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2018-01-23 00:47王云洲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 正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促进大学生自觉将“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相结合。高校自身也要自觉将“文化自信”要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只有自觉践行“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如此阐述“文化自信”的内涵:“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文化自信”从此走上历史舞台。我们所说的坚定文化自信,既包括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展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2]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只有自觉践行“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铸就大学的灵魂。大学校园作为耕耘学术、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不同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内汇聚、碰撞,在此过程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受到了挑战。树立“文化自信”,不仅仅能够帮助高校师生进坚定理想信念,还能够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保证其在高校中发挥指导作用。同时,高校本身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科學技术的革新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少高校过多地注重物质条件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的文化建设导向模糊不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正处在思想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转变阶段,好奇心强,逆反心理严重,在不良思想的诱惑下,价值取向容易偏离正轨。只有具备了“文化自信”,大学生才能有探索真理的勇气、实践创造的精神,才能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焕发青春的活力。

一、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

“文化自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每一位大学生深入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做到不忘本。在五千年的历史沿革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保存至今,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去,体现在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我国在革命斗争、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先进文化与精神,始终指引着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可以说,“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其深刻影响绵延至今。

我国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在先秦,儒家便向全社会提出了“人格理想”的要求,内外兼修的“君子”成为了后世人们的追求,自此开始,品德教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本精神、“以和为贵”的处世智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家为国”的爱国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凡此种种,已在千百年的传承发扬下镌刻进每位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国还有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在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中,孕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孕育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又孕育了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与发展而出现的精神,是具有独特时代特征的宝贵财富。这些精神,既是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在新的时代形势下不断升华,为今后的社会建设与文化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

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还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有助于坚定人民理想信念,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对社会发展具有价值观引领的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起到了指导、引领的作用。

因此,“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势头,没有精神文明的支撑,发展便没有可持续的可能,“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文明成长的活力之源。

二、引导大学生自觉将“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相结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生产实践的每个方面。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只有将“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相结合,才能够真正体现“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论述,为将“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相结合指明了方向。

作为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首先要熟悉、正视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知道自己历史的根源与沿革,知道未来的发展前途与方向,如果刻意模糊历史,不敢正视甚至否定历史,那这个国家与民族必然无法屹立于天地之间,其文化也必将凋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论将来生活在哪里,身上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烙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基因,值得所有人珍惜。

在正视历史之外,高校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光辉中吸取营养,由内而外地树立“文化自信”。所谓道德,是国家和社会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神、信念、价值、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道德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个人的价值彰显。当前社会急速发展,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大学生往往难以有足够的道德勇气去面对,从而出现挫折感,进而对社会存在怀疑态度。高校应积极弘扬儒家“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德性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挖掘内心的真善美,培养优秀的人格涵养,从而真正从内心树立“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endprint

三、“文化自信”要与高校实践育人相结合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文化自信”是当代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必须与高校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使大学生理解“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自信”,自觉践行“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泛泛而谈,不接地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浮于表面,而非落到实处。甚至在高校教师中也有一些人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持怀疑态度,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则存在自卑情绪,认为不如西方文化优秀。凡此种种迹象,都意味着“文化自信”的缺失。

面对这样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将“文化自信”与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相结合。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要增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积极总结、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把握课堂,从而真正把“文化自信”的培养覆盖到高校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其次,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实践,高校要利用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史教育、成人教育、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鼓励学生投入到继承和弘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去。

此外,高校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理想,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标杆与旗帜,从而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2] 高长武.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化自信[J].党建,2016(8)31-33.

[3]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J].新华文摘,2010(20)1.

【作者简介】

王云洲(1990-)男,江苏溧阳人,苏州科技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