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单运哲
(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300)
一些胆囊结石患者,因胆囊炎症反复发作,使得其胆囊壁慢慢出现纤维化、炎症增生等情况,继而逐渐形成瘢痕。由于其反复发作使得胆囊渐渐的萎缩,严重的还会贴于胆结石上,使其收缩与浓缩胆汁的功能消失,临床上将这种情况称为萎缩性胆囊炎[1]。现目前治疗该疾病主要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本研究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接收的96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为(54.52±1.74)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为(11.35±2.2)年;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为(54.47±1.82)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为(11.44±1.8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麻醉完成后,在其右上腹部做一个切口,进入腹部后将其胆囊周围粘连彻底的分离,使其胆囊与胆囊二角区充分暴露。能够直接找到胆囊管的患者,在进行相关处理后将其胆囊切除,其余患者则需要从其胆囊底部将胆囊全层切开,然后吸净胆汁、脓液等,找准胆囊管并将其切断,结扎缝合。观察组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手术开始之前进行气管插管以及全身麻醉,随后建立气腹,保持好压力。采用规范的三孔法进行手术,沿胆囊壶腹切开纤维化增厚的浆膜层,控制好切开深度,找到胆囊三角并对其进行解剖,解剖过程中需要注意钝性分开胆囊壶腹与周围纤维化粘连组织,分离胆囊三角,充分把握肝外胆管与胆囊壶腹的解剖关系,切断、闭锁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如出现胆囊陷入肝脏的情况,需要紧贴其胆囊壁采用电凝切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治疗效果。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没有复发情况,视为显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有轻微复发,通过药物治疗痊愈,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复发情况较严重,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方式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手术时间:观察组(69.75±5.43)min,对照组(81.04±9.31)min,t=7.257,P=0.000;术中出血量:观察组(59.27±2.02)mL,对照组(128.36±1.66)mL,t=183.077,P=0.000;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观察组(23.05±4.21)h,对照组(50.47±5.68)h,t=26.869,P=0.000。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31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5.42%,χ2=6.377,P=0.01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右上腹疼痛、腹胀、恶心等,多数患者通常会出现胆囊萎缩的情况,使其胆囊的功能丧失。该疾病主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由于该疾病会模糊患者的胆囊三角解剖关系,使得术中极易出现肝外胆道损伤、胆囊出血等不良情况,继而提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2]。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越来越广泛,其具有创伤小、伤口愈合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3-6]。腹腔镜手术是现今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其要求相关操作人员充分把握胆道解剖学知识,并且操作技术过硬,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本研究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