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有效学习的有益尝试

2018-01-23 06:37杨小丽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灵活有效学习本质

杨小丽

【摘要】本文论述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五种做法:比,让学生争强好胜;说,让学生表达真实想法;看,让学生“比着葫芦画瓢”;做,让学生在动中感悟;用,让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有效学习 本质 灵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A-0040-02

笔者发现,同一类型的数学题,学生做作业时往往是正确的,但到考试时却没有答对。这是什么原因呢?排除学生过于紧张的心理因素之外,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只是从表面上掌握了该类型题目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仅仅是“水淋鸭背”而已,并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根本。这也说明学生对于某一类型知识的学习是无效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呢?下面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一、比,让学生争强好胜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课始采用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为学生创设紧张、融洽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鼓舞学生,促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索新知的最佳状态。

以教学“加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为例,课始,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出示两组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1)58+37+23 (1)58+(37+23)

(2)65+36+64 (2)65+(36+64)

(3)71+(29+87) (3)(71+29)+87

然后,把全班分成男女两个比赛组,男子组做第一组练习、女子组做第二组练习。结果,因女子组获胜而引起男子组的不服。这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生1:老师,我发现58+37+23=58+(37+23),65+36+64=65+(36+64),71+(29+87)=(71+29)+87。

生2: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3:第一组算式能否转化成第二组算式呢?

师:好,第一组算式能否转化成第二组算式,也就是说第一组算式能否像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学习“加法结合律”后便见分晓。

二、说,让学生表达真实想法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要解放学生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对定义、概念是怎么理解的;对作图题是怎么设想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怎么样的,说一说它的解题过程;判断题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自己应怎样改正;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能否利用运算式子自编成一个故事等。总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多想一下为什么,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想法一一和盘托出。学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其已投入学习当中,学习是有效的、深入的。

以算式“49×123+51×123= ”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它的计算过程以及所运用的运算定律;或利用算式自编一个故事,借此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解题思路。以下是学生的发言:

生1:49×123+51×123=(49+51)×123=100×123=12300,其中(49+51)×123利用的是乘法分配率。

生2:甲乙两轮船从某港口同时出发,甲轮船每小时行驶49千米,乙轮船每小时行驶51千米,它们123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生3:小明一把能抓49个豆粒,小光一把能抓51个豆粒,他俩一起抓123把,一共抓多少个豆粒?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灵活。

又如,1.7×5= ,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讲解对于这一式子的理解:

生1:1.7元就是17角。计算5个1.7元是多少,就是算5个17角是多少。17×5=85(角),85角=8.5元,所以1.7×5=8.5。

生2:1.7米,就是17分米。计算5个1.7米是多少,就是算5个17分米是多少。17×5=85(分米),85分米=8.5米,所以1.7×5=8.5。

生3: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把因数1.7扩大到原来的10倍,得到17乘5等于85,再把85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就是8.5,所以1.7×5=8.5。

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就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是否透彻。

三、看,让学生“比着葫芦画瓢”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就如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样,学生的学习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循循渐进,才能学得扎实。在实际教学中,渐进式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让学生“比着葫芦画瓢”,以便能起到巩固知识、消化理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例如,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页第九题: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0.48千米。一辆轿车和一辆大客车分别从上海和南京同时相对开出,轿车每小时行118.4千米,大客车每小时行110千米。经过几时两车在途中相遇?

在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可以接着出示下面练习题:

1.海英服装厂要加工6 480套校服,第一车间每小时加工360套,第二车间每小时加工240套,现在两个车间同时加工,几时能完成?

2.一堆沙子有36 000方,小货车每次运20方,大货车每次运40方,大小货车同时运,几次运完?

学生完成后,就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瓢”。很快学生就发现一个“瓢”是行程问题,另一个“瓢”是工效问题,第三个“瓢”是一般问题,三个“瓢”虽形状各异,但数量关系颇为相似。这样,学生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到解答同类题的方法,从而掌握解题技巧,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四、做,让学生在动中感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创始人富兰克林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记住;让我参与其中,我自己能会。实验也证明:动眼不动脑,只会使人“视而不见”;动耳不动脑,只会使人充耳不闻;动手不动脑,只会盲动;动口不动脑,只会瞎说。我们只有让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将外部的操作与内在的智力活动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22-7”这一内容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1.摆一摆:让学生从22根小棒中拿出7根小棒。2.想一想:你是怎样从22根小棒中拿出7根小棒的?3.说一说:让学生说摆法。生1:我是先数出22根小棒,从中拿出7根小棒后,剩余15根小棒。生2:我先拿出1捆,把它散开,变成10根,再与原来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从12根小棒中拿出7根小棒后,剩余5根,接着与另一捆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生3:我先拿出1捆,把它散开,从10根里拿出7根,剩下3根,再与原来剩下的2根和另一捆合起来,共15根。生4:先拿出2根,再把1捆散开拿出5根,最后也剩下15根……

通过操作,学生不但掌握了算理、算法,而且思路得到了开拓,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错过每一次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让学生在“动”中发挥创新潜能。

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

赵括的“纸上谈兵”、马谡的“失街亭”等诸多鲜明的事例说明,他们虽然都“满腹经纶”,但不会灵活处置,从而导致失败的下场。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练习,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度单位后,让学生量一量课桌、黑板、课本、文具盒、练习本等的長度;学习面积单位后,让学生计算一下教室、黑板等的面积。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方法引导不仅能让学生迸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表达真实想法,而且能让学生在“动”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责编 黎雪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灵活有效学习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关于开设计算机的辅助课程探究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灵活运用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试论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