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新潮演剧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少数几位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对中国话剧发生期的诸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所谓早期话剧研究是那时人们对相关问题探讨时使用最多的词汇,当然也是研究的重点。进入到本世纪初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研究的问题不断深入,对这一时期的中国戏剧演出活动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2009年中国华南师范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广州联合召开了“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的邀请函里有下面一段话:“外来意识的植入、话剧观念的萌生、戏曲演剧模式的调整,清末民初中国演剧活动呈现了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一时期的中国戏剧,既与传统不同,也与后来有很大区别。各种各样的‘新剧’,包括‘改良戏曲’‘文明新戏’‘学生演剧’和各种地方戏等,往往观念重叠、倾向接近,相互间边界并不十分清晰。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种风靡一时的‘新潮演剧’活动开始逐渐分化了。”这是学界首次提出新潮演剧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该次研讨会邀请了近代戏曲和曲艺研究的学者与早期中国话剧研究的学者。这些学者坐在一起,从不同侧面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表演大潮进行了综观性探讨。此后又分别于2012年在中国戏曲学院、2015年于杭州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又由上海戏剧学院主持召开 “中国话剧史研究暨第四届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四届研讨会上,每届都有30至50位学者提交论文,参与讨论的境外学者不仅有在此领域做出莫大贡献的日本学者,还有包括港、澳、台以及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与地区的学人,而且历届研讨会后都公开出版了论文集。可以说在诸位学人的共同努力下,本领域已凝聚为一个中国现代之初戏剧文化研究的学术热点。
本次研讨会时值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又在早期话剧、戏曲改良及中国现代文化滥觞之地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学者比往届更多,成果也较为丰富。我个人以为,会议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史料、资料的挖掘、校正方面取得了新收获。从早期话剧研究时期开始,新潮演剧一直对史料、史实的探讨情有独钟,原因无他,不管是早期话剧、文明新戏、还是新潮演剧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尚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勾勒出一个基本发展脉络,明确一些大家公认的研究课题,显得十分必要。这里有基本观念和学理主张问题,比如何谓早期话剧,它与所谓的文明新戏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新潮演剧等等。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对基本史实的发掘,在本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大都以史料与史实的充盈而著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学人们就注意到个别史料提到早期话剧表演团体曾到过大连、哈尔滨以及朝鲜半岛,至于是哪些人、什么团体、具体活动的详情都不甚了了,而这个问题的探讨对“新剧”的传播和影响意义重大,它不仅关涉到对“新剧”活动版图的认识,还可能对理解新潮演剧的历史渊源有启示意义。本次研讨会我们高兴地看到日本立教大学讲师铃木直子女士提交的论文《中国新潮演剧的萌芽——玄哲与欧阳予倩》,从留日朝鲜裔学者玄哲与欧阳予倩的关系探讨入手,用大量史实证明了二者在新潮演剧勃兴中的互动关系,不仅补足了史料的空缺,也提供了新潮演剧在东北亚地区传播和影响的新景观。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候选人顾振辉的论文《〈台湾民报〉剧作家青钊的生平、剧作及其时代》,用史实对既有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修订。以往有学者曾认为青钊是女性,对其生平和创作情况也论之甚少,该论文不仅指出青钊是个男性,还对其生平活动做出了清晰描述。吴民、阮加乐提供的会议论文《双城记:“隔壁戏”在杭州与成都》,华东师范大学讲师陈凌虹女士的《被话剧史遗忘的爱美剧团体——上海实验剧社》,在人们过去知之不多的“隔壁戏”和初期话剧男女合演问题上,做了具体详细的探讨。南京大学马俊山教授的《中国早期话剧布景体系考述》、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贤骥清的《面向世界:清末民初上海近现代剧场转型研究》以及浙江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曹南山的《从茶资到售票:清末民初京剧演出市场化的兴起》等论文,都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新潮演剧的布景、剧场、票房等问题做了具体研究。这样一些成果不仅对论文题旨本身有意义,对整个新潮演剧的学术发展和理论建构都有进一步夯实基础的作用。
第二,在新潮演剧的外延和内涵方面拓展了思维,加深了人们对新潮演剧在中国现代文化发生发展进程中历史价值的认识。毋庸讳言,新潮演剧并没有创作出足以传世的精品,但这丝毫不影响新潮演剧在学术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因为它提供了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胚胎和模板,可以启示我们从多角度认识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文学和现代戏剧变革。上海戏剧学院曹树钧教授的论文《略论文明戏对曹禺剧作的影响》,对曹禺剧作中新潮演剧成果提供了有力证明,这对曹禺研究以及中国话剧成熟的认识都有启示意义。日本早稻田大学平林宣和教授的《梅兰芳古装新戏与文明戏——试探文明戏对梅兰芳古装新戏的影响关系》、中国传媒大学施旭升教授的《论新潮演剧中戏曲新编的现代意义及其历史缺憾》、中国传媒大学王永恩副教授的《论欧阳予倩戏曲改良理想在红楼戏中的体现》等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新潮演剧中出现的戏曲改革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从中可以引发出一些关于中国戏曲现代戏以及当代“戏改”的进一步思考。意大利都灵大学乐洋副教授的《初探民国时期中国的意大利话剧接受史》,提供了中国话剧史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外来视角。日本中央大学饭塚容教授的论文《中国话剧的发展与日本——中日戏剧交流的三次高峰》,对中国现代演剧做了整体观察,把新潮演剧放在中日戏剧交流的三次高峰中来探讨,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上海戏剧学院汤逸佩教授的《清末民初中国戏剧叙事观念的变革》、本人提供的会议论文《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发生》,以及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教授的大会发言,都对新潮演剧与多种中国现代文化现象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学术衍射能力,启迪人们对更多学术问题进行再思考,从而拓展了新潮演剧研究的价值空间。
第三,展开了学术质疑和争鸣,纠正了一些史实错误,使不同学术观点的阐明更为明晰,推动了新潮演剧研究向更加纵深领域发展。当一个研究领域鲜有人问津的时候,争议、质疑都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就属于这种情况。随着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学术影响也不断增强的时候,有时难免会有一些认识和理解的分歧,甚至也不排除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出现。对于新潮演剧研究来说,这些都不是坏事,通过争议和质疑,史实得到澄清,学术观点的不同也得到充分阐述。本次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批评和质疑的声音更大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田本相教授的论文《正确地评估中国话剧以及戏曲和话剧关系》,对中国现代戏剧变革实践从宏观上进行了透视,强调了话剧在中国戏剧变革中的先锋和引领作用,并对不同观点进行了批评。南京大学董建教授在大会发言中也附和了这一观点。南京大学副教授顾文勋的《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一(早期话剧)〉》,对《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一》涉及的有关中国早期话剧的一些史实和意识进行了指正和批评。日本摄南大学濑户宏教授的《文明戏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文明戏和早期话剧、话剧的关系为主》,杭州师范大学黄爱华教授的《学生演剧、春柳社与中国话剧的诞生——兼与傅谨先生商榷》,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的《清末上海学生演剧是中国话剧的开端》等论文,都从对学界流行的一些观点的批评入手,对文明戏、早期话剧以及话剧起源问题进行了详细辨析。以往的几次被冠以早期话剧、文明戏和新潮演剧的学术研讨会,很少听到这么多的质疑和争鸣声音,这是此次会议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亮点,它确保了本领域的研究能在一个相对严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有序进行,也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本领域研究可能有的更加光明的前景。
两天会议,数十位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谓盛况空前。我仅就自己听到的发言和感兴趣的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不足和谬解之处还期待同仁的批评。
上海戏剧学院的朋友和同仁对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研究贡献甚大。《戏剧艺术》几年来多次辟出专栏探讨相关问题,如今又成功举办了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受与会代表的委托,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期待两年后学界同仁再度相聚,也期待有更多关于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新成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