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看《兰亭》,字字都生情

2018-01-24 01:28刘传培
中国篆刻 2018年2期
关键词:兰亭序点画兰亭

文︱刘传培

学硬笔书法多年,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可喜的成绩,但这丝毫不能动摇我学书的决心,我也从中享受到不少乐趣。初识王羲之《兰亭序》,便爱不释手。《兰亭序》帖,不但是笔墨技巧的典中之范,而且也是文学领域的文中之典,临之、习之、读之,常临常新,常读常新,其所反映出来的海量信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其技、其理仍然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故而,临习的过程,既是技法学习的过程,也是领悟人生的过程。

一、万物之本原:从临习中感悟其“变”

哲学观点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运动是绝对的,而所谓的静止即是相对的。用这个观点来观照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我们可以在静动之间把握此帖所蕴含的朴素的哲学因子。

就拿其笔法来说,在临习《兰亭序》的过程中研究点画的呼应、线条的穿插,将同字异形、同类点画进行比较临习,可以发现,变中之“静”反映的是此帖的一些艺术书写的共同规律,是共性范畴;而静中之“变”是《兰亭序》在笔墨技艺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不同于一般艺术书写的方面,是个性风格范畴。利用这种认识去临习并研究其笔墨运动规律,有助于在临习中更深入地把握和运用。

如从“宇、宙、察、亭”等字中对比它们的上点如何表现;分析“咸、茂、或、盛、感”等字的戈钩气势;从“引、年、毕”等字中研究中竖的运笔过程。心字底是我临摹时较难把握的偏旁之一,如“惠、悲、感”等字,我通过反复临摹进行对比,终于能书写自如并达到形似。这叫货比三家,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王羲之有云:“字状如算子,上下齐平,大小相同,便不是书。”《兰亭序》全文有324个字,重复出现的字就有54个,且书写的面目各不相同,如二十个“之”;七个“一、所、以、不”;六个“于”;五个“怀、其”;四个“也、亦、为、人”等等,它们或宽扁或修长;或娴静或灵动;或直率或含蓄。

《兰亭序》法帖,不激不厉,舒展有度,欲断意连,顾盼生动,千姿百态,韵味无穷。正是这种“无穷”,吸引着历朝历代书家去研读、去临写,得其堂奥者,虽宗一脉,却各成大家气象。如米芾,如赵孟頫,如王铎……后人学习《兰亭序》,即使取其一端,亦能成就大家之路,《兰亭序》俨然是艺术之源,它就像一座艺术富矿,储存着太多的艺术因子。这也许正是不计其数的学书者奉之为圭臬的原因。

再来分析其字形结构,《兰亭序》中的范字看似平和稳健,实则隽永婀娜。如“静”字左欹右正,两个竖钩,一明一暗,相映成趣,别具韵味;“贤”字疏朗有致,粗看松散无趣,细看欲断意连,顾盼有神;“幽”字中的两个“幺”字互相呼应,整体上放下收,圆润多娇,如含苞欲放之花蕾;“暂”字是结构移了位,由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车”字的中竖中间向左弯曲呼应右边,担夫争道,侧身而过,左右映衬,生动活泼。

值得一提的是,《兰亭序》法帖中范字的有许多点画被变异、省略了,如“弦”字的最后一点变成了竖撇;“得”字的双人旁写成了三点水;“稽、尝”两个字省去了‘匕’字;还有“毕、流、惠、俯、矣”等字都省略了有些点画,这体现了行书的点画书写比较活泼自由,不象楷书那样严谨庄重。其次是帖中的有些范字书写笔顺打破常规,如写“集”字先四横后一竖;“坐”字也是如此,先写两横再一竖;第一个“其”字是先两竖后一横。真所谓无意乃佳,刻意不工,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判断艺术的终极标准不是从静止的层面去解释,而恰恰是其动的层面,即“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羲之《书论》)两晋时代王羲之的艺术集大成,无疑是中国书法艺术历经了秦汉两朝篆籀、隶简数百年的沉淀之后,王羲之吸取了符合行书范式的艺术标准,营构了一处哲学体系中对立统一的根本范式,亦成为评判书法艺术标准的正源。

二、万事之因果:从临习中感悟其“理”

在中国书法艺术历史长河中,《兰亭序》的艺术价值无疑是多重性的,它是浩瀚如烟的法帖中典中之典的艺术品杰出代表。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历代书家的追捧;二是整个唐朝临习的参照样板;三是文中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魅力。说简单点,就是美文靓字,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如果把中国书法史比喻成一串念珠,那此帖是贯穿念珠的线,因为它,书法艺术之流派纷呈迭出,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磅礴大观。夜阑人静之际,手捧《兰亭序》帖,阅读其文,时常被文中那美丽的环境所迷惑,仿佛身临其境而忘记了帖中的字形,亦被文中所折射的人生哲理所臣服。

其帖无疑是书家的样板,又是作家的参照物。“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开头的寥寥数语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待得清清楚楚,有如现在的手机定位后接着发个视频一样,良辰美景和流觞曲水得来一番人生的乐趣,许多人经常引用或书写“惠风和畅”这四个字,大家往往只喜欢记住文中开头的“信可乐也”,而忘了作者王羲之在此后字里行间的“岂不痛哉”最后“悲夫”的人生感悟了,这才是此文的正能量。

万事皆有因,有因即有果。古人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贤人寄情于山水,并非心中无聊寂寞消愁,而他们知道“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逝者如斯,我们翻开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来看看,社会动荡,政治严酷,崇尚老庄,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竹林七贤”的风流无奈可怜,“永嘉之乱”的内讧惨痛可悲,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有许多名士消极、放纵、堕落,到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境地。据说,《兰亭序》是王羲之是酒后微醺挥毫而成,醒后书十余遍不如“处女作”。从序文中看,他没有借酒消愁,倒很清醒,将此次咏的诗全部看了一遍,并对诗中那种负能量的诗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谢安“万殊混一象,安復觉彭殇”的回应,这也许是他为什么会发出“悲夫”的感慨了。

当事人之一孙绰在《兰亭诗集后序》有云: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与王羲之惺惺相惜了。由此我想到了王勃的“兰亭已矣”和毛泽东同志的“俱往矣”。诚然,当今社会信息泛滥,我们已很难将世间之事置之度外,纵使远隔万里的信息,已可即时向七大洲现场直播或瞬间传递。

人无可遁,并非人无可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寻得一处地理上的世外桃源,或营造一处心灵上的乌托邦之境,进行一番人生旅途上的大彻大悟。譬如,一室之内,铺纸弄毫,倾情笔墨线条的书法之事,未尝不是当下文化人的乌托邦。

猜你喜欢
兰亭序点画兰亭
向明月
楷书点画使转的学问
颜真卿楷书“点画”的教学课例
一种基于图像结构特征的实时点画生成算法
书法作品
《王羲之 兰亭序》
七绝·春雪
王羲之书兰亭序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