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8-01-24 09:30朱秀凌
传媒 2018年20期
关键词:工作坊跨界媒介

文/朱秀凌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介纷纷突破各自的边界向外延伸、拓展,内容融合、渠道融合、经营融合,传媒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转型变局,不仅内部震荡重组,媒介间也正在进行多重整合。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新闻院校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应如何转型以应对传媒业的变革?

一、不跨界,就出局——新闻传播人才“跨界”培养的紧迫性

1.跨界与混搭:媒介融合时代引发的传媒业巨变。所谓“跨界”,是指打破传媒业既有的业态界限:传播者的跨界、传播内容的跨界、传播媒介的跨界、产业资源的跨界……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相互融合,不分彼此;影视、广告、动漫、公关、出版等产业互相渗透,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如人民日报社搭建融合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多种传播形态的全媒体矩阵;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构建“新闻+服务”用户平台;湖北广电集团垄上传媒形成“频道+渠道”模式。

所谓“混搭”,是指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配置和运用上,所产生的富有想象力空间的搭配模式。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04年以来经历转折点之后一种最新的发展业态。在“混搭”模式之下,人们可以跨越既有的市场界限,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服务,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收益和更多元的价值实现方式,造就1+1>2的价值倍增效应。

2.从“专业新闻人才”到“跨界新闻人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面临转型。在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业受到的冲击与挑战日渐凸显,而为传媒业培养人才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回避不了媒介融合带来的影响。

2010年,美国著名的新闻教育机构——美国西北大学的梅迪尔新闻学院,更名为“梅迪尔新闻媒介与整合营销传播学院”,这次更名代表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也应从中得到启示,人才的培养不应只埋头教学,更应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打破旧有的教学体系,超越现有学科的组合,将新闻传播教育与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融为一体来培养跨界型人才。

二、鸿沟与差距:国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症结

在媒介深度融合引发传媒业巨变的今天,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需求的供需矛盾是国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症结所在。

1.传媒人才市场供不应求。自从“全媒体”“媒介融合”“媒介转型”成为关键词以来,我国传统媒体招聘传统采写编评、摄录编播人才的人数逐年下降,而互联网新媒体的人才却“供不应求”。有学者在对2017年160家媒体的招聘信息分析后,指出互联网新媒体人才需求高居榜首,成为传媒人才需求的第一梯队。如2017年中央电视台招聘,除了国际传播岗位、管理岗位外,全是新媒体岗位。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公司,纷纷意识到形象传播是其文化建设、品牌构建和推广营销的核心部分,因此,迫切需要专业的新闻传播学人才来负责“策划”“文案”“编辑”“营销”“运营”等对内对外的传播和公共关系的处理。传统媒体不再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唯一去向。

2.传媒人才培养供过于求。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国内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与社会需求日渐远离。许多学校面对媒介技术的变迁反应迟钝,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无法应对当代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变革,不能契合业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例如,在大数据时代,传媒业需善于运用大数据来进行深度挖掘、过滤、分析和处理,并运用可视化制作工具来报道新闻的跨界人才,这就在客观上促使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变革。但对于绝大多数新闻院校来说,普遍缺乏“计算机辅助报道”“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工具”等相关课程的设置,甚至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对于数据新闻的教授也没有被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体专业技能的边界日趋消弭,能够进行跨媒体报道的全媒型人才成为了未来新闻传播人才的首选。而在我国具备这种能力的“多面手”还十分匮乏, 大多数新闻院校还停留在单一媒体技能的人才培养上。因此,从供求对象看,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跨媒体实践操作能力较弱,无法适应因媒体转型而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三、全面跨界: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冲破院系、校际间的壁垒,实施学科之间、专业之间、院系之间、校与校之间、国内国际之间的“跨界”培养战略。

1.跨专业合作。随着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传媒工作岗位日趋细分化和多元化。除了网站编辑岗位外,还出现媒介策划、新媒体运营、动画编辑、音乐剪辑、视觉传达设计、数据挖掘、微博微信编辑、危机公关等细分化的工种,并且每个工种都有详细的岗位职责。

这些细分化的工种要求新闻教育除了开设传统的采写编评课程之外,还要努力打造新媒体课程群。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在传统课程之外,增设了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编剧等课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则增设了网络传播基础、媒介融合概论、融合报道等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增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与运用、跨媒体技术实验等。

应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要利用跨专业的交叉互补,实现“跨媒融合”,满足跨界融合趋势,这样就能使专业之间的单项优势变为综合优势,形成取长补短和彼此促进的合力。像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从1999年起就实行前阶段不分系的课程制度,整合三系课程资源,以学程取代学系,其本科生只需在本系三个学程中任选一个学程并修完最低学分,其余学分可选本院、他院开设的其他课程;中国人民大学要求学生院内跨专业选修学分的占比,不低于总学分的3.8%;复旦大学打破学科内专业界限,让学生在学院的新闻、艺术、公共和商业传播四大类课程模块中自由选修。

2.跨院系合作。新闻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新闻专业技能知识之外,还要熟悉所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统计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面对这种跨界融合的趋势,新闻传播教育要“跳出新闻学新闻”,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尝试跨学科的交叉培养,即不同院系之间的“跨界合作”培养机制。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2012年起实行2+2本科生培养模式,即本科前两年,学生在社会学、汉语言文学、经济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四个方向中任选一个方向,并按该方向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后两年,则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学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开设“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VB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实践”“经济学原理”“法学导论”等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些院校普遍都规定了学生至少要修完一个本系及一个外系、跨系或跨院的课程才能毕业。

此外,新闻传播教育还可以通过双学(历)位制、第二学位制、辅修制等形式进行人才的培养。这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多学科专业背景,适应媒介融合环境的高层次跨界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建立跨界工作坊。新闻传播专业作为应用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而校外实训的形式和时长都相对有限,未能适应新闻传播学科的特点。通过成立专业工作坊的方法,以面向实践的开放式教学代替原有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之中,使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的实用需求,实现课堂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

在工作坊中,在跨专业、跨学科团队导师的指导下,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创作团队,以项目(既可以是承接业界的真实项目,也可以是以参加学科赛事或在专业媒体上刊播为目标的自主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只把握导向和提供专业指导,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创新、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样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在跨界合作中不断进行磨合,进而拓宽研究思路、方法,逐渐形成交叉互补的合作优势。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学生的跨界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让“跨界”合作形成更强的合力,创作出凝聚多专业、多学科创新思维的作品。

如清华大学的“清新时报工作坊”(平面媒体实践平台)、“清新视界工作坊”(视频节目制作平台)、“清新网工作坊”(网络实践平台)、“清影工作坊”(以纪录片为主的影像创作实践平台)、“深度报道工作坊”、“新媒体应用工作坊”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和老师的教学任务,没有系和专业的区隔,学生以课组的形式,以自主实践为中心,进行全业务流程的互动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和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则开设了多个“跨媒体实验工作坊”,如“新闻评论工作坊”“深度调查报道工作坊”“广告电视设计工作坊”“微信传播工作坊”“视觉报道工作坊” “新闻图表工作坊”等,由学生自愿选择,在工作坊中完成特色化的专业实验,实现教学与未来就业的自然衔接。

4.与业界合作协同育人。新闻传播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跨出校门,从市场、产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角度来建设专业和学科,与业界进行“跨界”人才的培养。通过跨界,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能力导向为路径的思路,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为此,高校可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与业界共同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媒介融合时代符合媒体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在跨界合作中,形成高校与业界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弥补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构建教学、科研与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的特点及操作技能,获得校内与校外多重主体的协同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如浙江传媒学院与国内顶尖的娱乐节目制作单位——天娱传媒联合实施“青春天娱成长计划”,合作开展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模式,建构传媒产业精英人才的“嵌入式”培养模式。中国传媒大学和阿里巴巴公司联合开设大数据商业应用的暑期培训,与日本电通公司共同设置创意设计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先后与百度公司合作,增设计算广告学课程。清华大学与人民日报社合作共建本科课程、骨干队伍、实习基地、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与国资委新闻局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清华学子进央企”。复旦大学与“今日头条”共建“复旦-今日头条智媒先锋实验室”,在智能化媒体的理论研究及评估体系、内容生产教学实践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与“澎湃新闻”在数据新闻、新闻智能化、内容分发等新媒体领域展开合作。

猜你喜欢
工作坊跨界媒介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跨界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