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平
[摘 要]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文化继承”和“意义赋予”的过程,也是再发现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再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过程;再发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110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数学课程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去探究、体验,通过自主学习创造和发现的过程.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再发现过程呢?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问题的思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等方面来谈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以疑导思——培养问题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的观念逐渐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转变.在开放、和谐的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表现自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的困惑、问题和智慧都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展开适当的讨论,使教师在课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从多角度重新审视这些问题,这样就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函数的零点》这一内容时,当通过例题归纳出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后,可以发现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求函数图像在所给的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二是f(a)·f(b)<0.学生可能会对这两个条件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使这个难点最终得以解决.通过这个活动,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零点存在性定理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以究解疑——开展探究活动
教会学生质疑,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是课前精心设计的,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是要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椭圆》一课时,我让学生演示“钉线法”画图.用一根长为2a的细绳,把其两端合并到一起用图钉钉在板子上,用半径为a的绳长画出一个圆.根据这个画法可以让学生说出圆的定义:“圆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动点的轨迹.”接着,我把绳子的两个端点分开,用两个钉子钉在两个点F1和F2上,再让学生用笔尖挑动绳子画出它的轨迹,可以观察出轨迹是椭圆.继续问:“对于椭圆上的任意一点M具有何性质?”当然可以发现M点到F1和F2点的距离之和等于绳长.利用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发现“椭圆是平面内到两定点(F1和F2)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2a)的动点(M)的轨迹”.
从这个实践操作中可以发现,所画椭圆的形状与什么有关呢?当改变F1和F2两点间的距离再画又有什么变化?当绳长2a>F1F2时,动点的轨迹是椭圆,那么当2a=F1F2时,动点的轨迹还是不是椭圆?当2a 三、以思导学——促进学生发展 美国名教师莱福·艾斯奎斯有一句名言:“我给了他们什么?能让他们享用一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思考和反思,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能否让他们对生活有更多的思考,对他们的一生有何作用?可以发现,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看待问题也不局限于书本,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许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困惑也愿意与老师展开交流.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所提问题大多停留在表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问:它是什么?如何表示?还能如何表示?它有什么性质?如何表示?还能如何表示?它们有什么关系?如何表示?还能如何表示?它是否与其他问题有联系?能否利用这个联系?为了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我们仍需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心智过程,这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创造空间,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很强,要求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拘一格.但是课堂教学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并及时创新,教师的魅力与风采才能展现得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