,还有的便是对八音的拳拳赤子之心了吧。

广西八音的起源

唐末宋初,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民间乐曲传入广西,在桂东南流行,民间艺人糅合本土的音乐元素,创造具有桂南特色的广西八音。宋朝时期,八音在广西南部各郡均有流行,多用于民间祭祀、婚嫁、丧葬。到了清朝,城乡的贺岁、庙会等民俗活动以及舞龙舞狮中八音充当伴奏。

猜你喜欢
曲谱玉林伯父
脚印和海浪
一幅油画
夏日之恋
伯父的黄昏恋
淮北花鼓戏的曲谱传承与保护问题探析
The four variables that account for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永远的愧疚
《乌苏里船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