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的世界级“非遗”属性

2018-01-24 01:28文︱侯
中国篆刻 2018年2期
关键词:非遗印章篆刻

文︱侯 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篆刻”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成为举世瞩目的“非遗”项目。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篆刻”,既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客观存在,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命题。今后,对其“非遗”属性的认知、技艺的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宣传教育等方面会有许多严谨而烦琐的工作要做,需要科学的统筹规划。

“非遗”的概念

所谓“非物资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伊斯坦布尔宣言》等文件精神,考虑到社会变革和全球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的严峻现实,以《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结为标志。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6条设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条款,指出:入选《名录》项目是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

文明的源泉

长期以来,对中国篆刻艺术的研究基本上停滞于训诂、稽考的简单记述的层面上,而一旦将其置于更大的时空背景、文化语境中加以解读,就会惊奇地发现,其所富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广泛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典文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内的众多范畴,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印章艺术与文字几乎同时间出现,它们共同见证了人类文明之肇始。

四大文明古国中,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在公元前30世纪诞生了滚筒印章;古印度在公元前23世纪诞生了皂石印章;古埃及在公元前23世纪诞生了圣甲虫印章;中国在公元前13世纪诞生了青铜印章。这些古老的印章艺术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了当时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两河文明先后被郝梯、亚述、波斯所灭;古印度先后被雅利安、马其顿所灭;古埃及先后被希腊、罗马所灭。当这些人类最古老的文明被一次次毁灭后,其精美绝伦的印章艺术也连同它们的文明载体一起被历史尘封。

所幸者,中国篆刻艺术硕果仅存,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成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

中国篆刻艺术真正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天才,具有重要的综合性特殊价值,应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

“非遗”的审视

中国篆刻艺术体现了天才的技艺和天才的创作、对传统有唯一的见证价值、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从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学、文字学的角度看具有特殊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

(一)历史学价值尺度

罗素曾经这样描述历史和历史学:“在所有人类借以获得知识国度里的公民权的各种研究之中,没有任何一种是像对过去的研究那样不可或缺的了。”

殷商以来,中国篆刻艺术走过了三千多年辉煌而漫长的历程,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它忠实而形象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庞大的中国篆刻艺术体系中,既有真实记录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的官印系列;又有客观反映社会形态、民俗风情的民间印系列;还有生动再现中国人哲学观、审美观的文人流派印系列。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进入信史以来的发展历程,形象、生动、全面而不可或缺。

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通史。这一点,即便是在洋洋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态中亦为绝无仅有者。

(二)艺术学价值尺度

杰出的艺术充满了独创的个性特征,而伟大的艺术同时还具备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

中国篆刻艺术始于三代,兴于秦汉,明清时进入文人创作领域,绵延至今,始终以篆书或变异的篆书(指模仿篆书形制的巴思八文、满文等少数民族印章文字)为艺术载体,基本形制和艺术特征亘古不变。“宗法秦汉”“远师古玺”依然是当代印人的最高艺术追求。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表达,融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的艺术特性,强调作品中阴阳、平衡、节奏、对比的和谐,充满东方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艺术再现。

(三)社会学价值尺度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的而相互关联的人类共同体。

在三千多年的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历程中,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社会风气的变迁直接影响到印章形制规格、使用方法、材质材料、创作技法、用词用字的变化,是篆刻作品的时代、地域、乃至个性风格特征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外因。尤其是民间印,更能反映出民俗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四)民族学价值尺度

民族学主要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消亡的过程,内容包括对各民族的基本知识的认识,以及对各民族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信仰、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研究。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民族聚集体。

中国篆刻艺术史不仅忠实地记载了汉民族的发展历程,也客观地记载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历史上消亡的民族,如:匈奴、鲜卑、党项、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篆刻作品遗存,更是民族学研究无法替代的珍贵史料。

(五)文学价值尺度

中国篆刻艺术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印文和边款内容的锤炼上,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性展示与浓缩。可以说,篆刻作品的内容是要求在最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作者最丰富的情感,小中见大,妙趣横生。

(六)古文字学的价值尺度

当其它古老文明的印章艺术被历史尘封,其印章文字业以成为无法辨识的天书的时候,当下的中国篆刻家却可以自如地运用数千年前的甲骨文、金文、缪篆等古文字进行艺术创作,并依然保持着民族传统审美特性,此足以令西人瞠目、国人自豪的了。

篆刻艺术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古文字学研究、运用的发展领域,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也为篆刻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使中国古文字学的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此亦为人类古文字学研究仅见者。

“申遗”的意义

中国篆刻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炎黄子孙创造天才的艺术性展现。其作品表达出艺术理念是中国人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文化内涵丰富,且历史悠久,传承不断。

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族人对本民族文化具有最广泛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尤其在当前西方强势文化汹涌而来之际,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之所以成为强势文化,往往是通过经济掠夺和军事入侵来实现的。比如上世纪最大的人类灾难——两次世界大战,其根源就是强势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对抗。可见,西方强势文化具有强烈的排它性和侵略性,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有于生俱来的包容性和和谐性。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意义重大。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架构中华文化复兴时,中国篆刻艺术“申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修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方面也具有独特的教化意义。

就学术层面而言,以“申遗”为契机,对中国篆刻艺术进行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哲学、考古学方面的综合研究,以期建立起篆刻理论的科学体系。

保护与传承

当下,中国篆刻艺术面临着异源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衰微、社会形态变革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困扰,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三大传统篆刻艺术体系已损失其二:自1949年以后,作为官印艺术性最重要载体的篆书被废除,官印篆刻艺术寿终正寝。而民间印也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中丧失生存空间,逐渐成为历史遗迹。即便是硕果仅存的文人篆刻艺术也是危机四伏:一方面,有些印人背离传统艺术精神,一味追求狂、怪、野、丑的所谓“时尚性”“视觉冲击力”等,成为西方现代美术思潮的俘虏和牺牲品;另一方面,大部分印人生活状态堪忧,人才危机业已浮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70 年代后印人所形成的巨大的人才断档。 就中国篆刻艺术的特质而言,其文化理念的高雅性,不具备文化传播的大众化功能,难以拥有广泛的审美受众。而其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借鉴者,又切实需要有效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遗产委员会提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初衷,正是基于对某种文化形态或艺术形式濒临毁灭的悲惨命运的关切,以建立有效的保护为根本目的。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有鉴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独特性,其保护的核心应当包括传承人和传承技艺两个方面。对传承人(篆刻家)的保护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活、创作保障体系,使之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进行艺术创作。对传承技艺(文化艺术精神实质)的保护,需要作者克服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回归到传统文化艺术精神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传承”,而不是单向的继承,更注重的是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就篆刻艺术而言,在研究、出版、展览、宣传、教育(尤其是院校正规教育)等方面还将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需要多部门协力统筹,任重而道远。

必须明确的是:“中国篆刻艺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建立在国际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架构下保护体系,是一个国家对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责任大于荣誉。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中国篆刻艺术永远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成为全人类可亲可近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非遗印章篆刻
我们有印章咯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篆刻
印章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大象的印章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