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宇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西方钢琴艺术在不停地发展、创新的过程中,经历三百多年的积累沉淀,才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成就,它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在钢琴艺术发展时期比较重要且被后人熟知的四大流派分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其中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艺术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格的艺术风格,提供了维也纳这个活络的创作环境,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创作了盛行至今的钢琴音乐,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热爱音乐的人们,不断将钢琴音乐推向高峰。十八世纪声乐曲逐渐将中心放在歌剧上,《魔笛》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作品,这值得深入探讨。下文主要向大家分析咏叹调《夜之后》,向大家述说我心中的莫扎特。
古典主义时期,指的是18世纪下半叶,1750年到1872年,在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以贵族社会活动为背景,欧洲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古典”(classic)这个词,是从拉丁语音译过来的,是罗马社会最上等阶层的意思,后来转喻为人类的最高业绩。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也被人们赞誉为音乐中的最高领域。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艺术家们根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成果,提炼其中的精华,追求形式结构的严谨,在崇尚理性的同时,结合时代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古典主义音乐的节奏稳定,旋律连贯,和声搭配简洁,一般是以主调音乐为主干,并把单调的通奏低音改进为明确的乐器记谱。特别是在器乐方面,因古钢琴的音量在日渐庞大的管弦乐团中无法抗衡时,钢琴逐渐取代古钢琴,其发明成为当时独奏乐器中最戏剧效果。与之前的古钢琴相比,钢琴不仅在音域上能于乐团抗衡,还更凸显音乐的色彩,充分表现人与音乐的感情。对于我们来说神秘高贵的钢琴,在他们眼中就是亲切的孩子,这种极高的境界是后人很难超越和效仿的。
总之,在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在整个器乐领域的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音乐才开始掺入复杂的情感、反映社会现实情景。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改进之后的钢琴正是在这一时期被推广使用的。
1756年,一位音乐神童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出生了,上帝给了这个孩子绝对音感,但是这没有使他骄傲而是更加勤奋的学习音乐,长大后成为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就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莫扎特小时候一直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欧洲各地巡回演出,丰富的旅行经历使他与各地的音乐家接触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形式,让他在无形中了解了大量的音乐知识,培养了他的艺术素养。在艺术领域的迅速成长使他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虽然数量繁多且涉及范围广泛但无一不是精品,他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791年,创作出歌剧《魔笛》后,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妒英才吧。他用当时最普遍的音乐语言,融入自己无限的灵感,创作出同代作曲家很难跨越的艺术精品。
莫扎特的创作基本上把音乐专业的全部领域都涉及了,因此经常被人们为音乐天才,他仅仅活了35岁,却留下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文主所要讲的歌剧。他的歌剧情感表露自然而富有深意,节奏分明,旋律大多优美连贯,十分具有感染力。在他的歌剧中,钢琴对于序曲的铺垫、歌剧强烈气氛的渲染和剧情的衬托等方面都有十分特别的处理方式。另外,根据剧情的发展,音乐的形式作出多样化的改变,不同的人物形象、性格情感也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序曲个性化强、简短精练,主题性和音乐性十分鲜明,和声结构清晰。这些特别的创作理念,使莫扎特在歌剧艺术的神秘世界里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歌剧的意大利语是opera,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通常指当器乐服务于情节和伴奏时,形成的一种综合声乐,器乐,舞蹈,文学,表演等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形式。而歌剧先是在17世纪的意大利出现,然后逐渐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从而形成一股潮流。与之前的纯器乐和纯声乐作品不同的是,在一些感情强烈的乐句上,一般会在低音强拍上配用协和和弦,并运用时值较长的音符;在陈述性的乐句中还会使用弱拍上经过的不协和音;在其他音节上,则用较短的八分或十六分音符。
古典时期早期,作曲家的题材都是延续巴洛克时期的模式。歌剧是随着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产生的,音乐语言也受新思潮的影响发生变革,出现了佛罗伦萨歌剧,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那不勒斯歌剧等。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歌剧主要欣赏的是演唱者的表演和华丽的舞台设计,但不可否认的是,歌剧带给人们的震撼是离不开器乐的伴奏来烘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的传承,技法的创新,歌剧的一直向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内容也更加符合大众审美。
《魔笛》首演是在1791年9月30日于维也纳的迪亚·维登剧院进行的,剧情取材于神话故事,是莫扎特人生中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当时的他生活十分窘迫,但创作热情只增不减,当剧院老板请他谱曲时,就欣然同意了。虽然当时社会由罗马帝国和教皇统治,但莫扎特没有用意大利语而是大胆的运用德国歌唱剧的形式创作《魔笛》,运用多种歌剧元素,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愿望与呼声,可谓是集大成之作。莫扎特别出心裁地将体裁渊源本是出身小众化的民间歌唱剧的《魔笛》,提升至极高的欣赏水平,剧情中所体现的启蒙思想不仅用音乐的语言和表情来直接表现的,而且还反映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中,打破了人们对歌剧的传统印象。最令人骄傲的是这段音乐还在1978年入选了《地球之声》,成为第一张被带入太空的金黄色唱片中的著作,同美国旅行者1号一同在登上太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王子塔米诺与同伴出游,在树林中与巨蛇交战时不幸昏迷,危急关头被夜女王的三位侍女所救,当看到夜后女儿帕米那的画像后,一见钟情。夜后借此告诉王子,她的女儿被恶魔抓走了,恳请他救回帕米那,于是王子就带着夜后赠予的魔笛和捕鸟人巴巴基诺一起去救公主了。在救人的过程中,塔米诺发现实际上萨拉斯妥才是光明的主宰,他告诉王子真相并帮助王子认清了夜后的真面目,王子和公主经过困难考验后得到了爱情,最后结为夫妻,幸福生活。故事情节波荡曲折,故事背后的折射出的社会涵义也引人深思。其中,《夜之后》片段讲的是:夜后复仇心切,带着侍女来威胁帕米那,并递给她一把短剑,让她刺杀萨拉斯妥,否则便不同意二人的婚事。是莫扎特给这部歌剧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反映了黑暗势力最后一定会被消灭,而光明一定会眷顾善良之人。
曲式是音乐形式架构的理论,它们是从过去众多作品中被归纳出来的形式,用于分析音乐作品,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轮廓或段落设计。同一乐种但不同时期的作品,其在曲式上的差异就成为如何辨认作品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代不同种类的作品,也需要曲式的比较来作为讨论依据。《魔笛》中最著名的一段就是这首《夜之后》咏叹调,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出现在歌剧第二幕第八场。很多人就是听了夜后的这段女高音演唱,才开始关注和了解花腔女高音的。
《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从音乐的名字中便可嗅到浓浓的仇恨味道。这首咏叹调是一首ABA’形式的三部曲式作品,F大调,4|4拍,整整100小节。和声选择以F主功能组和弦为主,前两小节演奏力度是p,以右手的二分音符震音开始,两小节后逐渐转入歌唱部分,左手也由最初的四分音符加快至八分、十六分音符,给人紧张气氛,烘托夜女王的强大气势。第11小节至16小节,夜后反复跟女儿强调要找萨拉斯考特报仇,伴奏中左手声部连续演奏震音和弦,钢琴低音区浓厚的音色散发出愤怒的情。出彩的花腔乐句出现在第24小节至32小节、第35小节至43小节,此处的力度记号为p,右手弹旋律声部,左手是低音的同音反复,以弱伴奏凸显花腔女高音的音域,节奏明显加快,展现女高灵巧的声音特点。第一段在第47小节以F大调主音结束,中间的间奏是用比较密集型的织体,右手弹奏音阶式排列的一串急促的十六分音符。最后的两小节的明显的强弱对比,表现出此刻环境气氛是紧张不安的。间奏处的钢琴伴奏,成为连接前后段桥梁,将情绪上的对比变化自然的过渡。
第49—51小节通过稳定的和声织体充分肯定了主题和调性之后连续运用振音开始了咏叹调的第二段。在这一段里,夜后命令女儿必须杀了萨拉斯妥,否则就不能同王子一起,还会断绝母女关系。虽然歌词部分简单易懂,直观的表现出夜后内心的怨恨,旋律十分具有节奏感,右手多为八度音程,高低声部交替配合,小节间以强弱交替进行。第69-79小节与之前的花腔部分有了较大的变换,钢琴先用最基本的伴奏织体来烘托女高三连音音组连续不断的乐句。随后又由钢琴伴奏出高声部的旋律音阶,歌声紧接着模仿,利用多样的手法来进行人声与钢琴的互动,形成了钢琴与人声完美的配合。乐段最后运用了强力度的结束,由快至慢,情绪更加饱满,结束在主和弦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协奏曲等纯音乐无法向人们展示的,这种扑面而来的画面感也许就体现出了钢琴伴奏的重要性,很符合古典乐派的创作精神。
在聆听不同作品时若注意作曲家对音乐的形态、时代精神的掌握及其动静明暗的对比做仔细比较,就可发现不同时代的作曲家对歌剧的安排有许多不同创新的手法。古典主义时期的维也纳提供作曲家活络的创作环境,莫扎特音乐在风格上具备博采众长的特点,他把两个领域的风格融会贯通,他让歌剧的氛围更加浓烈,使器乐曲不再单调乏味。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生命力,作品结构严谨,创作思路清晰,大部分都如太阳般热情温暖。虽然他后来的生活很不富裕且作品不被人认可,但他笔下跳跃的音符却都是一气呵成,洋溢着无限活力。不是所有经典都会被人随时随地接受,它们随环境、时代和欣赏者的变换而变化。作为音乐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莫扎特对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莫扎特,抛开一切的先入之见,用心聆听这来自天堂的音乐。■