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稿1.0”模式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2018-01-23 23:45张婷李梦宋怡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讲学单质用途

张婷+李梦+宋怡

[摘 要]“讲学稿”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1.0版本。本文以《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运用“讲学稿1.0”模式开展的化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讲学稿1.0”模式;教学设计;碳的单质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6303

一、讲学稿及其发展

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

“讲学稿”模式既是具体的教学文本,也是一种教学模式。“讲学稿”模式是东庐中学一个非常本土化的创造,并在不断探索中从最初的0.0版本发展到了1.0版本以及2.0版本。讲学稿0.0版本就是最初意义上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革命的推进,学习成为无时不可、无地不可的事情,讲学稿1.0版本和2.0版本应运而生。这两者都是“文本+互联网”的模式,但又有所区别。前者是以文本为主,互联网为辅,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在课前预习书本,自主完成教师编写的讲学稿,同时也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在课前进行课程重难点的视频化自主学习;而后者则是以互联网为主、文本为辅的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尚在开发与尝试应用中。

二、教学设计案例

笔者现以九年级化学上册《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课为例,探讨基于“讲学稿1.0”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的第1课时“碳的典型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的硬、石墨的软和导电性以及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建立“用途——性质——结构”的思维模式。而且本节课教学内容紧贴生活实际,生动有趣,且教材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对碳单质的部分物理性质和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初步具备“由现象知性质、由性质知用途”的学科思维,但对于“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还停留在“原子最外层电子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层面。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同种元素可形成不同单质;

(2)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3)了解金剛石、石墨、C60、木炭、活性炭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的不同用途的探讨,体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单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难点:碳的不同单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是微粒空间排布的不同造成的。

(五)教学过程

书海导航一、碳的单质:金刚石。

问题1:了解金刚石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阅读获取】阅读书本金刚石的结构、性质和用途部分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质疑释疑】如何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小组讨论】略。

书海导航二、碳的单质:石墨。

问题2:了解石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阅读获取】阅读书本完成以下内容。

(1)石墨

(2)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焦炭、活性炭、炭黑等的构成和结构与木炭类似,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它具有的结构。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典型的 性, 比木炭更强。用于 面具和 工业。吸附性是 性质。

【质疑释疑】含氧元素的单质有O2、O3,含磷元素的单质有红磷、白磷,含碳元素的单质有哪些?对它们的性质,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略。

【质疑释疑】选用下列物质①炭黑、②木炭、③活性炭、④焦炭、⑤石墨、⑥金刚石填空。(填序号)

【尝试应用】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2.当咆哮着的蒸汽机头从你的面前经过时,那粗大的烟囱会毫不客气地向你的身上洒下许多黑

色的烟炱。写标语和春联用的墨汁,就是用烟炱做的。烟炱的主要成分是 ,用墨汁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深日久却不变色,这是因为 。

书海导航三、碳的单质:C60。

问题3:了解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阅读获取】(1)由C60的结构示意图,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结构、性质方面)

(2)C60有哪些用途?

【质疑释疑】研究表明,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因此它们的 存在差异。结合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endprint

【小组讨论】略。

【尝试应用】

1.最近科学家确认,存在一种空心且类似足球结构的分子N60。这一发现将开辟世界能源的新领域,它可能成为一种最好的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60的说法正确的是()。

A.N60是一种化合物

B.N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0

C.N60属于单质

D.N60这种物质是由氮原子构成的

【自我测评】

1.下列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碳是非金属,但它的单质石墨能导电

B.普通大理石经“气功大师”发功能变成金刚石

C.工业上用焦炭来炼铁是利用碳的还原性

D.碳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有时是不同的

2.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橡胶里添加炭黑能增加耐磨性;

②干电池里的碳棒是由石墨制成的;

③电冰箱除味剂是活性炭;

④防毒面具用焦炭吸收有毒气体;

⑤制糖工业用炭黑来吸附有色物质;

⑥金刚石不仅能刻划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D.④⑤

3.有下列变化:甲→乙→丙,能满足这个变化的甲是()。

A.CB.H2C.COD.Cu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C.不同的单质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D.不同的单质可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5.金刚石、石墨、C60在物理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6.经常不用的锁开启比较困难时,可向锁心中加些铅笔芯粉末,便容易开启,这是因为。

7.埋木桩前,有时把埋入地下那段的木桩表面用火微微烧焦,这是因为 。

【挑战自我】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知,物质的结构、组成决定反映物质的性质决定反映物质的用途,在此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你还能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知识连线】

【二维服务区】扫描二维码观看教学视频。(二维码略)

(六)教学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教学阶段加以分析:

首先,课前,以学生自学为主,先学后教。学生按照讲学稿的要求,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讲学稿上的“阅读获取”以及“尝试应用”部分,也可以扫描“二维码服务区”的二维码观看教学视频,对于上课内容提前学习。“阅读获取”部分是以表格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罗列,让知识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记忆。同时,在设计表格时,采用的是性质与用途一一对应的形式,是对本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碳的单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渗透。“尝试与应用”则是对于学生预习内容的一个检测,选取的都是基础的、切合知识点的题目。

其次,教师在批阅学生的讲学稿后,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及讲学稿上的“质疑释疑”部分对本节内容进行探讨。“质疑释疑”部分着力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主动性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处理的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前预习时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积极思考、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已学的含氧元素的单质有O2、O3,含磷元素的单质有红磷、白磷以及本节所学的碳的单质,利用类比的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同种元素可形成不同单质的这一现象。对于“用途——性质——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之前在“阅读获取”部分渗透的性质、用途的关系得出“性质决定用途”,再利用各个碳的单质的结构,引导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最后,学生在课后完成自我测评部分,利用“知识连线”部分的思維导图梳理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对于依旧不懂的问题可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其中“知识连线”中的思维导图以及“二维服务区”中的教学视频是本教学设计的特色。用思维导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让知识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课前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对课程重难点进行自主学习,课后也可再利用“知识连线”部分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查漏补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参 考 文 献 ]

[1]仲玲.陈康金的“讲学稿”教学法[J].生活教育,2010(1).

[2]何善亮,徐文彬.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探索与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讲学单质用途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诸单质运动的含义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DNA的奇妙用途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用途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
一道高考题对化学教学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