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枫
(红河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中国的“五四”时期,在现代艺术历史上是的一个高峰期。1919年“五四”的运动中,以爱国歌曲为代表的现代音乐创作蓬勃发展,爱国救亡,就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主旋律”。在音乐创作中,爆发出热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例如,被誉为中国“学堂乐歌之父”的著名音乐家沈心工,在“五四”时期首先创造了大量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校园歌曲,之后,大量的音乐家追随他的脚步,用心创作出大批带有时代精神特质的作品,形成了中国“五四”时期的音乐美学理念。
著名音乐理论家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是新文化运动对于音乐界产生直接影响,形成中国现代时期自己的文艺理论著作的一个代表。是近代音乐界的有识之士,为中国早起音乐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部著作。被评价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第一声春雷”。然而,由于近代革命思潮中一些过于崇拜西方,否定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于我国音乐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使这部著作也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他对于五四音乐美学精神的塑造和影响还是有很大的建设意义。
匪石在书中,对于提倡西方音乐的风格和成就,给与了巨大的推崇。并且对于我国的自秦汉以来已经产生出层出不穷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和丰富的器乐成就的事实,几乎做出了全盘否定。把古乐、今乐的成就视为不值一提。这就有失偏颇了。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了破旧立新,为了使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能够迅速的觉醒,奋起反击深受的压迫和伤害,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在当时激起民众的奋发图强的精神和意志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也体现出音乐家们在努力学习西方音乐的过程中的意志和决心。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理念上,音乐的审美功能居于第二位。
“五四”时期留日的中国学生,在近代社会空前的留学日本热潮中,奔赴日本,学习先进的高科技文化知识。在他们中间,在音乐领域,诞生了一大批对于中国现代音乐理论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节大师。成为五四时期音乐创作实绩和音乐美学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代表人物。
在当时的日本社会,留日中国学生发现“远自欧美,近自日本,凡言教育者,莫不重视音乐”。其中的代表人物曾志态就从哲学一美学的层面上,用哲学一美学的理论,对我国音乐的基础进行了建构。对于“音乐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音乐者,信之声,法之音,充于天地,实情的化身,生的具体也”。并把音乐的审美功能定义为“能感能兴,人不问贵贱贫富、老幼智愚钝;国不问幵明优文、野蛮俗鄙,无一地无一时,无乐器无歌谣”。体现出他在接受了西方音乐教育之后,能够用西方的音乐理论,思考和评价中国传统音乐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肯定了音乐在具有提升社会道德、开启民智方面的作用。
首先,“五四”时期在音乐美学观念上做出这样的论述,她把音乐的创作的内涵、音乐创作的目的,除了归结于人审美的、情感的需要,还非常注重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将音乐创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放到音乐创作的目的中去考虑,在“五四”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具体地表现为非常注重音乐与民族的关系,即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不仅仅是一些留学西方,受西方音乐理论和创作教育成长起来的一批有识之士把西方音乐的成果嫁接到本土,而是利用西方的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对于本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再创作。在理念上认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成就的基础上,因为音乐是这个国家民族生活的表现。其次是音乐首先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情感,反应普通百姓的心声,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阶层,例如贵族或是权势阶层的心声。民间才是中国音乐的土壤。
另外,由于特定的时代原因,“五四”时期在音乐美学观念非常看重对于社会的教化和影响的能力。认为用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团结奋进的激情,在当时的社会上起到凝聚人心、振奋强国热情的作用。
“五四”时期在音乐美学观念至今对我国的音乐创作依然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之后的我国音乐创作中,无论是爱国主义精神,还是弘扬民族音乐创作文化的精神,以及音乐创作要贴近大众的精神都在之后各个年代的音乐发展中被继承下来,成为中国音乐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杨大可.“五四”时期中西音乐教育观探究[J].艺海,2009,06.
[2] 田可文.五四运动与中国音乐的历史诠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2.
[3] 项筱刚.“五四”对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影响[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2.
[4] 宛煜.“五四”以来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流变及民族特色[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02.
[5] 殷光熹.屈原的爱国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剧结局[J].中国文化研究,2007,03.
[6] 何爱国.陈独秀的“现代爱国主义”命题及其当代意义[J].江淮论坛,2006,04.
[7] 刘媞媞.历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与研究并学科发展的相关叙事[D].上海音乐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