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亮/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
张其光(1831—1895),字信千,号奎垣,广东新会双水豪山村人。少有大志,尤爱兵法剑击。咸丰八年(1858),张其光招募二百乡勇,北上浙江,从戎报国,先后获钦赐“振勇巴图鲁”名号并赏穿黄马褂。历任温州总兵、台湾总兵、浙江水师提督。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其光以积劳牵动旧伤,11月19日呕血数升,遽卒于任内。张其光去世后墓葬于广东新会双水横村四平冈,与夫人陆氏合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其光曾孙张子其、张子怡自香港回来,将张其光坟墓迁回老家广东新会双水豪山安葬。原墓虽有墓碑,然无碑石铭勒。1925年,张其光长子张荫棠、从子张荫槐请梁启超为其父撰写神道碑铭,以懿先德。可惜该墓于土改运动期间被严重破坏。目前,墓碑已找到,但神道碑铭已遗失。本文言述之碑铭为手抄本复印件,是张其光后人从香港带回来的,现为珍贵档案,收藏于广东新会文化广电出版局[1]。
关于张其光,《清史稿》只有片言只语,没有为其列传,因此梁启超撰写的神道碑铭无疑具有证史、补史的重要作用。笔者不揣鄙陋,在借鉴清史研究专家学者成果的同时,还参考了光绪七年(1881)张俦千编的《豪山张氏家谱》、光绪三十四年(1908)谭镳等编的《新会乡土志·张其光》(以下简称《新会乡土志》)、1995年新会史志办编的《新会县志》、2006年豪山村委会编的《豪山张氏族谱》等地方文献资料,拟对神道碑铭作考释,从历史视角客观再现张其光“为民捍难而不伐其功,为国安边而不竟其庸”的点滴人生。兹录碑铭原文如下,缺字以“□”代替。
清建威将军浙江提督张公神道碑铭
同县梁启超拜撰并书
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浙江提督、新会奎垣张公薨于位,春秋六十有六。事闻天子震悼,谕内阁:张其光自咸丰八年由广东募勇投效军营,随剿粤匪,攻克浙江数十州县,嗣统率师船巡缉洋面,迭获巨匪,盗风寝熄,由副将洊升浙江提督。到任以来,讲求营务,克称厥职。兹闻溘逝,轸惜殊深。张其光著照提督例赐恤,以彰劳勚。钦此。
翌年,浙绅、翰林院编修陆廷黻等胪陈公在浙功德,乞浙抚恽祖翼请于朝,许建专祠宁波。天子俞焉,浙民驩,至于今不绝。呜呼!百年以来,吾邑以功名显于世,而德泽及于他邦,未有如公者也。公功在浙,具如饰终上谕所云,然顾犹有未尽者。
当粤氛之炽也,而李秀成称最悍,盘踞两浙,以与金陵相犄角,于是东南糜烂,无片土得苏息。公以布衣起岭峤,尽斥其恒产,召其所素习之健儿,创为舟师,誓以灭贼。当咸丰十年杭州之初陷,而公始以才勇受知于天府,乃檄其所率广艇,扼钱塘口,遂复淳安,复桐庐,复富阳、临安分水新城,力遏方张之寇于海盐、乍浦间,使宁绍以东不被蹂躏者垂两年,公之力也。十一年冬,杭州再被围,公慷慨遵海赴难,先士卒与贼搏,伤于股,流血殷踝,犹叱咤冲阵。围之一角几解,公昏绝倒地,舁归营,就医上海,而杭遂再陷,浙东亦委于贼。翌年春,公伤甫痊,即奉檄统广济右军陆勇兼水师红单船,自三月至十一月先后袭招宝山,复镇海,复宁波,复余姚、慈溪、奉北,击退胜山、浒山、第四门一带踞逆,复上虞,攻克曹娥、东关等镇,遂围绍兴,复之,东浙肃清。大小百余战,公皆先冒矢石,当是时,广艇威名震天下。论史者咸颂左文襄平浙,为当时靖乱一大关键,而不知文襄之功,资公以成者盖十八九也。
内难既终,外忧方始。日本涎我台湾,盖非一日,计不获逞,则潜煽番社为乱。朝廷择将才,能靖海氛者,莫如公贤,乃擢公镇台。
台孤悬海外,军政偷弛且百年。公以清率属,以严治军,以宽抚民,庶政一新焉。同治十三年,倭寇袭后山,番社应之。公率重兵趋驻枋寮,扼险隘,而以爱国大义激厉庄民,简练成军,俾自为守,寇知不可犯,受盟而退。寇退,则从事□开山抚番,周历穷探,跨涉险峻,悍者临之以威,驯者怀之以恩,两年间,受抚者六十余社,南路以通。论者谓当时若微公,则台民之左衽,恐不待甲午丧师之役也。
公性恬退不伐,乐摧能与人,故自束发从戎,虽身经百战,劳苦功高,然同治中兴之际,位不过副将。厥后渐见倚畀,历授五镇三摄提篆。至光绪二十年,始实授浙江提督,而公亦既老矣。公之□浙也,浙民追想二十年前水火衽席之恩,若赤子复依其慈母,乃就任。甫四月,而日本构难,我师熸焉,战事方殷,海岸数千里,在在为敌潜伺。公出驻镇海,日夕讨军实而申儆之,心力交瘁,浙防幸而无虞。然自平壤、黄海两役之挫衅,忍耻乞和;而公所蓝缕缔构之台湾,亦遂为珠崖之弃。公既积劳重以忧愤,和议成后不□半岁,而赍志长逝矣。
启超与公生同乡井,熟闻公之行谊于乡之人,顾以齿穉,未得奉□接风采。稍长,交诸公子,益念公之所以靖献于国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焉。
民国十有四年乙丑,公嗣子荫槐、从子荫棠匍匐告曰:先公之葬且三十年,而墓道丽牲之石铭勒阙如,惧无以宣述先德,垂示方来。吾子夙能敬先公者,安可以无言。启超惟公之战绩及其惠泽加于浙东西者,官书能详之;其世系子姓及乡居懿德,则具于墓志,故不更述,惟刾举其一二大节,为天下轻重者论焉,而系以铭之曰:为民捍难而不伐其功,为国安边而不竟其庸,尽伤国耻兮赍志永终,英魂不沫兮依此贞松。
据2006年版《豪山张氏族谱》记载,张其光是新会双水豪山村张姓第二十世,其曾祖父张作廷,清九品官员,授登仕郎。张其光溘逝后,光绪皇帝下旨:“著照提督例赐恤。”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科学论断,并有考古证据的有力支持。从已发掘的考古证据来看,中华原始文明在多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上分别起源[1],主体是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后与海岸带工业文明融合、发展和形成现代的中华文明。
光绪七年(1881)《豪山张氏家谱》记载,张其光获封建威将军名号,其祖父悠述、父傅崧均获赠振威将军名号,其兄张雄烈诰赠武略骑尉,弟张元亨诰封武略骑尉[2]。
神道碑铭第二段说,浙人感念“公在浙功德”而“请于朝”,朝廷“许建专祠宁波”。据考证,该祠起初坐落在今宁波大学内,后迁建在市区公园内,亦称“张将军家庙”,其形制与张其光生前在老家广东新会兴建的张将军家庙一模一样[3]。
据1995年版《新会县志》载,张将军家庙是光绪帝因张其光战功显赫而赏赐官银兴建的,它位于新会双水豪山村东面,光绪十年(1884)八月建成。家庙坐南朝北,由主体建筑及左右两侧厢房构成,主体建筑分头门、中座、后座共三进。面阔25.1米、进深52.55米、顶高10米,墙体为青砖砌筑,墙脚以高44厘米条块花岗岩石砌成。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梁架以坤甸木做成,驼峰、枕墩造工精巧,各檐柱及柱基均为花岗岩石,室外地面铺花岗岩石条,室内铺大阶砖。整座建筑占地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
神道碑铭第三段云:“公以布衣起岭峤,尽斥其恒产,召其所素习之健儿,创为舟师。”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的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军屡战屡败,于是派遣官员回原籍办理团练、招募乡勇。适逢朝廷招募水兵,其时27岁的张其光决心报效朝廷,以平民身份召集200名壮丁,结对投军,并变卖家产作经费。《新会乡土志》有载:“咸丰八年,发匪久踞金陵,蹂躏苏浙东南。事日亟,其光慨然曰:‘丈夫当与国家效用,守乡里,谋锱铢何为载?’则走载遐家,告以情,且贷焉。遂募所与狎者,得二百人。航海至浙,见臬司段光清。段壮之,命率所部剿平宁波东钱湖土匪。”[4]载遐乃张其光未过门妻子之父;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号镜湖,道光十五年(1835)举于乡,咸丰四年(1854)任杭嘉湖兵备道、调补宁绍台兵备道,咸丰八年(1858)升浙江按察使(即“臬司”),晋封吏部左侍郎、光禄大夫(一品)。
神道碑铭第三段提到:“咸丰十年杭州之初陷,而公始以才勇受知于天府,乃檄其所率广艇,扼钱塘口。”《新会乡土志》载:“(咸丰)十年,伪忠王李秀成陷杭州。官退守西兴。浙抚王有龄委其光招募广艇,由鳖子门进钱塘江。扼要堵御。其光数航海,风涛谙练,治水军甚有名。遂以广艇进攻淳安。复之。”“十月复桐庐。”“十一年正月,复富阳临安分水新城。”[5]王有龄(1810—1861),字雪轩,福建侯官人,道光中捐纳浙江盐大使,改知县;咸丰五年(1855)授杭州知府,七年(1857)擢江苏按察使,迁布政使;十年(1860)擢浙江巡抚;先是杭州已复,然守御尚虚,十一年(1861)冬再被太平天国李秀成军队包围。期间张其光奉命由海道运送粮食,途中遭遇太平军埋伏,张其光奋勇杀敌,虽身负重伤,仍手刃数十人,后昏倒于地,被送至上海就医。因太平军切断清军粮食供给,杭州再被攻陷,守城王有龄自缢殉城。《清史稿》载:“十月,萧山、诸暨及绍兴府皆陷,饷源遂绝。时援军多不足恃,有龄复奏用李元度为按察使,募湘勇八千入浙,至龙游,阻不得前。李秀成悉众围杭州城,副将杨金榜败死,张玉良攻克罗木营敌垒,亦中飞炮死。城中夺气,且食尽,饥民死者相藉。十二月,敌梯城入,兵溃,有龄服毒不死,缢于阁。”张其光闻杭州再次沦陷、王有龄殉城,“抚胸切齿,恨不立赴”。神道碑铭与《新会乡土志》对此均有记述。
梁启超在神道碑铭第三段以“春秋之笔”“刾举其一二大节”,在陈述张其光平匪功绩同时,还指出张其光的历史性作用。文曰:“论史者咸颂左文襄平浙,为当时靖乱一大关键,而不知文襄之功,资公以成者盖十八九也。”张其光靖乱功绩究竟如何?兹以《新会乡土志》[6]《诰授建威将军浙江提督张公奎垣军门行状》为据梳理如下:
咸丰八年(1858),剿平宁波东钱湖土匪,奖五品蓝翎。咸丰十一年(1861),先后克复桐庐、富阳、临安分水新城,由把总擢升守备,改换花翎。不久,被委任总理海防水师营务,节制各路炮船。同治二年(1863)正月,太平军围攻绍兴,率部驰至,击败敌人。数月间,大小战斗百余次,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令军队士气大振。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向朝廷奏保张其光为都司,加游击衔。十二月,收复湖州,为记名参将,加副将衔。同治四年(1865),浙江巡抚蒋益澧派张其光率船勇缉捕海盗,因捕斩海盗邱才清有功,任记名镇总兵,署乍浦副将协统,统管浙江巡洋红单船。十二月,张其光靖乱有功,浙江巡抚马新贻奏请朝廷,同治立即降旨,赏张其光“振勇巴图鲁”名号加总兵衔。同治五年(1866)十月,因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保举,张其光补瑞安水师副将。同治六年(1867)、七年(1868),张其光破获海盗案30多起,保以总兵简放。同治八年(1869),授衢州镇总兵,旋调定海。同治九年(1870)四月,署浙江提督。
日军撤兵后,张其光着手开辟蛮洞。他不辞劳苦,走遍台湾南北。每到一处,警恶惩奸、表彰忠善、抚恤番人。两年间,抚恤番社60余个,开通台湾南路交通。《新会乡土志》载:“台地生番,窟穴岩险,林深箐密。每狙伏杀人,犷悍不可制。其光上言大府,请抚番开路。顽者以兵威之,俾渐归化。乃周历峻险,开诚抚谕。数月间,群番雉发就抚者六十余社,南路以通。”对此,梁启超这样评价:“论者谓当时若微公,则台民之左衽,恐不待甲午丧师之役也。”
神道碑铭第六段言:“至光绪二十年,始实授浙江提督,而公亦既老矣。”光绪二十年(1894)即张其光去世的前一年。据《新会乡土志》记载,光绪元年(1875)张其光抚番有功,沈葆桢会督抚潘霨陈奏朝廷,擢之提督简放,赏穿黄马褂。张其光镇抚台湾多年,积受瘴毒,患病较深,授提督简放不久被调任福建省福定镇总兵。光绪六年(1880),浙江提督吴长庆帮办山东防务节制防军,张其光奉命任浙江提督。此时,恰遇沙俄兵侵伊犁,为提防英法日等国趁机侵扰沿海,朝廷命张其光总管浙江水陆防务,节制水陆各镇。光绪九年(1883),法国侵略安南(越南),至此爆发中法战争。法国派兵侵犯福建马江及台湾基隆,闽浙海疆加紧戒备,严防法军入侵。其时,张其光调任温州总兵,负责守御。温州襟带大海,北毗台、宁,南连闽、粤,延袤400余里,乃全浙之藩篱,戒备严密。为加强防御,张其光多方筹措添筑龙湾炮台,库银不足便自捐俸银2000两,促炮台建成。后丁母忧,服阙,回籍两年。光绪十九年(1893),补澎湖镇总兵。光绪二十年(1894),被任命浙江提督,统管全省水陆防务。为加强战备,张其光一方面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另一方面加强士兵训练并亲授技能。不出三个月,士兵战斗力大大提升。《新会乡土志》载:“二十年补授浙江提督。倭事棘,命总统镇定防军。出驻镇海时,前敌提标练军仅一营二旗。其光添募数营,日加训练。口述而指授之,三月悉成劲旅。”[7]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辽沈、旅顺、威海相继沦陷。倭焰大炽,民间讹言倭寇旦暮即至,军心动荡、人心震恐,不少百姓携家带口走难上海。张其光不为谣言所动,严肃军纪,增强防御,安抚百姓。百姓见张其光军队屹然不动、斗志昂扬,人心才稳定下来。《新会乡土志》有载:“其光屹不动,逻获敌侦倭僧二,解省讯办。军令森严,民知可倚,井里以安。”[8]梁启超对此评价“心力交瘁,浙防幸而无虞”“念公之所以靖献于国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张其光戎马一生,作为军人,他精忠报国,尤于御外侮诸战役中大智大勇、身先士卒、不避险厄、功勋卓著。神道碑铭“举其一二节”,足以凸显张其光之拳拳爱国之心,而张氏“吾以武夫,受国厚恩,汝曹读书,当立志效忠,勿以一第自多也”[9]的家训也值得今人借鉴。值得一提的是,张将军家庙在经历100多年的风雨后,于2002年被批准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政府投入260多万元对家庙进行修缮,并把它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其光之爱国大义及良好家风将代代相传。
注释与参考文献:
[1][3]林福杰:《新会风物》,广东:江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2013年。
[2](清)张俦千:《豪山张氏家谱》,光绪七年铅印本。
[4][5][6][7][8][9](清)谭镳:《新会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