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宝
【摘 要】 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时效性低下的困境,应借鉴叙事教学方式,围绕叙什么、如何叙,叙事媒介等三个方面,实现从政策宣讲到理论认同、从微观叙事到宏大叙事,多样化叙事媒介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关键词】 叙事教学;教学方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应用可行性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政课之一,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该课程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热点学习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教育学生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到目前为止,多数高校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发展的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长期以来的尴尬在于,同其他的思政课一道,它遭遇着部分学生的冷落与抵制,逃课厌学现象比较严重,表现为学生迫于课堂教学纪律来到课堂,但是课堂上抬头率不高;作为思政教师没有获得社会包括同行的尊重和认可,对思政课普遍的轻视不在少数,思政课中《形势政策》课的地位就更加堪忧;甚至相当部分的形势政策课教师自身也在迷惘之中,缺乏对于职业的自信和光荣感。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学指导思想定位偏差。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课不仅是政策与理论的宣传平台,而且是教育途径,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实现对国家政策和理论的理解和认同。理解和认同不是通过重复政策的话语就能实现,而是要通过教师对其的解读、把握、理解、认同,通过教师的反刍来实现教学。 教学指导思想一旦定位不准,出现偏差,会直接导致教学内容的定位偏差。
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处理存在偏差。从教学目标上讲,《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必须要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和角度,对教学内容展开宏大叙事。这种宏大叙事较少关注个体,或者说宏大叙事极力避免关注个体,而这恰使形势政策教学失去了其生动活泼、平等交流的一面。
三是教学方式展开路径偏差。该课上,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是“传递—接收”式的教学,这种情况下,对“传递—接收”的教学方式把握不好,往往会变成“灌输式”的教学,面临着学生的抵触,与完成教学目标,建设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相去较远。
要改变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偏差问题,走出教学困境,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有较高要求,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中最难教学的一门课程。教师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熟悉党和国家的形势与政策,正确分析、解读当下发生的纷繁复杂的时事现象,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认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要提高教学时效性,必须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准确定位,采用叙事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走出困境。
二、叙事教学研究的现状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是一种质性研究。通过描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将其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研究者透过这些故事,运用现象学或解释学进行梳理、整合和分析。作为一门研究,“叙事学”20世纪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文学作品、绘画、电影、社会新闻等口头或书面的都可以作为叙事的载体。国内研究始于从上世纪90年代末,由华东师大丁钢教授发起教育叙事的研究,其意义就在于它可以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经过发展,“叙事学”不仅成为一种研究法范式,而且成为一种是教学的范式。作为教学范式,在各们学科开始应用。
目前,叙事学在思政课中应用有两种方式,一是叙事方式直接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即叙事教学,二是教师运用叙事研究反思教学过程。本文主要是从第一个层面探讨叙事教学在形势政策课上的应用。在形势政策课的教学中采用叙事教学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对有意义的社会历史事件,从微观到宏观层面进行描述,发掘或解释隐藏于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趋势或政策框架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认识社会的发展。
三、叙事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叙事教学涉及三个问题,叙什么、如何叙,叙事媒介。以下展开分析:
一是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定位。这是形势政策教学的难点。如前所述,该课不仅是党和国家政策与理论的宣传平台,而且包含着教育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也就是实现从政策宣讲到政策认同。定位于前者,会忽略学生的需要,而且消解教学的效果,使教学和学生之间形成两张皮。比较恰当的做法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既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和理论,又讲出政策颁布或者施行的现实依据,讲出政策与公民(大学生)的关系及其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是单纯的宏大叙事,一定的微观叙事是教学的必要補充。例如: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教学中,插入习近平和奥巴马瀛台夜话的微观叙事内容,不仅给教学增添生动的色彩,而且对体现中国的大国形象、领导人的个人魅力都有很好效果。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中,引入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微观叙事,尤其是总书记关于读书的小故事和数10次坚持申请入党的故事既丰富了总书记的个人形象,又对理解总书记的讲话有重要作用,还对青年学生正确对待读书和入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这样的微观叙事的切入,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注入情感,使得形势政策课不仅是有高度的课堂教学,而且是有温度的课堂教学。
二是如何叙的问题。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是一种叙事的展开方式,反之从微观叙事到宏大叙事也是一种展开方式,可以说各有优劣。前者能够迅速切入教学要求,但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后者能够生动形象,接近生活,但缺少理论的高度。后者的叙说方式现在比较常见于报端,例如,常见的话语展开方式以“一个正在从事**的人表示,**活动正在身边带来很大的改变……”展开,目的是通过微观的叙事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课堂教学存在类似的需要,首先从微观层面采用个体的叙事,会使内容更生活化、更亲切,更有吸引力。例如在《大数据:变革世界的关键资源》教学中,采用一个正在开车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订披萨的事情为例,向学生展现了大数据的魔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解读》的内容学习中,我们以一个普通个体“小明”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变化为例展开,拉近政策和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出宣讲政策的内容学习。然后再从微观上升到宏观,进行宏观的政策解读,这就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叙事展开方式。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微观叙事的理论性不高、个体性的弊病。endprint
在如何叙事上,涉及到教师的叙事能力。《形势与政策》课中教师的叙事能力和教师掌握的资源密切相关。为共享资源,进行教师集体备课尤为重要。每学期一度的由中宣布组织专家进行的形势政策课的培训可以说是对授课教师进行的最权威、最专业、最高规格的集体备课。通过培训,教师能清楚的掌握党和国家政策的最新走向、態势和对高校的要求,掌握了解各个专题教学所涉及的最前沿、最规范、最丰富的教学资料。经过这样的备课,教师不仅能讲出政策,而且能讲出政策所以然的道理,这就由单纯的政策宣讲走向了带领学生对政策的认同。组织这样的专家进行集体备课的辅导,对形势政策课非常重要。
三是叙事媒介。即通过什么途径展开叙事。除教师用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的叙事外,该课程因为涉及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走向,官方发布、媒体宣传、智库解读等等,往往有比较多的视频资源可供选择。所以,该课程在一般教学的文字文本之外,拥有非常显著优势——丰富的视频资源。这是别的课程无法比拟的。但是视频资源用的不好,则会大大降低教学的效果。用好视频资源,需要对资源进行严格筛选。时间上,要用最新的;来源上,要用官方的;内容上,要用于教学角度相吻合的。使用上,要按照教学情况,对视频资源进行有选择的采用,避免用视频代替上课的错误做法。在叙事的文本上,除了视频资源可供选择之外,图片也是很好的媒介。图片的直观性、生动性等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刺激,展现语言无法描绘的形象。采用多样的叙事媒介,既丰富教学的信息来源,又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例如,在《反腐新常态下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就新突破》教学中,采用图表讲述十八以来的反腐成果,采用视频播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片段介绍基层政风的改进,结合单位的实际事例讲述作风建设的改进情况,采用省纪委的宣传图片户县农民画讲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最后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医德医风的廉洁教育。
综上所述,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入叙事教学方式,是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定位的改变,因其有别于单纯传统宏大叙事,具有生动、鲜活、平等的一面,能从微观、个体的层面建立起和教学对象之间的连接,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 沈珂.教育叙事在高校思政课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1).
[3] 谵林.课堂教学叙事与话语体系创新—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3).
[4] 丁丽丽.国内教育叙事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17).
[5] 李学保.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刍议[J].黑龙江教育,2015(1).
[6] 孙渝莉.论“形势与课程”的再认识[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0).
[7] 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8] 赵婷.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叙事研究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作者简介】
吕 宝(1977-)女,汉族,陕西潼关人,硕士,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