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3)
南京城墙是现存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的古都城墙,也是南京最为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具有突出的世界普遍价值,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牵头城市,南京正在建设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古代城墙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南京城墙博物馆位于中华门瓮城东侧,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展览面积5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是“可观、可游、可读”的新地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也融入了“超级互联”这一潮流,开创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吸引新的观众。当代数码技术不断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以及鼓励公众参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机会[1]。博物馆应该“以人为本”,保持对社会的关切,让博物馆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大众的文化需求。
IP(知识产权)经营是国内互联网企业近年来着重打造的文化产业经营概念,是对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内容的开发利用而形成的新型文化产业生态。IP经营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拥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博物馆,可以通过IP的开发利用,依托互联网平台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文博创意产业被国家所重视和倡导,IP被广泛地应用在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当中。如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文创产品“萌萌哒”系列、故宫猫系列、御前侍卫系列、容嬷嬷系列等,将故宫的自有IP和第三方IP资源充分利用,形成了一条不断发展扩大的价值链[2]。
更大范围的博物馆IP运作,以优质的文化内容融合电影电视产品、工艺设计品、图书出版物、演艺娱乐产品、手机APP、动漫游戏产品等产品形态,向全产业链扩展,并通过数字化形式整合成开放共享的全媒体平台,打造出无边界的博物馆社区[3]。
IP经营能够使城墙文化元素真正为大众所拥有,真正让南京城墙博物馆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实现南京城墙的“民有”。南京城墙深入发掘馆藏文化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城墙IP,采用自主研发、与高校及企业合作研发等多种模式,至今已设计出7个系列共500余种南京城墙文创产品。主要有:利用城墙铭文研发的“铭文天下”系列;利用南京城墙标志研发的“城墙标志”系列;利用南京城墙相关历史人物研发的“相辅相城”系列;利用沈万三与南京城墙的相关历史和传说研发的“聚宝文化”系列;利用城砖和明文化元素研发的“大明茶砖”系列;利用南京城墙五座代表性城门研发的“五福临门”系列;利用旅美画家原创油画作品研发的“京彩”系列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南京城墙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元素,参考国内外典型的博物馆IP经营方式及成功案例,将“互联网+博物馆”的概念运用到IP转化中,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南京城墙的影响力,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体验。
当今社会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其中,数字展示技术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辐射面,给博物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摆脱了传统展示的时间空间束缚,丰富了展览内容,实现观众与展品的交互,更具趣味性。数字展示技术可以呈现真实世界的虚拟影像,使观众得到更强烈的视觉感受[4]。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编制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通过数据汇集、分析和加工,建立面向应用的文物信息资源库和陈列展览专题信息资源库,持续推动文物信息资源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
新的数字化技术能够推动人们对于南京城墙这一文化遗产的理解和阐释,实现南京城墙的“民治”。南京城墙博物馆可以通过独立开展、项目合作或购买服务等方式,针对城墙本体、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利用遥感测绘技术、三维扫描/建模技术、高清影像采集技术等,采集和整合数字化信息,搭建面向应用的文物资源数据库和陈列展览专题数据库,开发数字体验文化产品,开展智慧博物馆工作。如利用VR技术还原南京城墙的全貌,使观众有机会从空中俯瞰南京城墙,获得逼真的遗产地表象。还可以对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进行虚拟复原,重现“世界第一大城墙”的恢弘气势。在观众服务方面,引入个人数字助理(PDA)和语音导览,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展品深入了解,提高参观效率,并可以分享到各大社交网站,扩大受众群体。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以其无可比拟的交互式体验,成为最热门的互动社交新媒体之一。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约占网民总体的54.7%[5]。
2016年8月,国家文物局联合新浪微博共同推出“博物馆直播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13家博物馆推出17场直播,观看人数达150万,点赞人数达200万,在网络上掀起一股“文博热”。其中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名为“博物馆奇妙夜”的直播共吸引了17.1万人收看,是博物馆直播月活动中人气最高的一场。2017年8月,Facebook推出“向日葵直播”项目,伦敦国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慕尼黑新美术馆、费城艺术博物馆、东京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等全球5大博物馆的艺术专家轮番出镜,各自利用15分钟时间,向网友讲解馆藏的凡·高作品《向日葵》。短短一个小时就吸引超过10万人次观看此次直播视频。2017年8月,Ahaschool推出“十万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直播课程,一个暑假就有22万个家庭购买观看。此次活动是全球首次将世界十大博物馆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做网络直播,也是首次以青少年的角度介绍这些博物馆。《纽约时报》评价说这个直播创新,对中国教育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直播构建了一个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对博物馆文化的推广有着促进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的文物宣传工作中,通过开展博物馆直播,拓宽博物馆展览形式,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形式,能够让深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直播不仅能够跨时空地提供文化服务,还能将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时限无限延长、价值最大化发挥[6]。
网络直播能够拉近南京城墙与大众的距离,打破时空界限,实现南京城墙的“民享”。南京城墙博物馆可以进行以下几种类型的网络直播:第一,展陈讲解直播。对馆内的常设展览及临时展览进行直播讲解,与网友互动答疑。第二,学术讲座直播。学术讲座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对城墙相关学术讲座进行直播,有助于广大网友加深对城墙历史的认知。第三,其他活动直播。城墙博物馆的一些其他方面活动也可以被搬上直播平台。如在参加“博博会”等展会期间对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展位进行推广介绍,对在南京城墙举办的文艺演出活动进行直播等。
在超级连接的互联世界中,利用更丰富的手段服务公众,满足公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实现南京城墙的“民有、民治、民享”,让城墙文化资源“活起来”。■
[1]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遗产的民有、民治、民享:深度解读德里ICOMOS大会[EB/OL].http://www.icomoschina.org.cn/news.php?class=463,2018-03-27.
[2]姜璐.“IP”经营——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新思路探索[J].中国博物馆,2017(1):79-88.
[3]张立波,张奎.“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物衍生产品创新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2-77.
[4]李绚丽.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博物馆,2015(2):31-41.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
[6]白莹.浅析博物馆对新媒体的应用——以网络直播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7(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