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工伤保险中的应用与发展构想
——以贵州省为例

2018-01-23 05:22
中国医疗保险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伤保险工伤待遇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贵阳 550001)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是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通过“互联网+”将大数据应用与工伤保险高度融合,在为参保群体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获取和挖掘更多有利于业务方面的信息,为工伤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1 应用背景

众所周知,工伤保险参保仅限在职职工,发生工伤且享受待遇的人数较少,但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多,且较为复杂。从各项业务办理来说,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以及一系列待遇的赔偿流程较为繁琐,社会公众对业务办理的知晓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以及《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实施,工伤保险业务办理方面承担的法律责任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亟待将大数据应用与工伤保险业务深度融合,即基于互联网架构,依托大数据应用手段,从工伤保险参保、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赔付等方面加快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技术手段推出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模式,在向社会宣传工伤保险政策的同时,减少和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让参保群体和享受待遇的工伤职工有更多的获得感,为良好的社会劳动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2 贵州省的尝试性应用

贵州省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于2014年7月正式实施,统一了全省工伤保险信息系统,实现了同级横向认定、鉴定、经办业务的信息共享,纵向省、市、县三级管理的互联互通。各级经办机构产生的业务数据和用人单位上报的基础数据通过网络聚合,初步形成了全省的工伤保险业务大数据,对全省工伤保险工作的提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2.1 参保扩面成效明显

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一些特殊性行业难以扩面,比如建筑项目建筑工人实名制参加工伤保险。由于建筑项目的工人更换频繁,建筑项目参加工伤保险难以推动,为此,贵州省推进建筑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应用了动态实名制管理系统。该系统采集数据终端基于人脸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采集和认证的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业务系统,有效避免流动性大的用人单位需配备专人负责报送变更人员资料,可实现一次登记,多地上工,大大减轻了参保单位的工作量。此举在提高建筑业工伤保险参保率的同时,有效解决用人单位对建筑工人登记信息、考勤信息的全面记录,从而保证发生劳动纠纷、工伤事故时有据可依,进一步保障建筑工人的工伤保险权益。

2.2 经办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业务数据的聚合管理,加强了业务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是地区间实现了信息互通,不同区域职业病人员在全省的流动问题得到解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骗保行为。二是实现了与协议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结算,有效解决了参保人员就医等“垫资”和“跑腿”的问题。三是工伤医疗费用的分级式审核,工伤“三目录”(药品、医用材料、医疗服务设施)数据库的有效应用,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了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增长。2014年至2016年,在全省工伤待遇享受人员增多和待遇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全省待遇支出增长了4.87%,但工伤医疗待遇费用从42772万元减少至24102万元,其占基金总支出的比例由37%下降到20%。

3 应用模型构建

3.1 服务模型

通过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动态实名制管理系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以贵州为例,在全省工伤保险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不仅让业务数据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待遇赔付方面流动、加工,还可以将数据应用通过网络终端面向到社会,参保群体在查看、上报数据的同时,有关的业务数据也在协议医疗机构、康复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间流动。服务模式的多样性及互动性,对参保群体进行有效的业务引导,通过业务预约方式,为参保群体提供服务便利,同时减少和避免资源的不平衡匹配问题(见图1)。

图1 工伤保险业务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图

3.2 系统模型

在基于互联网服务和数据高度聚合的模式上,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将数据库、软件应用及网络终端(计算机、手机APP、数据采集等设备)合为整体,重新聚焦服务质量链,对工伤保险业务有关的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和分析应用,向社会推出多样化的服务模式,让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使社会公众既是服务的受益者,也是服务的贡献者。

工伤保险业务系统分为生产区、交换区和宏观决策区。生产区是数据中心的基础,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基本业务数据库,主要支持业务经办;交换区的作用是集中备份业务资源数据库中的结果性数据,支持数据共享和查询服务;宏观决策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原始数据、监测分析数据、常规统计报表、抽样和典型调查数据、模型计算结果数据等,其作用是支持宏观决策。

4 应用趋势

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发生着深刻改变,特别是互联网普及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需求越来越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工伤保险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向信息技术手段要效率,是工伤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举措。贵州省在这方面作了有限的尝试,但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以信息化技术让工伤保险业务数据联动起来,以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合的形式向用户提供需求信息,形成业务系统的智能化、精准化,是工伤保险业务办理的理想目标。

4.1 满足业务办理需求

图2 工伤保险业务大数据应用网络拓扑图

对用人单位或职工来说,可通过互联网终端获取信息资讯(业务政策、经办流程、协议机构等信息),申请和办理各项业务;对工伤保险业务来说,通过信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效能。

4.2 提供精准服务信息

网络的互联互通,业务数据的聚合和开放让参保群体和服务机构都能及时掌握所需的信息,为供需各方提供精准的服务,彻底解决供需不平衡矛盾。

4.3 实现智能监控管理

通过与政府各部门和企业的数据交换,开展数据分析和预警,实现智能化监督管理,对于防范工伤认定中的调查取证、职业病的诊断,以及工伤医疗等过程中诈骗工伤保险基金行为有着积极作用。

4.4 综合统计分析需要

随着业务数据的增长,通过不同部门海量数据的聚合性分析评判,可为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见图2)。

5 结束语

政策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信息技术是政策落地的有力抓手。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工伤保险业务大数据综合挖掘、分析,可为工伤保险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精准的决策参考,提高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效能与服务质量,为参保群体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有力助推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Z].2015.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著;盛杨燕,周涛 译.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工伤保险工伤待遇
工伤保险法律问题三则
对上下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思考
放弃部分工伤保险待遇的约定无效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职工违规操作受到伤害应认定为工伤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工伤保险缴费不实 待遇有争议怎么办
商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可以同时享受吗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早退途中出车祸 不予认定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