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芬,梁晓冬
新世纪中国底层文学叙事与当代英国诗歌研究:现状、借鉴和启示
陈淑芬,梁晓冬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新世纪底层文学叙事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具文学史可能的文学现象。当代英国诗歌中一些面向大众书写百姓人生的优秀叙事作品与之异曲同工。用底层叙事学理来烛照,这些作品的叙事对象也是底层群体,叙事内容为底层经验,叙事方式是诗人代言,表现了诗人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国内底层文学叙事研究的学理争鸣、理论深化研究和文本分析无不为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研究提供了学理依据、思路和方法。当代英国重要诗人与中国当代作家一样力求以富有人民性的诗歌来救赎文学、道德和社会。底层叙事视角下的当代英国诗歌研究既是一次本土视角研究西方文学的有益尝试,也能为缓解当前的社会矛盾提供一定的文化参考。
新世纪底层文学叙事;当代英国诗歌研究;借鉴与启示
新世纪底层文学叙事是指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以底层弱势群体为叙事对象,以底层生存境遇为叙事内容,以知识分子为代言的底层写作。它延续了现实主义传统和人文主义精神,颠覆了当下媚俗的文学幻想和叙事谱系(荀羽琨,2013:129),表现了当代中国作家的社会良知与担当,是新世纪以来“最具文学史可能”(赵学勇、梁波,2011:117)的文学现象,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底层文学叙事研究蔚然成风。新世纪底层文学叙事研究现状如何?底层叙事是否也存在于当代英国文学中?我们能否用底层文学叙事研究的本土视角来烛照当代英国文学?它会为当代英国文学研究带来哪些借鉴和启示?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2003年起学界就开始密切关注新世纪底层叙事文学。评论者就其表现对象、主体、主题以及文学性、社会性展开了学理争鸣,厘清了其思想渊源、知识脉络和基本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批评视角。之后更多的学者针对底层文学代表作品进行了文本分析,从操作层面提供了批评范本。据CNKI不完全统计,2003-2017年各级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 084篇(2008-2017年多达972篇),硕博论文768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4和15届年会(2006,2008)、新世纪文学国际研讨会(2012)等学术会议均将其作为重要议题。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综观15年来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新时期底层文学叙事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走向:学理争鸣、理论深层探讨、文本分析。
底层文学引发了评论界的热议,针对底层①在新世纪背景下的定义,能否被表述,知识分子能否真正为底层代言,底层文学的文学性与审美性等问题,评论界进行了学理大讨论。讨论的发起者是南方学派的南帆、郑国庆、刘小新等学者。2004年,他们组织圆桌对话,讨论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底层叙事的对象、主体、内容和方式(南帆等,2005),讨论内容在《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上发表。2006年9月,南帆、练署生、刘小新等学者就底层叙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再次展开笔谈,讨论了底层叙事的现代性悖论、底层文学在消费社会的另类表达、底层与大众文化、底层的自我表述与公共化等问题。讨论不仅肯定了底层表述的多种可能性,而且肯定了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论文集中刊发在《东南学术》2006年第5期上。2008年,北方学者张颐武、孟繁华、洪治纲、李云雷、贺绍俊、郑福民等也举行了圆桌会议,探讨底层文学命名的知识问题、认知焦虑、底层写作的道德化立场、底层文学与现代性、底层文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孟繁华,2008)。《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3期、《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3期、《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分别刊发了讨论内容。这些讨论澄清了底层叙事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后学的文本探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艺报》、《天涯》、《当代作家评论》等期刊也是争鸣的主要阵地。2003年2月25日的《文艺报》刊发了张韧(2003)的评论文章《从新写实走向底层文学》。文章从底层文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特定的时代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对底层文学作了充分肯定。2005-2006年,《文艺报》相继刊发了八篇文章,对底层文学的特性、内涵以及叙事策略展开学理讨论,保持对底层文学的密切关注。其中颜敏(2006)的《底层文学叙事的理论透视》进一步从底层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关系层面对底层文学的学理展开思辨。2004年,《天涯》和《当代作家评论》分别刊发了《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等系列文章,讨论底层叙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期刊为开展底层叙事学理争鸣与思想传播发挥了重要的阵地作用。
经过学理争鸣之后,学者对底层叙事的关键问题达成共识,但对理论的进一步探讨从未停息,从内部探究到多维关联逐步走向深入。针对学界对底层文学叙事的社会性掩盖了文学性的诟病,李云雷(2008:29-30)辩驳说:“底层叙述的道德向度,反映了当代作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社会担当。因此,底层叙事的文学性在作品中非但没有被湮没,反而更真切地反映了底层作家的文学创造力。”关于底层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惠雁冰(2010:41-45)认为,文学性的丰饶程度取决于文本营构过程中叙述策略的独特选择与文学经验的审美置换。遴选有价值的文本,汲取具有现实生长性的文学经验,在具体的历史场景将既定的文学经验激活、置换,从而熔铸出真正具有独异性的文学品格,是文学性的问题所在,也是当下底层文学创作研究的关键所在。两位评论者都从文学性的内涵入手,辩证地考察了作家文学创作态度和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指出底层文学的文学性在于基于社会现实和道德的普遍升华,充分肯定了新时期底层叙事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针对底层叙事能否成为当代文学思潮的主流,程波和廖慧(2008:46-47)从意识形态与审美这两个层面进行反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因素的自发自愿与审美的自发自愿构成了底层叙事坐标的纵横两轴。意识形态因素的自觉不一定会损害审美自觉,而意识形态与审美的结合也不一定会使底层叙事成为概念先行、道德优越、审美低下的产物。正确的方法是依据这两种因素的坐标区域和位置进行判断,对文学叙事在坐标体系中产生的变化进行勾画描述。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姜春(2013),他充分肯定了底层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性以及审美特质,认为底层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研究范畴是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复苏与回归,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底层文学具有人民意识和社会批判性,反映了当代作家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当下的特质精神和诉求表达的渴望。底层文学所表现的底层生存逻辑、伦理欲念和审美倾向都将与知识分子的文学观念和文化理念发生紧密的联系。大众化、民族化是底层文学人民品格的重要追求和表现(姜春,2013:115-119)。
针对底层叙事思想匮乏的问题李运抟(2010:30)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的底层叙事恰恰不缺思想,反而非常重视思想价值和观念传达,以致出现观念先行和观念图解的现象。底层文学应该让观念隐退,让生活经验说话。”作者既肯定底层文学叙事的思想性,同时又提醒人们注意过分观念化与观念图解倾向,理清了底层叙述作为文学想象与思想政论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李龙(2008:41-45)指出,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语境下,当代中国文学出现了商品化、娱乐化和媚俗化倾向,负载了现实主义传统的底层文学兴起,无疑是一场道德救赎、社会救赎和文学自救。该文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鞭辟入里地廓清了底层文学在当下语境的特质,充分肯定了底层文学的现代性及其蕴含的社会意义。
彭学明(2010:34)对底层文学的主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悲悯是底层文学的主唱,因为底层文学直面底层生活的难度、社会的硬度和人性的暗度;同时,赞美亦是底层文学的变奏,因为底层文学同样也表达底层人的爱、尊严和精神”。作者总结说由于底层文学对底层人物的悲悯情怀和精神敬望及敬畏,底层文学的艺术情怀和艺术品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家们的良知、责任和灵魂也在底层文学中闪闪发光。这是底层文学的收获,也是底层文学的高度(彭学明,2010:30-35)。该文章理清了底层文学的主题与流变,甄别了底层文学的良莠高下,为底层文学研究提供了全面参照。
刘忠(2012)再次论述了新世纪底层叙事的可能性,认为底层作家以一种亲历性叙事方式书写底层生活和精神状态,真实地再现了底层民众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失语。他们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或呼吁,而是把文学性的表现真正落实在底层民众的人物形象上面,在美学的意义上重建他们的生活(刘忠,2012:96)。这篇文章不再将知识分子代言与不能自言的底层看作是二元悖反关系,而是看作一种构建底层社会形象的有机统一体。
论及底层文学的文化伦理时洪治纲(2017:41-42)认为,伦理的核心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关系问题,每个人在面对各种关系时都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伦理的潜在制约。作家们在书写日常生活的各种生存细节时,特别是在揭示人物内在的人性景观时,总是让其置身于各种文化伦理的统摄之下。伦理内涵的阐发使得论者更进一步认识到伦理在底层叙事中的细节渗透,表明底层文学是表现伦理关系的有效载体。
2003-2017年发表在国内期刊的底层文学叙事文本研究论文已达217篇,表明当代中国底层叙事文本研究已成势而行。评论者以贾平凹、陈应松、曹征路、阎连科、叶兆言、王学忠等作家的底层叙事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叙事内容、叙事伦理、叙事策略等方面展开评论。《文学评论》、《小说评论》、《文学遗产》等重要学术期刊连篇登载相关研究文章,体现了底层叙事文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当下性。具有代表性的有江腊生发表在《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上的《底层焦虑与抒情伦理——以王学忠的诗歌创作为例》一文。王学忠的诗歌以强烈的抗击精神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对抗主流话语的霸权势力,表现底层焦虑和革命性抒情伦理(江腊生,2011)。秦法跃(2015)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对底层乡村叙事进行了评论思考,认为底层叙事作家对农村生态的关怀不仅仅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单向维度上展开,更看到了自然生态的变异对精神生态的影响以及精神生态的失调对自然生态的负面作用。日益恶劣的自然生态不但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也对人类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秦法跃,2015:130-133)。这两篇文章均指出了乡村在中国特殊的精神地位、文化指向,认为城市化进程使得贫富差距、身份歧视、价值沦丧、文化断裂、人性变异等问题愈加凸显,更加明确地肯定了底层文学叙事反映社会矛盾的文学力量。
陈一军(2012)以《高兴》、《米粒儿的城市》、《米谷》、《明惠的圣诞》等为例分析了小说线性叙事中不同时间节点的张力以及农民工在都市生存空间的窘迫,表达了他们哀怨、无奈、绝望以及悲剧的宿命思想。该文紧扣时空概念,分析具体,入木三分,是底层文学文本分析的范本。
洪治纲和曹浩(2015)认为,叶兆言的作品试图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生命个体及其命运变化审视某些历史深处的幽暗与吊诡,建构更为丰实和真切的历史镜像。这种看似隐秘的共振关系广义上是历史与个人的关系,是历史的变幻与个体的存在之间的动态性纠葛,狭义上则体现了生逢乱世的人们在寻求自我生存方式时的各种抗争状态(洪治岗、曹浩,2015:79-104)。评论者将叶兆言散落在生活角落的个体叙事与历史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小说创作的社会功效。
丁琪(2017)对市井小说所表现的城市新价值观进行了深度挖掘,认为新世纪市井小说对以经济理性为核心价值观的书写态度十分复杂。一方面把它看作是市井民间对抗传统束缚的活力因素,因为它源于市井生活,符合人的自然天性,是底层社会自发的健康生存哲学的体现,洋溢着勃勃生机和自然强劲之美,但另一方面对这种新价值观所蕴含的资本意识形态充满忧虑和无奈。中国市场经济启动时的投机性及其与权力结合的特点造成了经济理性中杂糅着非理性成分和向权力靠拢的特征,一次次触碰着社会的公正、秩序、文明的底线,搅扰着传统礼俗社会的和谐状态。市井在很多中国作家的精神世界中具有原乡意味,承载着创作者最初的人生记忆和价值情怀,其中有他们无法割舍的一种精神联系(丁琪,2017:23-29)。文章分析了市井文学精神向度的双面性,同时也肯定了城市新价值观的合理性及市井文学的审美价值。
潘文峰(2014)将底层文学的研究触角伸展到少数民族的底层叙事,认为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冲开了人的欲望,出现了伦理的悖谬、人性的挣扎、良知的叩问和现代意识的觉醒。这些都在周耒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立体地体现了底层复杂的思想性格和文化心理,而且相当成功地把边地风俗人情与人生、当代性结合起来,产生了较高的审美价值(潘文峰,2014:156-170)。
善写底层人生活的作家荆永鸣(2015:128-132)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思想:“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写人,写人的内心与精神世界。但不可忽略的是,人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环境而生存。城市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形态,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和生活状态,往往是构成人的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巨大外力。因此,我所理解的城市文学,不仅仅是书写人和人的故事,还应该渗透着一座城市里的精神背景与文化品质。我在近年来的底层叙事中,保持文化视角上的自我追求与把握,力争与大众化倾向区别开来。历史的每一次的变迁和震动,都在文学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一个底层文学作家对底层书写初衷的直接告白,表达了具有社会良知的作家对底层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应有的关注与判断。
底层文学叙事的热潮还引起西方文学研究者的兴趣,他们也希望通过这一视角对西方文学进行本土视角观照。田俊武(2012:81)认为:“底层叙事的源头是20 世纪30 年代的现实主义,斯坦贝克无疑是这种底层叙事的代表人物。由于受非目的论和普世情感哲学观的影响,斯坦贝克不愿意将自己的创作用于表现劳资冲突的政治宣传,而是对各类阶级中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进行关注,从而被誉为一个伟大的具有普世情感的作家。”李琼(2016:106)揭示了小说《末世之城》底层空间“具有隔离性、暴力性、易变性和贫困化等异质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经验、主体构建和语言再现,也在群体和空间之间建立起了符号化的互为表征关系,为权力放逐、压迫提供合理的借口。不过,底层空间也蕴含着隐蔽的革命性维度,彰显了艺术和人性的救赎力量”。这些文章无疑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条本土化的新路径。
综上所述,底层文学叙事研究的三个走向均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第一阶段的学理争鸣在争论中厘清了底层文学的叙事者、叙事内容、叙事方式以及底层文学的文学性、意识形态和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基本学理,奠定了底层文学叙事的学理基础和思想基石。而理论深化阶段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学理探讨,进一步纠正了学界对底层叙事的代言问题、文学性、审美性以及人物刻画的脸谱化、主题观念先行等偏见,从学理层面充分肯定了底层文学叙事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文本分析方面的大量优秀成果则对底层文学叙事作了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从操作层面为后学提供了研究样本,也为研究西方叙事文学提供了参照和启发。
我们发现当代英国诗歌中的一些面向大众,书写百姓人生的优秀叙事作品与底层叙事异曲同工。以托尼·哈里森(Tony Harrison)、谢默思·希尼(Seamus Heaney)、卡罗尔·安·达菲(Carol Ann Duffy)、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等诗人为代表,他们的底层叙事在当代英国诗坛占据主流地位。用底层叙事学理来烛照,不难看出这些作品的叙事对象也是底层群体(哈里森关注工人,希尼善写农民,达菲书写底层女性和暴民,沃尔科特善写移民),叙事内容为底层经验,叙事方式是诗人代言,而且诗人在不同场合均表明了他们的代言立场,表现出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些作品引起了包括著名文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内的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当代英国诗歌研究的热点之一。
读秀统计显示,2003-2017年在国外各级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中包括哈里森研究190篇、希尼研究380篇、达菲研究63篇、沃尔科特研究202篇,国内外图书馆查阅到相关著作200余部。研究者虽从阶级、种族、性别和身份诸方面对这些诗歌进行透视,呈现出多重视角、多元价值判断的研究势态(Eagleton,2003;Broom,2006;Corcoran,2007;Kinnahan,2008;Badiane,2010等),为后学的文本理解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国外学者并未将之放在底层叙事框架之下展开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较之国外的研究状况,国内的相关研究有失均衡。据CNKI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今在各级学术刊物刊登哈里森研究文章四篇、希尼研究77篇、达菲研究13篇、沃尔科特研究37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何宁、戴从容、李成坚等学者的著述虽勾勒出当代英国诗歌的多元化和大众化发展走向与脉络,但个案研究集中指向希尼,热点在于其爱尔兰民族性和政治性(何宁,2006;戴从容,2010;李成坚,2005等)。对达菲、沃尔科特研究稀少,哈里森研究廖若星辰,更未从底层叙事视角展开深入研究。从底层叙事视角出发不失为一条新路径,它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都为研究当代英国诗歌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国内底层叙事研究视角我们可以选择当代英国具有代表性的大众诗歌为研究文本,从阶级、性别、种族等多重维度对底层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展开研究。第一,底层工人阶级叙事研究。被誉为“工人阶级的无冕桂冠诗人”的哈里森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话语权力的争夺是新时期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是被剥夺了话语权力的阶级,他立志要为这个阶级代言。研究者可以《口才学校》、《V》等诗集为研究文本探讨诗歌所蕴含的工人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话语权力的二元对立、工人阶级的话语焦虑和身份焦虑以及由此产生的阶层平衡危机主题。
第二,底层乡村叙事研究。可以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著名民族诗人希尼展开。诗人善于书写饱受民族压迫的爱尔兰农民的底层乡村生活以及他们的苦难、伤痛、隐忍与蕴含其中的民族矛盾和身份危机。诗人同时坚信诗歌具有疗伤、救赎和提升功能。他要在创作实践中帮助世人建构对诗歌社会功能的信心(戴从容,2011)。研究者可以《北方》、《通往黑夜之门》、《田间劳作》为研究文本研究底层乡村的苦难叙事。
第三,底层女性身体叙事和暴力叙事研究。可围绕英国女桂冠诗人达菲展开。诗人以女性身体为主要言说对象,表达身体的性别政治意蕴,并以身体的解放获取女性主体地位。达菲还关注来自底层的暴民,即那些遭社会抛弃、具有反社会倾向的边缘化群体。诗人通过他们的血腥暴力自述来揭示这些底层人精神、肉体上的撕裂和道德上的沦陷,并以暴力叙事来反映社会的公义危机。研究者可以《站着的裸女》、《女性福音》、《在异国》为研究文本对女性身体叙事和暴力叙事主题展开研究。
第四,底层移民者的空间叙事研究。可以加勒比海英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为代表。他的诗集反映了移民的社会文化空间悬置感、身份的焦虑以及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诗人认为,外来者边缘化的文化地位与其政治、经济地位内在一致,他们处于无法被认同的中间地带。研究者可以其重要作品《绿色的夜》、《非洲远呼》、《奥梅罗思》为研究文本对夹缝空间叙事展开研究。
第五,底层叙事策略研究。当代英国诗歌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这是底层人的自我叙事方式。达菲诗歌的戏剧化独白方式是这种叙事策略的典型代表,与之相同的还有沃科特的第一人称集体叙事。但无论是第一人称个体叙事还是第一人称集体叙事,采用这样的叙事策略首先是言说者建构主体身份的诉求与方式,是底层人追求自我主题的呈现。底层诗歌同时也经常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这是知识分子代言的启蒙叙事和视角下移,哈里森和希尼的诗歌主要采用此类叙事策略。这种方式通常表达了知识分子为底层代言的诉求,表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
以底层文学的精神资源为向导,我们发现当代英国诗歌也茹晗了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其叙事对象、主体、方法与新世纪底层文学叙事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类比性。第一,现实主义是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的精神资源。当代英国诗歌从根本上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希望通过对底层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的呈现引起社会对底层的关注,从而促进现实的改变。因此,回归现实主义传统是当代英国大众诗人的共同选择。第二,人文主义是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的思想基石。当代英国诗歌构架于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之上,但具有当下性和特质性。与传统的人文主义不同,当前的人文主义表现的恰恰是社会底层的主体缺失和困境,反映的是底层群体的身份焦虑以及表达这种焦虑的渴望,是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延伸。第三,底层群体是当代英国诗歌的叙事对象。底层包括工人、农民、女性、暴民和移民,这个阶层既无相应的政治地位,也无充足的经济资源,其话语不能参与到社会公共话语体系中,他们所经历的阶级压迫、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需要代言。因此,当代英国诗歌具有阶级、性别、种族的多重维度。第四,底层经验是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内容。当代英国诗歌以底层经验为表现内容,表现社会公平失衡、身份焦虑、生活凋敝、精神困苦、反社会倾向和由此引发的各种危机。社会批判性与反思性是当代英国诗歌的本质特征。第五,知识分子是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主体。底层叙事的主体根本上还是知识分子诗人,他们可以作为代言人来召唤世界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
对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研究首先要追溯底层叙事的精神、思想源泉,结合当下语境和诗人自身经历,辨析其叙事学理,从宏观上把握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的特征与走向。在底层叙事的烛照下,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代表作品从叙事内容和策略方面进行微观探析,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整理法和文本解读法。全面搜集国内底层叙事理论研究文献资料,进一步廓清其内涵外延,对其有确切的界定和把握。全面搜集国内外当代诗歌的研究资料,掌握诗人创作的动向,在充分了解其底层叙事创作全景的前提下勾勒出整体的研究框架。在底层叙事的学理框架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底层叙事作品进行文本分析。
以新世纪底层文学叙事研究为烛照,我们首先发现底层文学叙事同样也是当代英国诗歌的重要收获,是当代英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英国当代诗歌的底层叙事在叙事内容、叙事主体、叙事对象、叙事策略等方面都与新世纪底层文学叙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契合度。国内底层叙事研究的学理争鸣、理论深化研究和文本分析无不为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研究提供了学理依据、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这样的视角批评者既可以用本土批评话语来研究诗歌的主题和叙事方式,也可以为研究中国底层写作的精神资源和思维方式提供一定的反向参照。通过本研究我们试图揭示当代英国重要诗人与中国当代作家一样,力求以富有人民性的诗歌来救赎文学、道德和社会。底层叙事视角下的当代英国诗歌研究既是一次本土视角研究西方文学的有益尝试,也能为缓解当前社会矛盾和危机提供一定的文化参考。
①范家进(2009)在《底层叙事:文学界的一场话语自救运动》一文中指出,底层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拥有上都相当匮乏的阶层。就当今社会的具体状况而言,主要是广袤乡村大地上的普通农民及城市贫民(这些贫民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乡村的农民工)以及下岗工人。
[1] Badiane, M. 2010. Not at Home in One’s Home: Caribbean Self-fashioning in the Poetry of Luis Palés Matos, Aimé Césaire, and Derek Walcott[J]., (1): 225-229.
[2] Broom, S. 2006.[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3] Corcoran, N. 2007.[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Eagleton, T. 2003. Antagonism and V[A]. In F. Brown (ed.)[C].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5] Kinnahan, L. 2004.[C].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6] 陈一军. 2012. 农民工小说的时空体[J]. 宁夏社会科学, (3): 138-142.
[7] 程波, 廖慧. 2008. 底层叙事的意识形态与审美[J]. 文艺理论与批评, (3): 46-52.
[8] 戴从容. 2010. 诗歌何为?——谢默斯·希尼诗歌的功用观[J]. 外国文学评论, (4): 143-154.
[9] 丁琪. 2017. 新世纪市井小说:城市新价值观的崛起与文学反应[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23-29.
[10] 范家进. 2009. 底层叙事:文学界的一场话语自救运动[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47-55.
[11] 何宁. 2006. 论希尼的“沼泽”系列诗歌[J]. 当代外国文学, (2): 90-95.
[12] 洪治纲. 2017. 伦理关系与短篇小说的意味——2016 年短篇小说创作巡礼[J].小说评论, (1): 21-27.
[13] 洪治纲, 曹浩. 2015. 历史背后的日常化审美追求——论叶兆言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 (1): 97-104.
[14] 惠雁冰. 2010. 底层文学研究中亟需廓清的几个问题[J]. 文艺理论研究, (5): 41-46.
[15] 姜春. 2013. 底层叙事的现代探源[J]. 文艺理论与批评, (4): 115-119.
[16] 江腊生. 2011. 底层焦虑与抒情伦理——以王学忠的诗歌创作为例[J]. 文学评论, (3): 41-55.
[17] 荆永鸣. 2015. 一个外来者的城市书写[J]. 当代作家评论, (2): 128-131.
[18] 李成坚. 2005. 谢默斯·希尼:一个爱尔兰-英国诗人——从“身份问题”解读希尼诗歌与诗学[J]. 当代外国文学, (1): 61-66.
[19] 李龙. 2008. 文学的救赎和被救赎的文学——底层文学与现代性问题[J]. 文艺理论研究, (3): 41-45.
[20] 李琼. 2016. 底层空间、自我和语言——解读《末世之城》的绝地生存[J]. 国外文学, (1): 106-113, 159.
[21] 李云雷. 2010.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J]. 文艺争鸣, (6): 25-33.
[22] 李运抟. 2008. 新世纪文学:经验呈现与观念退隐——论底层叙事女性形象塑造的非观念化[J]. 文艺争鸣, (10): 29-33.
[23] 刘忠. 2012.“底层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的对接与歧异[J]. 贵州学刊, (10): 91-97.
[24] 孟繁华. 2008. “底层写作”:没有完成的讨论[J]. 探索与争鸣, (3): 29-30.
[25] 南帆等. 2005. 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J]. 上海文学, (11): 75-82.
[26] 潘文峰. 2014. 底层叙事的困惑与民族作家底层书写的启示——以广西作家周耒的小说为例[J]. 民族文学研究, (5): 156-170.
[27] 彭学明. 2010. 底层文学的高处与低处[J]. 小说评论, (3): 30-35.
[28] 秦法跃. 2015. 底层叙事乡土经验中的生态关怀[J]. 文艺理论与批评, (6): 130-133.
[29] 田俊武. 2012. 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底层叙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3): 81-84.
[30] 荀羽琨. 2013. 底层经验的文学重构与现代性反思[J]. 文艺理论与批评, (1): 129-132.
[31] 颜敏. 2006. 底层文学叙事的理论透视[N]. 文艺报, 10-12.
[32] 张韧. 2003. 从新写实走向底层文学[N]. 文艺报, 2-25.
[33] 赵学勇, 梁波. 2011. 新世纪:“底层叙事”的流变与省思[J]. 学术月刊, (5): 117-132.
Research Status, Reference and Reve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ubaltern Literary Narratives and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ry Study
CHEN Shu-fen & LIANG Xiao-do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ubaltern literary narratives since 1980s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contemporary public poetry has the similar subject matters, narratives strategies, points of view, social and aesthetical functions, and some poets even in public speak for the subaltern to show their humanistic concerns for this unspeakable class. The current studies of Chinese subaltern literary narratives undoubtedly offer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feasible textual analysis fo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ry.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s have the similar literary ends to make literary, moral and social resurrections through poetic power. This approach makes a meaningful attempt of a local perspective to study Western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some reciprocal cultural references for some current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ubaltern literary narratives;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ry; critical reference and revelation
2018-07-05;
2018-08-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研究”(14BWW053);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研究”(2015-YXXZ-13)
陈淑芬,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梁晓冬,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I106.2
A
1008-665X(2018)5-00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